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残酷现实发挥到极致的迈克尔·哈内克

 星期五文艺 2021-01-16

星期五言:你说他的电影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范例吧,却总能从其故事的残酷色彩中得到一种近似古希腊悲剧式的情感冲击;你说的他的电影残酷吧,可这些残酷又不像类型片片造出来的那种跌宕起伏,看完后观众只会因一些小事惶恐,因为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实在太近了!

如果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位奥地利大导演的电影风格,那只能用偏执、极端来形容了——他为了不打破现实,甚至连个电影音乐都不加;他为了呈现残酷,甚至搞出了一个孩子杀了人后,还在担心自己的家庭作业有没有完成这种情节……更可怕的是,这种偏执与极端恰恰是我们生活中不想面对的(或无法搞懂的)而又的的确确存在的东西!

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谈谈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吧。谈他的电影其实不难,你只需搞清两个问题:1、什么是现实主义电影;2、哈内克是怎么把现实主义上升到残酷(甚至惊悚)的。
(文末附《隐藏摄像机》百度云资源链接)

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是怎样的?
我们这里说的现实主义是相对于那些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手法而言的。简言之,现实主义电影不会过多使用戏剧光、特效、蒙太奇剪辑、明星演员、大型模拟摄影棚以及非人视角、封闭构图等拍摄手法(仔细想想,这些东西通常都是对真实性起反作用的)。

▲这张图来自哈内克2009年的《白丝带》,它再好不过地体现出了一些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如:开放式构图、自然光模拟、简陋粗糙的房间道具等等

它的感觉和色调理论上更接近传统纪录片,因此,现实主义电影通常不会是商业片的三幕式结构(即开端、高潮、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太明显的故事线,即便是有,也是一条模糊的情绪线或是人物动机线。
现实主义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它的人物行为或事件一定是社会性的!换句话说现实主义导演不会把功夫下在一个人在想什么或是一个人做了个什么梦这类事情上,即便是有,角色也是通过外部行为将其间接传递出来的。

▲哈内克2000年的《未知密码》:让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小混混同处在一辆公交车里,这种设计足以证明哈内克电影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了!

任何艺术领域我们都能找到现实主义和非现实主义的对比作品,比如说文学上的皮兰德娄之于卡夫卡;比如说摇滚乐里的恐怖海峡之于电台司令,再比如绘画里的米勒之于毕加索……
谈现实主义电影当然不能回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它开创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先河,同时为百年电影史以及后世导演做出了一个电影的标杆与参照物。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品)

关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渊源本文不做过多阐述,详情请参照本人的另一篇文章《从“新现实主义电影”到意大利百年历史的狂想》。
在对现实主义电影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再来看迈克尔·哈内克电影的一些拍摄细节,看其手法手法是怎样承袭“现实主义”风格的——
二、哈内克电影的现实主义体现在哪里?
1、先来看哈内克《班尼的录像带》(1992)里的一个场景:

镜头搁在屋内,男孩儿从屋内走到屋外,与隔着玻璃窗的女孩儿说话……
通常,商业电影在处理这一情节时会打破两处真实性来迎合观众:
一是去掉环境噪音(只选取有用的或悦耳的声部),
二是将男孩儿与女孩儿的对话独立剪辑配音(以便让观众听清楚)。
注意这两点都是非人视角的,是在现实中不能做到必须借助设备和后期处理的。
而我们在哈内克的电影里是听不到窗外男孩儿女孩儿说话声音的,我们只能听到那些跟剧情没关系的环境噪音。这种处理是附和现实主义的,但往往又是娱乐不了大众的。
2、再来看《白丝带》(2009)里一段戏的处理手法

固定镜头,从屋外向屋内拍摄——孩子进了屋(准备接受父亲的惩罚),进而门被从里屋关上。至此,我们看到导演并没有剪辑到内间,而是将屋外的固定镜头搁在那一拍到底(长镜头),于是,观众等了近二十秒钟,镜头画面就只是静止在那,直到屋内传来鞭打和孩子惨叫的声音后这段戏才结束。
这种旁观视角与开放式构图的手法在现实主义电影中使用的再频繁不过了,自然在哈内克的电影中也是家常便饭。
3、最后再来看《爱》(2012)中的情节处理——
一对老年夫妇,妻子得病生活不能自理(被困在家),丈夫不得不在家照顾。这中间有个插曲,就是丈夫需要出外参加别人的葬礼。

