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际探索》为什么会扑街及它是烂片吗...

 星期五文艺 2021-01-16
星期五言:很奇怪,当一个人在现实中被邀请来场旅行时,他(她)在欣然接受的同时,第一想到的大概会是旅途中千万别出什么差错和麻烦之类事情,但求一路诗情画意加wifi畅通足以;可到了电影里呢,情况完全相反了:观众恨不得角色出点事儿,还得是大事!至于电影里的美景和诗情吗,呵呵...估计那都是睡点!
回主题——在中国上映一个多周的美国电影《星际探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低分、低票房、低热点、低口碑)。究其原因,是阵容的问题吗?我看未必——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鲁丝·内伽的加入足以说明拍者的重视度了;是宣传的问题吗?我看也未必,至少宣发还知道把“布拉德·皮特”、“威尼斯电影节”的旗号打在海报最显眼的地方;那么是电影很“烂”吗?看完电影和本人阐述后,再看看网上评分,大家自做评价吧!
(注:1、本文涉剧透,未看片者请慎重阅读;2、文末附《星际探索》及相关电影百度云链接;3、资源来自网络搜索,只供学习交流之用;4、本文将借另外两部科幻片《星际穿越》、《银翼杀手2049》作比较,通览三片有助于对比学习与思考)

文:无名氏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为什么要拿《星际穿越》、《银翼杀手2049》与此片作比较
拿《星际探索》、《星际穿越》、《银翼杀手2049》做比较是因为:
1、它们都是科幻题材;
2、它们都是2010后拍摄的电影(拍摄技术在一个时代水准上);
3、三部电影都是“美国化”的(美国元素占主导);
4、三片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以及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具有太表型)。

▲《银翼杀手2049》剧照

谈这类电影“价值观”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完全取决于到底科幻是为创作者阐述思想服务的,还是科幻是为电影受众群口味服务的。
从这点来讲三部电影意图其实很明显了:《星际穿越》通篇都在跟你谈牺牲、爱、拯救,显然它在树立某种主流价值观;

▲《星际穿越剧照

《银翼杀手2049》通篇色调都是阴暗、潮湿、压抑,显然它是反价值观的;
而最后一部《星际探索》则是夹在两部电影中间产生了一种左右为难的焦虑感与孤独感。

▲《星际迷航剧照

这种“焦虑感”贯穿于全片,通过各个电影构成元素展现出来。
带着以上认识,我们往下看——
二、《星际探索》的叙述方式
如果把《星际穿越》比喻成畅销长篇小说,那么《星际探索》篇幅不及它一小半;与《银翼杀手2049》的拍摄规模比起来就更不用说了,《星际探索》更像是个千字散文。
然而一篇精致的散文和一部恢弘的长篇小说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一部科幻电影口味淡、成本低就说其不好。《星际探索》的第一魅力在于它的散文诗化色彩,这种色彩又是通过叙述方式表现出来的——

电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旁白音叙述。注意散文的特点:它是夹叙夹议(叙事、抒情揉合在一起)的。电影通篇的画面也是与这种散文概念吻合的,它会在叙事中时不时停下来让你欣赏一下人物周边的环境,让你感受一下人物的内心情绪(这真的有点像一场从地球到天王星的旅行)。

▲《星际探索剧照

非但画面如此,电影的剪辑、色调、音效、配乐,甚至镜头的升格都在吻合这种散文式的叙述风格、吻合画外的旁白情绪。
这种电影拍摄概念在《银翼杀手2049》上也体现无疑,即便此片中没有了旁白,但散文诗化色彩犹在。(同类电影最极致的要数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了)

▲《星际探索剧照(这种空镜头早在《2001太空漫游》中就出现很多)

这种概念在《星际穿越》中就大大弱化了(替代成了大量冗杂的对话以及煽情戏),当然这跟导演风格以及把控节奏的能力有关,但我认为那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考量:显然,大众在科幻片中想要得到的可不是什么路上的诗情画意,更不是什么剧院里的“咏叹调”,他们要的是“阿凡达式的”奇幻养眼,要的是“变形金刚式的”直观刺激,要的是的士高般辨识度较高的重音节奏

▲《星际穿越剧照

然而,《星际探索》在散文式的叙述基础上又蒙上一层“焦虑”,那对票房更是雪上加霜了!
三、《星际探索》的焦虑、悲观情绪
《星际探索》电影从开端就已经奠定通篇“焦虑”与“悲观”的情绪了,我们重点来看导演是怎样用视觉、听觉、蒙太奇将这种情绪植入观众意识中的:
注意电影中罗伊的妻子这个角色,她每次出场超不过几秒钟,甚至连句台词都没有,然而她却是造成整部电影人物“焦虑情绪”的源头——

作为亲情的象征,她是罗伊离开地球的顾虑,她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牵绊,“她”对人类探索宇宙、寻找外星人起的是反作用,在电影中自始至终是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点在电影中多次被着重提出,导演观点非常明晰)
换句话说:“她”与“太空探索”是完全对立的!(另一个亲人:罗伊的父亲,他站在罗伊的另一边,与妻子形成对立、对称,是剧中的反例

相比而言,诺兰的《星际穿越》中的“她”(是宇航员的女儿)即便也在阻止家人离开,也在局部充当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绊脚石,但导演却在结局戏剧化地用不切实际的“大团圆”弥补了这个现实中的硬伤——他让曾经充当绊脚石的女儿最终也成了科学家,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让曾经一意孤行的父亲的牺牲最终得到了回报,让他又找回了家人,皆大欢喜!

