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斌:《 草书力论 》全文

 古陶闲人 2021-01-14

1


草 书 性 论


谭  斌

● 1962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太极草书探索人。

●《草书的探索与实践》著作人。

●北京太极书画研究院主笔。

●太极草书学会创始人。

●太极草书网草书讲座主讲老师。

●北京大学方正字库【谭斌太极行书字体】撰稿人。

●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高级研修班。

●2009年深造于清华大学书法研修课程班。

●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

●从小迷恋书法、国画,对中国画、书法、哲学、美学等理论有所研究。

三十多年潜心临池、探索书法,在草书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草书理论和草书实践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太极草书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美术馆竞相收藏和追捧。

《草书的探索与实践》摘录

《 太 极 草 书 力 论 

我们常常会听到,说某人的字很有力,或说某一笔写得真有力,力透纸背等。在我国历代书法论著中谈到“力”的也很多。关于“力”的概念,在我国过去的书论中,给我们一个总的印象是说得比较笼统而又抽象,模糊而又神秘,有时甚至玄虚,内容很是复杂。按照传统说法,书法之力是指力、腕力、臂力、全身力等四个方面。但笔者对全身力之说有不同的看法,书法不是人越健壮、力越大写出来的字就越有力;张扬外露,剑拔弩张,拙劲十足那只不过是“用墨武夫”而已。现在有些搞书法的人受这种说法的影响,弄得很庸俗,写字时故意在那里做作、装腔作势,执笔时特意摇摆着头、挥舞着臂、旋转着腰,不堪入目。
力,属于物理学的范畴。物理学范畴之力体现在书法的点画线条之中即是“笔力”。笔力是客观存在的,笔力是指力、腕力、臂力、全身力四者的有机配合;是书者对笔、墨、纸、水四大元素性能的深刻认识;以及书写时毛笔的干、湿、浓、淡,运笔的快、慢、顿、挫的掌控。其作品让欣赏者感受到“力感”的存在。
草书之“力”与毛笔的软硬有着密切联系。笔的弹力是由毛笔和纸的直接接触产生变形而产生的。笔,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减轻外力或解除外力后笔毛能够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原状即为毛笔的弹性。书写的过程是毛笔受外力压迫变形和减少压力后毛笔自然恢复的过程,毛笔的作用力和纸的反作用力反复较量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和“按”矛盾的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的过程。硬毫弹力大,软毫弹力小。草书用笔大多用长锋狼毫,因为它弹力好,含墨量多,符合草书力感的要求。太极草书是以柔克刚为目的,所以基本上是采用柔性的羊毫为主,当然像五紫五羊等兼毫也可以。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谈到:“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其意思是说惟有软笔中锋加上一定力度,才能产生这势不可挡的力感之美。
草书之“力”与纸的厚薄粗细相关。书法用宣纸而不用画图纸书写,是因为书写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写出来的字会有粗犷、豪放、老辣、阳光之气。反之,纸薄、细腻写出来的字嫩弱、轻柔、袅娜多姿,有阴柔之美。纸的粗细所表现不同“力”美的效果。太极草书采用生宣纸书写,纸基宜薄不宜厚,因纸薄吸墨量小,一笔墨下去能走得更远,产生一种气势连绵的效果。
草书之“力”与墨的浓淡同样有关系。浓墨汁加水即淡墨,墨汁让其干不盖盖子就成了焦墨。墨浓,力度容易凝聚,有凝结起来的力感;墨淡,力度容易扩散,有一种疏放外展的感受。凝聚和疏放各有力量之美。我国古代大多强调用浓墨,字写在纸上黑白分明呈现出鲜明对比的艺术效果。浓墨渗透速度慢,用笔比较好掌控、驾驭。淡墨则相反,渗透性强,掌握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淡墨书写时,笔在纸上的快慢会反应出不同层次的力感叠加的美妙效果。淡墨是中国水墨画技法在书法上的体现,它见证了书法发展和书画同源的历程。太极草书追求的是墨色浓不凝滞,如润含春汤;淡不伤神,似水流花放;枯不瘠薄,如古藤挂壁;湿不臃肿,如肌健丰美。
草书之“力”与笔的干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毛笔的干湿与墨的浓淡不是一码事,笔的干湿是指毛笔的含水量的多少,毛笔含水量越少与纸的摩擦系数就越大,产生出苍霜、苍劲、古雅的力感,用淡墨干笔书写,更有一种既青春又苍老的效果。中国写意画的泼墨是指笔的含水量超量所画出效果,中国画的皴擦是指毛笔的含水量特干画出来效果。毛笔的干湿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掌握,根据自己的喜好,文字的内容,书写的形式而定。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意境。
草书之“力”与书写的速度更是关系密切。草书的速度与“力”成正比,运笔速度快即“疾”,纸上反应的效果是虚、燥、有飞一般的感觉,是草书“力量”的象征,特别有骨感。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反之,运笔速度慢即“迟”,纸上反应的是厚重、内涵和丰满的效果,很难体现“力”的存在,但是在草书字的结构上有稳定重心的作用。快与慢是相对的,汽车与飞机相比飞机快,飞机与火箭相比飞机就慢了,所以快与慢要看拿谁作参照物。书法中的快与慢,疾与迟也是相对的,疾所产生的力感之美是由迟即毛笔的停滞效果来衬托,如果一幅书法作品的笔速全是快,就会让欣赏者在欣赏中体现不了快感和力感,只有在慢、迟的蓄势之下加快才会有强烈的力感。“疾”和“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太极关系,疾迟结合、阴阳互补才是太极草书所需要的结果。一幅草书作品既要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又要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绝,更要有“悬崖百丈正惊心,忽见奇峰又突起”之险。才会使欣赏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书法作业时虽然是手执毛笔,力由腰传肘、肘传臂、臂传腕、腕传手、手传笔的程序,看似简单,但执笔是由腰、肘、臂、腕、手等全方位肌肉的相互配合,不同力的作用下完成的:例如重力、张力、斥力、升腾力、下潜力、向心力、离心力、爆炸力、牵引力等。