讲到这,说实话,作为观众,没人再想跟那生病的老人绑在一起,困在屋子里了,哪怕是出去参加葬礼,只要能换个场景透透气(缓解一下视觉疲劳)就好!然而,导演就是没给你换电影场景,一眨眼,丈夫已经参加完葬礼回来了,妻子跌倒在地上等待着人来扶她。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照顾病人的家属被锁在了家里和病床前。
而导演为了让你(观众)感受主人公被衰老疾病困扰的处境,不惜把外景全剔除了,把你和病人通过电影不变的场景捆在一起!
就这样,除开端的音乐会,电影一间屋子、一个哼哼唧唧的老人,几个照顾病号的人贯穿了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出这个家,没有换一个场景甚至色调。

这也便是哈内克电影现实主义的地方,但要注意,这种现实的处理手段近乎到了偏执的地步,于是,残酷应运而生。
那么到底这种残酷(甚至有人说那是惊悚、恐怖)从何而来呢?(毕竟哈内克的电影镜头并不像那种血腥的美国恐怖片那样直接刺激观众的感官。)
三、哈内克在现实主义之上又多加了些什么?
- 我所有的电影都或多或少有点个人化,虽然有时并不那么容易让人察觉。我再强调一次,我只能描述我自己能感受到的经验 - 迈克尔·哈内克
如果从感官的角度比较哈内克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我想前者唯有多出的那点残酷与惊悚了,那么这种残酷到底导演是怎么通过电影手法变现出来的呢?
▼我们再回头来看《班尼的录像带》的情节——
片中10来岁的男孩儿身处典型的中产家庭,不愁吃不愁穿,花钱大手大脚。他将路上的女孩儿带回家也并没有什么恶意,最多也就是炫耀下自己的录像设备,打发下周末罢了。

男孩儿正是在这种没有动机的情况下向女孩儿射了一枪,仅仅是因为对方笃定自己不敢开枪!然而,真正的残酷情节还在后面——

女孩儿被射中后疼的惨叫,男孩儿,竟然又去数次给枪上子弹,射击女孩儿,直到女孩儿不出声了,死了。而他所有行为的动机只是为了让女孩儿住嘴(减少麻烦)!
解决完女孩儿麻烦后,男孩儿缓了口气,竟然想起自己家庭作业还没写完,于是,去做了会儿家庭作业,做完作业,挪了下尸体,清扫了一下血迹,就这过程,他还不忘抽时间玩点自拍...

之后他又去找同学看了场摇滚演出,大街上溜达了一圈……
就这样,男孩儿度过了这个周末,直到父母回来,进而发现儿子杀了个人。至此残酷现实还没完——
父母发现案情后竟然表现的异常大度,他们竟然让儿子早点上床睡觉,别多想。儿子躺下后,两人在客厅想法子,他们担忧的竟是事情暴露后儿子在学校的声誉。于是,两人想到一个带孩子出去玩几天,一个在家处理尸体,至于他们对待尸体(死者)的思维,那完全跟当年在养殖场宰一头猪的思维一模一样:怎么肢解、怎么粉碎骨头...
就这样,事情有井有条地进行了下去。电影竟然画风一改,演开了母子的埃及旅行,好一番惬意的度假,多么残酷的现实!

