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濂:从寒门书生到旷世文臣

 凡人的书库 2021-01-16

记者 叶骏 实习生 杨端端/文 叶骏/摄像 郭亚梅/制图

“平生别无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七十高龄遭遇重创,“死里逃生”的他在前往流放地四川之前,怆然涕下作诗《别义门》,字里行间对郑义门无限眷恋和深情,死生之间尽悲凄。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宋濂就没有“江南第一家”,没有“江南第一家”也就没有宋濂,宋濂和“江南第一家”相辅相成,造就了彼此的辉煌。

宋濂的人生轨迹一目了然:出生地金华、迁居地浦江、任职地南京、流放地四川。他以一介布衣,位极人臣,大半生在浙中从事著述和教育工作,文章闻名海内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刻苦求学的执著,有教书育人的平淡,有君王重用的显赫,有告老还乡的闲适,也有流放病逝的悲凉。

无论学识、做人还是为官,无论平和守正还是命运多舛,宋濂始终保持着中国文人的正直和纯粹。他给家乡留下丰厚遗产,尽是温暖和美好。即使身在南京18年,家乡的山水人文也总是在他的心底激起无数涟漪,潜溪、麟溪成为他诗歌中的思乡符号。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金义新区傅村镇上柳家村),后迁居浦江郑宅。“明初诗文三大家”“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有研究认为,宋濂代表性诗集《萝山集》于嘉靖后期在国内失传,以致人们多认为宋濂是散文大家而非一流诗人。日藏《萝山集》的发现,为人们重评宋濂诗歌成就提供了便利。宋濂诗歌风格以沉郁深婉和雄奇豪放为主,其诗歌创作成就不容小觑。

“神童”终生勤学苦读 举家迁居改变命运

提起宋濂,金华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那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家里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700年前那个贫寒少年勤学苦读的身影,像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一样,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学子。

1310年,宋濂出生在金华市傅村镇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怀孕仅七个月就生下了他。早产儿宋濂从小体弱多病,却聪明机灵,记忆力强,过目不忘,人称“神童”。《宋太史传》记载宋濂:“甫六岁,即能诵古文书,过其目辄成诵。”

宋濂聪慧好学,师从吴莱、柳贯等人,这两个都是著名的儒学名家,吴莱在诸暨白门讲学时,22岁的宋濂翻山越岭“裹粮相从”。柳贯是元代理学宗师,他不同于宋代理学家的文道分离,轻视文辞,而是讲求文道合一,提倡经世致用,注重事功;其理学传承被视为正宗。

当时宋濂的同窗中,包括郑义门八世子弟郑深、郑涛,他们在吴莱的指导下勤奋好学,情同手足。几年后,郑义门东明精舍扩大办学规模,延请吴莱执教,宋濂也随同前来。吴莱执教几年后因身体原因告退,推荐宋濂执掌教鞭。自此,宋濂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郑义门藏书万卷,宋濂执教东明精舍20多年,在为郑义门培养了一大批郑氏子弟的同时,日夜记读,遍览群书,学习和知识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郑义门“日衣被乎诗书,耕则为良农,学则为良儒”的家风,正是宋濂向往和追求的。41岁时,宋濂举家迁至青萝山。

乡试不第绝意科举 真才实学被誉“文臣之首”

满腹学问的宋濂,考运却不太好。执教东明精舍第一年,26岁的宋濂赴杭州乡试,不第,从此便绝意科举。同窗郑涛为他做的小传里说,至元五年(1339)年末,宋濂将家业托付给子侄,从此朝夕埋首书册,略有闲暇便往来山林中,击缶放歌,声振林木,俨然一位出尘之人。

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元廷下诏,征召宋濂充当翰林院编修官,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后更以入仙华山出家学道为名,潜心著书,写成多部著作,以史官笔法完成的《浦阳人物记》二卷,为金华留下珍贵史料。

无意仕途的宋濂,却在十几年后,以学识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宁越府,命知府王宗显设立郡学。宋濂被延请为郡学“五经”师,之后屡被重用,一路高升,仕途大放异彩,登上事业巅峰。

宋濂从少到老,没有一天不读书,对学问无所不通。连外国使者也知道宋濂的名声,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几倍价钱求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

宋濂长期担任朱元璋的顾问和秘书,教导太子朱标十余年,为培养皇位继承人尽心竭力,又在朱元璋戎马倥偬之际,为其讲授帝王之学,堪称一代帝师。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67岁告老还乡,其间应约一年一次进京朝见皇帝,但最后还是没有善终。三年后,因孙子宋慎卷入丞相胡惟庸案,宋濂全家连坐受刑。朱元璋不念旧情要杀他,马皇后、太子朱标极力求情,才得免死罪。但活罪难逃,70岁高龄的宋濂,被放逐到茂州路上就病逝了。

明以后很少写诗 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黄灵庚是宋濂研究专家,出过《重修金华丛书》《宋濂全集》等书。他耗时七八年完成的《宋濂全集笺注》,原著220万字,笺注后490万字,即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黄灵庚说,宋濂存世诗歌557首,大部分是入明以前所写,也就是在金华潜溪、浦江郑义门等地所写。在日本找到两个《萝山集》抄本,有宋濂的佚诗360多首,第一卷在南京所写,而后面几卷大部分是在金华的作品。