在草书实践中,大多是中锋用笔,融篆入草;落笔逆锋藏锋,大胆纵放;行笔徐疾,使转流畅;收笔含蓄,笔止意不止。无不体现书者笔力的奔放与纵情,对重力、张力、斥力、升腾力、下潜力等力的配合与驾驭。由于太极草书是悬笔书写,笔毛是软的,毛笔什么时候提、按、收、放、顿、蹲、驻、挫、折、转、搭、侧、留,全凭手对力的有效感应、灵活运用。
在太极草书中,字的构成是由笔画围绕字的中心缠绕为“形”,以太极图的哲理思想为“神”的理念。在缠绕的过程中,由于笔是作圆弧运动,故关键的“力”,就是对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把握、理解和驾驭。向心力和离心力是一对阴阳生克的矛盾,怎样化解矛盾,达到向离平衡,缠绵有度、伸缩自如,使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如图18中的“风”字、“悬”字等大都是以圆弧的线状出现,在书写圆弧线时,即是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掌控,掌握好了,笔才会随心所欲,字才会恰到好处。
在太极草书中牵引力也不可忽视,草书写到一定程度就会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在拉着你的笔在走,可以说是一股气势、可以说是一股激情、可以说是一种向往、更可以认为是一种境界吧。就像带操,手持带杆牵引着缎带,在空中连绵飞舞,划破长空。缎带紧连着带杆,顺势而下、借势而上、迎风而飘、逆风而旋,我想这种力应该就是“牵引力”。好的草书作品是可以品出这种无形力量的存在,掌握好“牵引力”是太极草书的追求,只有掌握了“牵引力”,草书的意境才会前呼后应、前顾后盼、笔断意连赋有生命的气息,忠贞之气一吐笔端。如图18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笔而下,绵延不断,就好像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你的笔在运动,纵情释怀。牵引力的存在,前提是首先要对字的熟练,对笔法串联的把握。但是笔者认为,当串不到一串的就不要强行串联,例如“飞雪迎春到”和“已是”,这里断一下,比起强行串到一起要好很多。
在太极草书中,当浓墨、泼墨齐上,中锋、侧锋并用,万毫齐压、重拳出击之时,应该算是草书中爆炸力在发挥。爆炸是恐怖组织的“专利”,但“爆炸”在草书作品中能使作品画龙点睛,从太极草书的节律和旋律来讲那是走向了高潮。“爆炸”力在一幅作品中不能反复出现,否则就起不到爆炸的作用,爆炸前必须有一个蓄势待发的过程,就像一座高山的周围必须要有小山的陪衬,这样才不会单调乏味。例如图18中的“归”字的那一粗撇就是本作品中的爆炸点,通过前字的蓄势,后字接势,画龙点睛,高潮一跃而起。
执笔讲究“力”的运用,草书就算成功了一半。要写好草书,应该对“力”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从理论上理解、分析它的存在;从实践中感悟、领会它的魅力。其作品才会给人以力的鼓舞、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草书执笔不但要讲究“力”字,更要讲究一个“活”字。自古真书有捏破笔管之说,即证明真书执笔之死。草书则恰恰相反,执笔要活,活得就像毛笔长在手上,感觉不到笔的存在,而是手的延伸。执笔活有一个硬性指标,草书多少年手上没有长老茧,说明你的执笔活,说明达到了笔手一体境界,否则谈不上活。这是笔者对草书执笔的实践和感悟。天天草书手上不长茧,只要执刀篆刻一天手上立马会长出老茧。
欣赏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一幅参差错落、疏密相间、大小相依、虚实相生、抑扬顿挫、淋漓酣畅、天趣横生的草书作品,不但正面观看令人神往,把宣纸翻过来观看更是气象万千、层次丰富。这就是古人所述的“力透纸背”的魅力。在古今诸多书法评论、书法概论中都会提到 “力透纸背”一词,来证明书法的功力。书法用纸一般都是用生宣纸(熟宣纸也不可能透纸背),生宣纸的渗透性能非常强,只要沾上墨水立马就透下去了,似乎根本谈不上功力之说。笔者很多年前就曾想:“力透纸背”这个词是不是错了,还是没有领会它的真正含义?故,每次书写完了之后喜欢翻过宣纸看看效果。经历这么多年的草书学习和草书实践,所谓“力透纸背”重点是突出一个“透”字。医学上透视、X光片也是透,通过透视就可以看出体内骨骼、脏腑等层次的变化,即可对症下药。书法是通过笔墨作业透过宣纸所产生的深、浅效果,来审视书者用笔的快慢、徐疾、干湿、浓淡、提按、刚柔、节奏、虚实、绅缩、开合、藏露、推让等方法掌握和运用,更深层次可以审视笔者在书写时的身体、精神状态和心情的好坏。背面所反应出的某些效果是正面很难看出来的,因为正面是沉闷的墨迹覆盖着毛笔的作业和轨迹,只有通过背面才能原形毕露地表现出来。所以每当书写完成作品后翻过来瞧瞧效果,总结经验是很有必要的,对提高书写水平有着事半功倍的帮助,真正理解“力透纸背”的精神内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实践、多理解、多分析,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入木三分”是自古用来形容书写功夫的词语,出自王羲之的一则故事。传说王羲之一天去访友,朋友不在家,随便用手指在有点灰尘的桌子上写下几个字。朋友用抹布擦,擦不掉,用水洗,也洗不净,后来发现字渗入木头足有三分之深,“入木三分”就这样被传开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表达人们对书圣王羲之书艺的敬佩之情,借用故事的形式来证明王羲之的高超书法水平。但故事给出我们一些启示,还是有几分道理。都是写毛笔字,技艺高的人,其作品不管怎么龙飞凤舞、飘逸缠绕,字就像扎进纸里,入木三分;技艺不高的人,其作品看似顿挫有力、装腔作势,怎么看笔画都是浮在纸上,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书法艺术看似雕虫小技,真正要钻进去探究其真谛,那还真是神秘深邃,乐趣无穷。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感悟,发现能达到“入木三分”的作品,主要是书者对笔法有深入的理解,采用篆法用笔,骨法用笔,藏头护尾、顿挫有度、方才不会飘浮;书者对毛笔的驾驭,毛笔就像长在手上,笔手一体,随心所欲、提按使转自如。非“入木三分”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书者对毛笔驾驭能力的有限,不是他在使唤毛笔,而是毛笔在使唤他;软弱无力的笔墨,不是重、就是轻、不是沉、就是飘、加上对篆法用笔的感悟不深等诸多原因。“入木三分”的功夫要持之以恒的磨砺,从欣赏名家作品中分析“入木三分”的存在,从实践中领悟“入木三分”魅力。真正达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力能扛鼎的笔力境界,还需要在书法这曲折道路上不断地攀登,乐此不疲,付出毕生的心血。如图19中“博爱”二字,看似轻轻柔柔,却很有力道,您说它能入木几分呢?

