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锋:祁连山下抚瑶琴 弱水河上奏华章

 易和斋主 2021-01-15

祁连山下抚瑶琴

弱水河上奏华章

——黑河大桥建筑风水赏析

尹锋

黑河,又称弱水,是张掖人民的母亲河。她承载着历史,流淌着文明,不仅造就了一方绿野沃土,更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由于她的滋润,从夏、商、周、西戎到先秦时期,就有诸多的游牧民族在大漠戈壁一带逐水草而居。至汉、唐、西夏到元代,开拓出了繁荣兴盛的一片绿洲,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篇章。

“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明代诗人郭登在《甘州即事》一诗中对黑河的描述,让我们思接千载,发古悠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构成了今日张掖独特的民族风情。

张掖又称甘州,是河西走廊的重镇,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汉时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以示地理位置之险要,为古时河西走廊四郡之一,素有“金张掖”之美称。

明代重臣刘基把天下龙脉分为三支,即“北龙”、“中龙”、“南龙“,皆发轫于被誉为“横空出世”的万山之祖——昆仑山。祁连山属北干龙,黑河之水从祁连山北麓发源。冰雪融化,万涓成溪,众多山岭沟壑中溪流奔涌而出,汇聚成河,转折起伏,蜿蜒流淌,跨青、甘、蒙三省区。其势如逶蛇,屈曲活动,绕抱张掖。经云:“何以藏气?何以聚?乃垣周四外,城居其中,瑞气无从而泄;蔼蔼乎,如祥云之捧日;绕绕乎,如众星之拱辰。”此正乃“山来水回,贵寿丰财”的风水宝地。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河不仅养育了张掖人民,也造就了张掖的风水美境。弱水绕城,芦苇丛生,芳草萋萋,杨柳依依,百花妩媚,随风起舞,滟滟微波,碧水蓝天,俨然一派江南秀色。而近来所建黑河大桥,更为古城张掖增添了无限生机。

张掖市区以钟楼为中心,钟楼重檐四面悬挂匾额原为“金城春雨”、“玉关晓月”、“祁连望雪”、“居延古牧”,以景取象,立意高远。古城子午立向,面南而居,黑河之水从南方午字而来,从西北乾方消出,成迎水之势,合寅午戌火局。祁连山支脉大黑山回龙顾祖,关拦有情,与祁连主脉遥相呼应。可谓“环山抱水,围如罗城,生气必厚”之征。朱雀发源生旺气,黑河之源头在张掖正南方,午方来水为旺水朝堂。所惜者水口宽大。古谚“黄河无底,黑河无边”,以此形容黑河河床之宽、水口之大,宽大则气散,气散则财去。旧时黑河虽有桥通行,但年久失修,且平缓无势,旺气难收。

“欣逢盛世,天降祥瑞”。乘着时代的脚步,一座横亘于黑河之上的大桥拔地而起。古人认为,水来处谓之“天门”,来水不见其源为“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则为“地户闭”。水流象征财运,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聚。水以“屈曲环绕,聚注深缓”为佳,新建的黑河大桥下游分层修坝蓄水,使水停蓄后徐缓流出,强化了“闭地户”的风水效应。桥头两侧高耸之望楼成“华表捍门”之象,呈左右拱卫之势,使水口收束紧聚,合“八国城门锁正气”之说,正所谓“气聚则地美,水聚则财来”。

经云:“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势之起;其聚也,因形之止。”新建的黑河大桥似蛟龙卧水,望楼如龙角挺拔矗立,势来形止,谓之全气;形止气蓄,则化生万物。黑河大桥的建筑,是现代科学与建筑风水的巧妙结合,不但形状古朴、气势雄伟,而且规划周全,设计考究,布局合理,不愧为因地制宜的杰作,古为今用的典范,业已成为张掖的地标性建筑。

登临望楼,眼前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造型结构,空间布局,韵味无穷。楹联、匾额、砖雕、彩绘、门窗等无不是精湛的艺术,无处不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文化象征。黑河大桥在其地理位置上可谓自然天成,法度合理,山体龙脉之走势,河水消纳之方位,交通运输之便捷,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独具匠心的设计打造,使山明水秀的优美自然景观与社会生活的人文要求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黑河大桥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的巧妙结合,成为金张掖的点睛之笔,这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大桥作为时代的缩影,将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展现出新的设计理念与思想,建筑用特殊的语言表达了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决定建筑风格,是时代脉搏融合了地域文化精华,是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完美创新。

人离不开自然,中国人的空间取向中有其自己的文化元素,建筑中创造的元素,就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诗意中漫步,感受文化内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相依相伴,共生共存,一如古诗中“河西五月景清醇,古道祁连绿荫沉。沙枣花开君又见,清香掠过醉骚人”的醉人意境,这即是诗与画的互动,情与景的交融,更是一首“天人合一”的音乐交响曲。

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先生来张掖,时值盛夏,先生登临“五云楼”,眼前的景色让他诗兴大发,遂挥毫写下了“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的诗句。惜“五云楼”已成为历史,不复存在。

而今登上黑河大桥之望楼,现代金张掖的都市风光更是美不胜收。远眺、近观,宛若一幅清丽淡雅的水墨画。斗拱飞檐,错落有致,水波粼粼,云蒸霞蔚,垂柳婀娜,鸟鸣悦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呈现出醉人的红晕,云絮轻舞,飞鸟盘旋,翅膀染着晚霞掠过水面,一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南美景。风儿吹皱的河面,泛起层层涟漪,折射出的殷红霞光,像撒在河中的红玛瑙,熠熠生辉。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美景,黑河大桥似一把精美的瑶琴浮于水面,巧夺天工,美仑美奂。三三两两的行人与过往的车辆撩动着琴弦,仿佛正在演奏着一首古朴、典雅的《平沙落雁》曲,令人心荡神怡,流连忘返。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褪去白日的喧嚣,黑河大桥被各式彩灯装点得流光溢彩,四座望楼与钟楼、木塔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的夜间美景,将古城点缀得分外妖娆,河水潺潺,灯光倒映,星光四溢,赋予了这座城市新的活力。这是古典与现代的交融,自然与人文的辉映。此情此景,让八方来宾赞叹不已,令文人墨客纵情讴歌,更使远归游子慰藉乡愁。

笔者客居长安有年,纵使岁月更迭,终究抹不去故乡的记忆。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时无刻不在脑海浮现。故乡是生命的摇篮, 故乡之思,永远是游子至诚的抒怀。这些年,每每回到故乡,都禁不住为眼前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倾倒、感慨。

丹霞地貌、皇家马场、戈壁沙漠、冰川奇峰;蓝天白云、雪山草地、青山绿水、油菜花海。满眼景色,风光无限。今日张掖,不仅是宜居、宜游的“塞上江南”,更是和谐、繁荣的“戈壁水乡”。而黑河大桥的风水效应,也借此而锦上添花。

道不完故乡情,割不断游子心。言长纸短,对故土的眷恋,不能尽述,就此止笔吧,祈愿金张掖汇聚天下英才,迎纳八方旺气,翻开历史新篇,铺展壮美画卷,再造盛世华章,金张掖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拙文所言,乃管孔之见,还望贤人君子不吝赐教。

2019年8月28日拙笔于长安

易和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为海航集团、法国JZ药业、天宇毛纺、辰龙集团、华中集团、澳洋地产、亚美地产、辰纪地产、国力地产、腾达地产等企业进行策划指导。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

微信号:hxyg933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