入明以后,宋濂很少写诗。在南京,他写的大都是应酬诗,其间饱含着对家乡及亲友的思念。宋濂喜欢乐府民歌,不太喜欢写平平仄仄的诗,他写诗受方凤、吴莱、黄溍、柳贯等影响较大,多用于抒发个人感受。

至正二十年(1360)庚子春,宋濂与刘基、叶琛、章溢四人以李善长荐,应召至南京。宋濂写过一首长诗,记录了他们从金华赴南京的28天行程:“水陆行兼旬,招摇日如醉。筋弛遂莫支,神痴但思睡……”郑义门郑濂、郑渊叔侄俩一直赶到桐庐严子陵,为宋濂送行,其深厚情谊可见一斑。

与很多人认为宋濂欣然前往南京不同,诗中体现出一种被迫前往、无可奈何的意思,而且一路护送的人态度也很不好。末尾写道:“忆昔山林居,岂识道途累。崖色夫容开,洞水冰帘腻。渊龙学人吟,夜猿呼鹤唳。采岚术可飱,钓渚鲜堪哜。”被征召入南京,宋濂犹念念不忘潜溪风物。所以,金华的诗路建设,自然离不开宋濂,是先贤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好好发掘,服务于今天的文化建设。

黄灵庚认为,宋濂留下的精神财富有两点最重要:一是勤学。宋濂有如此学问和造诣,都是勤奋换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保留着《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他刻苦求学的力证。二是开放。那个时代一些有名的学者只读儒家的书,包括宋濂的老师和金华的“北山四先生”,都把佛家、道家看做异端邪说。而在《宋濂全集》里,写佛家的文章就有170多篇,可见他做学术是相当开放的。宋濂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文采也很好,《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到今天还被人称颂,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当范文。

明末大儒黄宗羲编过一本《明文海》,收录文章4590篇,作者772人。很多人大都入选一两篇,但宋濂有50篇,仅次于晚明钱谦益的70篇,另外宋濂弟子方孝孺也有20篇。可见,明初宋濂的文风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宋濂学问影响力之大,还有一个重要佐证,就是著书流传甚广。从元末明初开始到晚清,宋濂的书共出过18个版本(今天能找到13个版本),就像另一个金华大儒吕祖谦,其《东莱博议》被刻印的版本已经多得无法统计。

“宋濂”无处不在

黄灵庚教授说,宋濂是金华的骄傲,也是金华的福分,金华历史文化发展离不开他的滋养。市区、浦江就不用说了,兰溪、永康、武义、东阳等地都有他的足迹与影响,我们应好好挖掘、发扬宋濂的文化与思想。

家乡人当然没有忘记宋濂,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文化名人。

郑氏门人一年要祭拜宋濂三次:元宵节,在有序堂对其行家仪;农历十月十二,在宋文宪祠举行祭祀;农历十月十三,在青萝山下宋濂故里举行古老而隆重的仪式。离郑宅一公里的安山村,村口竖起了“宋濂故里”的牌坊。2010年,宋濂诞辰700年时,郑氏后人筹资将宋濂衣冠冢和其妻子、儿子、孙子合葬在青萝山下。

金义新区(金东区)傅村镇上柳家村是宋濂诞生地,潜溪南岸,禅定寺前的一片农田里立着“宋濂故居遗址”的石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古老寺庙禅定寺,当年曾是宋濂读书的地方。潜溪是宋濂的号,也是他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乡愁。

傅村初中把当地的沈约、宋濂、艾青三个大名人作为文化传承之源,开发了校本课程《潜溪》,以教化学子。

在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等宋濂后裔最集中的地方,宋濂祠堂修葺一新。宋宅小学门口大理石碑上,刻着宋濂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以此激励学生勤学苦读。

现在宋濂遗存最多的,还是浦江郑宅,宋濂大道、青萝故址、宋文宪公墓园、宋文宪公祠、“江南第一家”传统文化培训中心……“宋濂”无处不在。

最有故事的,当数白麟溪边的“江南第一家”,也就是郑氏宗祠内。

郑氏宗祠始建于元初,宏大古朴,明清时期数次扩建。宗祠多石柱,素有“千柱落地,不结蛛网,鸟雀不巢,蚊蝇不居”之称。天井内古柏苍劲拙朴,系宋濂所栽,犹如宋濂的自成风骨与浩然正气。

“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郑定汉说,这些古柏号称“精忠柏”“宋文宪柏”,有680多年树龄,宋濂当时种了11株圆柏,现存活5株,被列入浙江省十大名木。

宋濂举家迁居郑义门,筑青萝山房,居住长达18年之久。如今,“青萝故址”碑保存完好,故居遗址上残存一堵石子墙,默默述说着岁月沧桑。故址不远处,即是十年前重修的宋文宪公墓园。“宋濂的两个儿子都出生在郑宅,女儿也嫁在郑宅。宋濂和郑义门的感情,亦师亦友亦亲情。”郑定汉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