故事复述到这,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哈内克的电影的一些理念——
凡是商业类型片里该有的故事反转、戏剧张力、情感渲染、善恶有报的概念全都荡然无存。换句话说,在哈内克电影里出现的凶杀都从某种概念上显示出了无动机性,无因果报应性,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悲惨事件(或矛盾冲突)背后无序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家庭背景,而这些社会背景又把我们引向了事件更加迷惘而混乱的深处。就像他2000那部《未知密码》的名字一样。
▼再来看《爱》中的一个镜头应用细节——

这段女儿与父亲的谈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个固定长镜头,开放式构图;第二部分突然转成正反打。

这段对话戏的镜头分配与应用也多多少少能说明哈内克的电影风格,来看——

第一部分显然是现实主义处理,两人聊的是些琐碎的家常(包括女儿的一些婚姻、家庭状况),这有点像是我们在偷窥别人的家事,观众的旁观欣赏空间和演员的角色空间是完全隔离开的(这段琐碎聊天超过了3分钟)。
而当第二部分父亲聊到母亲的病时,镜头立马切到聊天双方的正反特写镜头,
导演一下子把观众的旁观变为主观,让你毫无防备地承受生老病死这一问题,将角色面临的问题跟观众捆绑到了一起!同时用孤立的镜头阐明了每个角色的心情的不同。
没错,这是哈内克电影「现实+残酷 」的一个最好的镜头体现!(先客观后主观)
无独有偶,与迈克尔·哈内克同样个性鲜明的另一位导演,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就是红蓝白三部曲导演),其电影同样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只不过他走了另一条属于自己的风格之路(色彩便是其中之一),在此不多谈。相关文章请参看关于《蓝白红三部曲》里的那个“秘密通道”
四、哈内克电影的另一面:《钢琴教师》与《趣味游戏》
我们在谈及迈克尔·哈内克电影风格与共性的时候,应该把部分电影排除在外,这其中包括《钢琴教师》和《趣味游戏》(1997德版)。
原因很简单,《钢琴教师》是导演为数不多的文学改编作品,他破天荒地在女主人公的内心上下了更多的功夫(这点在女钢琴教师写给男友的信上便可略见一般);

▲《钢琴教师》电影海报,2001

《趣味游戏》则显露出了迈克尔·哈内克叛逆与激进的另一面——他将矛头直接对准了“类型片导演对观众的操控”上,他刻意地去模仿了类型片的模式技巧拍片,用好莱坞的方式操纵观影者,然后再让这套模式与技巧自己瓦解,让观众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说实话,这种做法在电影里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趣味游戏》电影海报,1997

关于这两部电影我们不做过多分解,只给还没有接触过迈克尔·哈内克电影的观众一个建议:先去看他其他的成名作品,最后再看这两部,毕竟这两部算不上典型的哈内克式的风格。
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电影同样能给你带来震撼。
五、哈内克不变的电影主题和千变的结局
- “真相不是一个,是上千个”- 迈克尔·哈内克
迈克尔·哈内克地地道道地出身于中产家庭,他的父母均是演员导演出身,他所处的环境让他从小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与艺术熏陶。他在谈及自己的2012戛纳获奖电影《爱》时曾说(大意):
那对老夫妇面对着所有人都会面对的终老问题,我希望观众能把焦点放在此,但这有个前提,就是那对夫妇生平没有为生存担忧过!……我自己就出生于中产,我只能拍我了解的那些事情……
当然,中产的视角并不难得,难得的是,哈内克竟然能用自己熟悉的视角发掘出社会那些如此残酷的问题,他能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错位以及人际沟通的失败如此真实地用镜头呈现出来。
而这种现实的呈现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此,哈内克从来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答案,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问题被呈现出来的同时,反而更让大家困扰或者迷乱了!
再或者,答案其实是上千种呢?只不过是一千个观者的答案永远统一不到一个罢了,这大概就是真相吧!
而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迈克尔·哈内克,正如他自己那般谦虚地说道:
- 我的想象力很匮乏,我只能创造关联!

▼▼▼《隐藏摄像机》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30-C3W6OyKdZhBIf_hWWg

提取码:ph7g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描写“底层社会”的10部电影

 这部重口味情色片到底要向我们传达什么?这部重口味情色片到底要向我们传达什么?

 10大虐恋电影挑战你的神经底线10大虐恋电影挑战你的神经底线

 从“新现实主义电影”到意大利百年历史的狂想

 关于《蓝白红三部曲》里的那个“秘密通道”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