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增儒教授:我与数学解题(学数学、学解题与教数学)

 泰荣林黑皮 2021-01-16

学与教的双重任务

我从中山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第一课是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我有十年的时间(1968~1978)在陕西省耀县水泥厂矿山工作,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数学,也不知道日后还能不能接触数学.1978年,在“科学的春天”中,我从矿山被转到耀县水泥厂子弟学校教数学(横跨初中、高中、电视大学),面临着学数学与教数学的双重任务.

①学数学的任务.

告别学生时代十年,再加上在校折腾的两年多,我早忘了当初所学的数学(连数学书都找不到),也忘了自己当初是怎样学数学的,我必须带着这一切都忘却之后所剩下的最后成果——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和价值,去重新学数学、尽快学会学数学.

②教数学的任务.

我没有教过数学,也没有学过教数学,还忘了当初老师是怎样教我们学数学的(只记得老师的名字:李元经、黄学潜等).我必须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学会教数学,迅速胜任教数学.就是说,直到1978年,历经了“学校—工厂—学校”的十年循环之后,我才开始自觉的理论思考和日以继夜的实践:怎样学数学?怎样教数学?怎样学解题?怎样教解题? 

这是在走过那个动荡的年代、发现自己还来得及思考的第二次学习.如果说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挑战的话,那我也是把它作为充满机会的挑战,甚至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具有挑战性的机会的.正是在多年忘却与双重任务的背景下,才使得我的解题学习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既有现实的紧迫感,又没有“先入为主”的传统包袱,学习同时兼有自觉复习与自主反思的双重性质.

②既能以教师的眼光去洞察学生的心理,又能以学生的身份来影响教师的工作,一身同兼新学生与新教师的双重角色.

这是一种成人的自主性学习,与单纯当学生或经过训练合格之后才当教师的环境都是不同的.

如果没有朝这四个方向努力,怎能心安理得地面对充满求知渴望的孩子,又怎能问心无愧地面对我们的崇高职业和激情人生?

我以这“教师四努力”鞭策自己,反思每一个教学内容,反思每一道例题习题,反思每一天教学工作,向杂志学习,向全国的老师学习,力争:

●每事都有一些收获.

●每天都有一点超越.

●每周都有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向各家刊物作地毯式覆盖.

这些努力,帮助我完成从矿山职工到中学教师的角色转换,也算是对双重任务的一个初步交代.

我的基本经验是:

●从教书匠的基本功扎实做起.

●攀登数学与教学的两个专业制高点.

●争取教学与写作(研究)的双重跨越.

●高起点、开放性学习全国名牌教师.

数学解题学的诞生

1987年,当时我从陕西耀县水泥厂子弟学校调入陕西师范大学还不到两年.师大数学系教研室安排我给数学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数学解题”课,没有现成教科书,我列了个提纲,抱着一大堆书报杂志(包括一批高考题、竞赛题)就去上课,介绍解题著作(波利亚《怎样解题》等),分析解题过程(多是个人体验),于1988年整理成《数学解题理论》讲义.随后3次修订、4次油印,作为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持续讲授了10年(十年磨一剑),当中的一些观点(如《解题坐标系的构想》)和解题案例分析曾在杂志上发表,受到一些同行的关注.

1997年6月定稿为《数学解题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没想到,《引论》的问世竟突破了学术著作发行难的沉闷局面,仅半年的时间第1次印刷基本售完,并获“第七届全国教育图书展优秀专著图书奖”(1998,5),读者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后来也偶流海外).1998年5月第2次印刷,2001年7月又作为“罗增儒数学教育书系”中的一本,第3次印刷.这期间,有多家报刊载文介绍本书,有十余所兄弟院校邮购本书作选修课教材,有几十篇文章在写作中把《引论》列为参考文献;更有一批中学或教研室认定本书为教师进修必读、首读之资料.运用本书观点创作的《怎样解答高考数学题》(1994,2)、《数学的领悟》(1997,2)、《高中数学好题巧思妙解》(1997,2)、《直觉探索方法》(1999,9)等书已发行达到六位数.1998年9月23日《中华读书报》载文《一本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都看的数学书》,立即被兄弟报刊转载,掀起了一个购书小高潮,连不搞数学的人都要收藏,似乎“没有《数学解题学引论》的书架是尚未完整的书架,未读《数学解题学引论》的教师是不无遗憾的教师”.2004年7月,脱销多时的《引论》在读者的呼唤声中第4次修订印刷.趁此机会,我曾回顾了自己学数学、学解题的历程和所产生的初步影响,一方面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另一方面为有兴趣的同行提供一个“从一般性学习到创造性学习”的研究案例.2008年9月出第二版、也是第5次印刷;2016年8月出第三版、是第6次印刷.

回想起来,我学数学、学解题(也是教数学、教解题)的几十年体验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自发领悟的三步骤程式、自觉领悟的三步骤程式和自觉分析的四步骤程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