温 馨 提 示

如果你喜欢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北京书画经典】公众号。点击公众号里的“回顾”可浏览过去的全部精典内容。





   

友情链接

草书理论专著

《草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谭斌

北京三鼎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

CIP书号2018268975

150p,157克铜版纸全彩色印刷

定价:68元

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太极草书网的特约经销画廊有售,

北京中国书店有售,

京东网有售,

淘宝网有售,

当当网等有售。

目录

探索

一.太极草书探索起源

二.太极草书总论

三.太极草书美论

四.太极草书理论

五.太极草书性论

六.太极草书法论

七.太极草书意论

八.太极草书力论

九.太极草书律论

十.太极草书情论

十一.太极草书韵论

十二.太极草书景论

实践

太极草书书写形式

太极草书书写姿势

太极草书用笔

太极草书用纸

太极草书用墨

太极草书用印

太极草书与健身

太极草书的前景

作品解读

内容提要

纵观中国草书历史,是以唐朝怀素为顶峰,这么多朝代没人能超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为什么呢?谭斌老师认为是草书理论没有跟上去,虽然草书理论琳琅满目,但大都是一些神乎其神的比喻,不达到相当的境界是很难理解,是学习草书的最大瓶颈,大多数学草书者都望而止步。例如“草不兼真,真不通草。”是什么意思,不到一定境界是很难理会的,在这本书里就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就是说草书和真书、隶书的审美是绝对相反的,隶书、真书讲的是橫平竖直的人工美,你看好的草书会是橫不平行、竖不平列、斜不同向,环不同心、交不相垂等的自然美。谭老师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所以通俗好懂,古代没有数学,只能用“草不兼真,真不通草”来论述。

在这本书中讲解了怎样将太极的阴阳互补,对立统一,刚柔相济的美学思想运用在草书的审美之中。

2015年谭斌老师无意中发现了视觉蕴藏着能量,因此草书上了一个台阶,才算真正完善了他的太极草书理论体系。在这书里也重点介绍了这方面的内容。

太极草书作品欣赏:

太极草书课堂

第二十一讲

《韵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

谭  斌

第二十讲

《 什 么 是 草 书 》

第二十二讲

《 草 书 与 韵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