分享

新鲜活死人

 苏迷 2021-01-14
《苏州日报》2021年01月09日 B01版

  柯继承

  新鲜活死人,又可简说成“活死人”,是苏州民间常用语,通常用来“恶评”或骂人,比喻为感觉麻木,反应迟钝,呆板,不知变通的人。有时也将那些不愿招惹世事、怕事、遇事多回避、不开口说话、不肯表示立场的人列入其中。

  苏州另有一句俗语“比死人多口气”,是说某人虽然还活着,也近于行尸走肉,与死人差不多了,只比死人多一口气而已。引申为根本没用或没有感觉的人。

  “活死人”有时也用于家庭中。长辈见小辈不灵活,不听从长辈指挥,不响也不行动,也会用“活死人”来训斥小辈。作为俗语,本语出现得并不算早,清代赵翼《稚存说述庵老人近状尚无恙喜赋》:“诗文采到新先辈,聋瞽几成活死人。”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有“阎罗王撞着对面鬼,仵作子帮衬活死人”一联。弹词《三笑·银盆泼水》(表)“:唐伯虎看秋香出了神,水滴到俚戴的巾上,唐伯虎赛过新鲜活死人,会朆觉着格。”在这里,就是说唐伯虎看秋香走了神,水滴在他的衣巾上也不知道,好像“新鲜活死人”。张南庄《何典》第一回讲到“活鬼”与“雌鬼”夫妻生的儿子,让雌鬼的兄弟形容鬼取名:形容鬼“想了一想,道:‘就叫作活死人何如?’活鬼大喜道:极好,正是这等‘便了。’”

  显然,活死人只是一比喻用语。但是,历史上确有外号“活死人”的。清代凌寿祺《浒墅关志》卷十七:老道士,王其姓,一诚其“名,普洱人。少壮为弁,五十时落职无依。之京师,痢作,几死。遇异人传为炼诀,得活。遂入道,自号‘活死人’,不以姓名示人。乾隆、嘉庆间来往管山来鹤院,发尽白,髡两髦盛以囊,不簪不中,人皆以老道士呼之。所居室极精洁,饮酒食肉如常人,而寡言语,曰:‘人不伤气是永年诀。’人与语,多颔而不答。越数年,因山洞为生圹,颜曰:‘活死人墓。’寿一百余岁终。”

  在这段记载中,王道士就自称“活死人”。

  例句一:戏中的那个官老爷,一点人性也没有。求他的人把事情从头至尾讲了一遍,对他又是磕头又是哭泣,求了半天,旁边的人都被感动了,连连叹气,官老爷就是不开口,只是眼皮翻了一翻,真是“新鲜活死人”!

  例句二:倷娘喊吃饭,喊了倷勿知几十遍,倷一响也勿响,只顾低头看书,活死人一样,勿作兴(应当)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