▲《星际穿越剧照

我们暂且不提两部电影背后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这种情节设置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是未知、虚无与无谓牺牲下产生的焦虑与悲观,这是人类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在电影中意淫出来的对科学和宇宙迷信般的乐观。
可以说《星际探索》是一部对科学、宇宙探索提出批判质疑的悲观性的电影,而《星际穿越》则是在彻头彻尾地宣扬一种大美国式的主流价值观!
▲《星际穿越剧照
《银翼杀手2049》在焦虑悲观情绪上展现的更极致一点,但它情绪最终引向的地方不是《星际探索》中亲情与科学的对立点上,而是充满社会性的阶级与反抗上,不在话下。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回头再看《星际探索》,如果我们能抱着欣赏一篇抒情散文的心态把电影看下去,同时能用批判的眼光感受电影的焦虑、悲观情绪,那么我们接下来再理性地寻找下整部电影故事的框架“节奏”——
四、《星际探索》的故事线节奏
《星际探索》整部电影的节奏是隐藏在焦虑悲观情绪下的,换句话说:要缕清电影的节奏线,首先我们要看清焦虑悲观的情绪线。
而连接在焦虑悲观两端的是什么呢?其实说白是两样东西:“星际探索”与“亲情”
前文说到,这两样东西在电影中是对立的。很明显:
电影一上来是倒向“星际探索”这一边的,剧中前端大部分情节都在赞扬罗伊父子俩的探索精神以及光辉业绩,在这里“亲情”是作为“探索精神”的阻力出现的。

而到了电影结尾呢?显然:父子分道扬镳,电影倒向了人类亲情的一边(当然,这里的亲情俨然已上升到了整个人类的亲情上),科学与星际探索成了反面的阻力。

▼讲到这,我们可以为整部电影的框架做一个大的节奏概括了:
树立星际探索——质疑星际探索——反星际探索
而串接这个大框架的便是焦虑、悲观的情绪以及“虚无的内容”。
▼根据这个大的节奏框架我们还能归纳出一个更细的情绪节奏框架:
憧憬——焦虑——恐惧——愤怒——反抗——绝望——决裂
▼与这个情绪节奏框架对应的情节分别是:
1、憧憬:开端逃生的戏
2、焦虑:妻子出现
3、恐惧:不断牺牲的人与那只“猴子”的出现
4、愤怒:被政府利用后抛弃
5、反抗:强行登船
6、绝望:见到父亲后
7、决裂:在太空中剪断与父亲的连线

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庸俗,他们大概指的是“儿子寻找父亲”的这个俗套的故事线设置,但如果你能缕清这些节奏与情绪的线,再回头看“儿子寻找父亲”的故事设计,那可就不简单俗套了!
顺便提一下《银翼杀手2049》,它在情绪和色调上有很多跟《星际探索》相似的地方,但从故事的节奏框架上来讲,两者就大相径庭了,原因很简单:《银翼杀手2049》在大框架上融进了“侦破悬疑”的线,而后者弱化舍弃了这条线,

▲《银翼杀手2049剧照

从这个角度来讲,《星际探索》更“文艺”了!
五、结语
在看《星际探索》前,我曾担心这是一部《地心引力》、《火星救援》那种俗套美国大片式的电影,然而,电影通篇散文式的视听感却让人如醉地飘向了另一种焦虑的美感之中。
当然这种松散的内容与焦虑的情绪是主流大众看电影一个很难逾越的坎,结尾非大团圆式的乏味结局更是激怒了很多“专业先生”。
可这又何妨呢!现实不就这样吗:当大家都陷入到一种狂热的科技智能迷信中时,那些为此感到焦虑并质疑的少数人,通常不都是被冠上有病名号的吗!
这是不是也算“《星际探索》在中国为什么会扑街”这个问题的一种解答了!

▼《星际探索》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O4_TwzyHvh71RkQaKiVHQ
提取码:3f56
▼ 三部电影BT种子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h7rYQFmn4RCesDhnUsqEw
提取码:6v3t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科幻片发展的奇葩规律(本文纯属虚构,严肃者慎入!)

 百年电影史上,为何《银翼杀手》能排在科幻片榜首?

 当暴力美学遭遇“阿凡达”,便出现了四不像“阿丽塔”

 关于基因、克隆、生化类的10部科幻片推荐

 从局部看《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之处

 我们该怎么给电影打拍子-谈电影节奏

如果你觉得与主流格格不入

如果你渴求真理

关注我们

▼▼▼

▲▲▲

所有文字均为本公众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