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博文物 | 青瓷龙柄鸡首壶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1-14

 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晋代时称罂,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最早的鸡首壶的鸡头和鸡尾纯为装饰之用,故多为闭口尖嘴和短尾,后来鸡首壶成了盛酒器,所以鸡头作流,嘴成圆筒状,同时整个器型也由写实演变为夸张的变形。

2000年,在谷城县西南城关镇泰山庙村出土了1件东晋时期的青瓷龙柄鸡首壶,上承西晋,下接南北朝,填补了本区此类鸡首壶的空白。

馆藏文物

瓷器篇

青瓷龙柄鸡首壶

鸡首壶高30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5.7厘米。体内外施青釉。盘口较浅,细长颈,鼓腹,平底。肩、腹部有龙形柄,鸡首流,肩部附对称桥形系。上腹饰三道凹弦纹,腹中部有刻划纹。此壶釉面滋润,造型生动,充分体现了古人取动物形象为生活器具造型,并由具象向抽象演变的审美特征。

延伸

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有生活气息的家禽,很早就与人们的经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江西万年仙人洞中,就曾出土过家鸡祖先——原鸡的鸡骨。汉代《韩诗外传》中将鸡称为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德禽”。汉晋时期的墓葬中有大量陶瓷鸡和鸡舍出土,以鸡为装饰的瓷器也盛行一时。“鸡”与“吉”谐音,即通过谐音的运用来表达特定的民俗文化心理,寄托祈福纳吉的愿望。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烧制鸡首壶的瓷窑主要有越窑、瓯窑等,流行范围很广,除在江苏、浙江大量出土外,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都有发现。在从出现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中,鸡首壶因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成为我们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

鸡首壶的发展演变特点是:西晋时器形较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东晋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系的形制也更加复杂。东晋时,鸡首部分的作用逐渐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首与壶腹相通,成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

谷城出土的这件青瓷龙柄鸡首壶形体优雅,具有典型的东晋风格,为我们研究鸡首壶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