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逃脱父母的期待为何难于上青天

 昵称535749 2021-01-17
发布时间:2020-12-24

文章封面

书籍《无声的告白》中有谈到一个中心思想:“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去摆脱外界对自己的各种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是在他人眼里看来非常完美的女儿,成绩好、社交关系好、家庭和谐、父母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她,最大的卧室、大量精装的书籍,她的哥哥和妹妹都没有这样的待遇,然而这样看似完美的女生却在湖水中湮灭了短暂年轻的生命,书中最后两章中与杰克的对话或许揭示了莉迪亚的离去原因。

父亲希望女儿真正融入美国的社会,母亲希望她成为光荣的医生,但是她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

恐怕没人知道,父母对她的关心未必就是真正对她来说需要的关心,那些关心的礼物、书籍、项链就像是在告诉她『你看我们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期待』。

是呀,父母的期待真的很重要,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听妈妈的话,天天向上,父母的话语和建议仿佛是金科玉律,上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交什么样的男朋友、去哪里相亲、什么时候必须结婚..........

父母在此时此刻实际上已经展现了太多的控制欲,这种控制欲让人难以喘息,又充满了隐蔽性。

恋爱、学习、工作、生活本身就是你自己的事情,结果父母对此却施加太多的专制想法和要求,不成熟的父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见,父母的不成熟也会让我们感觉抓狂。父母并不能因为作为父母就妄图控制子女的生活。

子女如果想要获得自身的独立真实自我,这种真实自我属于某种趋向或回避的目标诱因,想要全盘疏通就要理解什么是自我,自己成为真正自我的动机是否强烈,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的行动的倾向或内驱力,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与内部动因还有外部诱因都会决定动机能量的大小。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自我就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人际关系角色的认同认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还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区别,现实中的真实自己还有想要成为的自己两种形态。

很多时候我们卡在了现实又时时刻刻想要获得理想自我,不断挣扎矛盾,控制不是真正的爱,以爱为名的控制也不是爱,子女内心的焦虑痛苦恐惧都值得被看到,如果你的父母一直在干扰控制身边人,他们在控制你从而让你听话又让你难受,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各种威胁。

父母的操控和控制是非常內隐的,并不能那么容易被发现,如果父母已经长时间习惯于在任何地方表达意见,那么他们可能不会容易改变自己,她们将需要时间来慢慢去放开那些不符合她们那些自我中心期待的事情

人们并不能总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事情,毕竟世界上不太可能会有完美的事情。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作为子女最终需要独立起来形成自我分化,获得经济、精神、决策、情感层面的独立,我们的社会、同学、朋友、亲戚都希望我们去遵守他们的期待,但是你的期待是什么呢:

你想要的是什么?


你崇拜哪些人?

你喜欢什么?

你擅长什么?

有没有经常询问自己呢?

在同伴压力的影响下,很多人变成了又一个普通人,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都成为了千篇一律的自画像,而不是那种全然自我认可的人。

学会自我认可才能去编织自我,还有未来的生活,然后学会爱自己,这意味着接受和欣赏其中自己的脆弱,也许此时此刻的你还没有意识到自我分化的重要性,或许即使已经知道了自我分化的重要性也很难去实现自我的独立。

这是因为人们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却没有找到自身规律去做些有效的行为,有时候当前的情况看起来是消极糟糕的,也许父母的各种否认和批判让自己非常不舒服,也许你可能会更多地对自己说负面的事情,比如:

“我无法反抗......”


“我现在很懦弱......”


“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事情变好。”


“父母的表情太吓人我不敢说自己的想法。”


“我怕别人说我不孝顺不懂事.......”

不要评判自己,我们可以意识到核心语言的改变非常重要。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当你开始爱自己,那么身边的所有存在也会开始爱护你,语言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语言之中存在信念、投射性认同、自我暗示、自证预言,能够不断形成新的精神力量,如果你平时的自言自语自我评价不友善,这会让情绪低落并侵蚀你的内在精神。

如果你开始爱自己,并且在思想、身体和精神上关照自己。明确意识到你自己的呼吸、心跳,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在为自己而奋斗,而且非常清醒觉知自己的生存,这个时候或许就是『摆脱他人期待』的时刻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胆量似乎越来越小,这似乎也是成长成熟的副作用,随着青少年成长为成熟的成年人,个人自尊的评分稳步上升。

青少年想要获得自我认同,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外界存在各种诱因让自己去做很多事情,有些是被他人认可的,有些又是不被他人认可的,也许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时间里,个人的很多思维都不稳定,对于自己的恐惧也没有非常全面的方法去应对。

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新闻里有青少年离家出走或者网瘾、桀骜不驯的状况发生,为了在你开始自己的真实路途时避开可能有害的陷阱,要寻找那些给自己带来勇气的人,与他们成为真诚的朋友。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似乎看起来非常享受自己生命的人,他们看起来非常轻松,自由,为什么?是我们不够聪明,不够勇敢吗?是否有种内在深刻的规律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他们清楚知道了自己的内心,爱好、厌恶,真正想要去走的路途。

当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往往不会被轻易摧毁,创伤后可能也会经历成长,我们往往会在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下茁壮成长,竹子坚韧同时在顶端又柔软能够随风摆动,顺应这个环境与周围同化,不是激进的方法而是通过外化内不化的方式去适应外在挫折。

关于家庭关于挫折的某些不理性想法可能会扭曲个人经验,限制了自我认识。

通常对于那些经常嘴里说着“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过着一种不真实的生活”“所有人都不喜欢我”的人,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按照一套固定的观点和信念来生活,就像是某种万有引力总是围绕某个特别自我否定的核心运转。

身边同事曾经说到,有个男士已经月薪超过两万,已经与大学心爱的女友结婚三年,生活美满孩子一岁半,父慈子孝,但是他仍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个顶替者,觉得自己不配当前的幸福,他否定自己得到的,他觉得自己不真实。

究其原因,原来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曾经总是被母亲批评太调皮,做作业不认真,总是出错,而父亲有时候甚至拿皮带抽打他,如果不上学他就是会挨打的,不上学就是不被爱的,结果大学毕业后在职场中他也总是担心自己被上级或者被同事否定。

似乎这种否定深深植根于曾经的不配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非常年幼的时候获得一套关于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和必须怎样的信念系统。

仿佛只有遵循这些系统才能够被认可接纳肯定,才可能被爱,有些行为别人会有各种想法,即使自己有确切的观点也不愿意真正去坚持,事实上某些应该必须得观念它们既不是完全自己可以意识到的,也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是通过惯例和他人的期望获得的。

我们终究需要摆脱他人的期待,然后要超越这些武断的限制。

图片来源:作者手机拍摄

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信念暴露在阳光下,并检查它们来自何处,是否自己的原生家庭正在限制自己的自我成长,看看那些你内心觉得黑暗的东西,那些你觉得有问题的,你不喜欢的东西,然而也许你是对的,那些被评判的元素向来不简单。

也许那些有问题的元素也是自己所压抑的部分自我,像是不被在乎的内在小孩,蹲在某个角落等待被大人们看见,我们必须愿意去看那些不符合你的理想的东西,让自己变得真实意味着不仅要接受矛盾和不适,还要接受个人的错误和失败。

即使意味着父母亲人朋友不理解自己,这也是值得去看见和感知的,我们生活、情感、认知、意志和行为中的问题也是内在信念系统的问题,我们都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存在,我们内部有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和资源,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极限。

我们背负着某种自我不真实感的沉重负担,害怕让其他人失望,生活的重担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亲爱的,你是否有想过自己的动机是什么,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自己是否觉得累呢。

那些对自我有完全的真实感的人对自己在任何事情上的表现都非常理智笃定,而且他们不会防备或责怪别人,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真正的自我认同感来自于以一种自律、集中、专注的方式,与你内心的所有可能性进行真正的搏斗,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舒适方式去坚守立场。

婴幼儿在二十四个月大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感觉,从而开始进行自主的生命探索,四处触摸、观看、走动、鹦鹉学舌......那个时候自我认知的第一次冲击标志着一种终生寻找“真实”自我的开始,这种自我可以称为真实。

对婴幼儿来说谁能够给自己提供食物和安全感就是非常值得信任归属的,对这种真实满足的渴望指引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驱动着我们对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关系、信仰、自我实现、尊重的渴求、名利场的打拼探索。

自我的真实性也决定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是否愿意展现出真实的自己,自我认同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当人有自知之明的时候,你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加严格,因为你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没有达到内部标准上从而不断让自己提升。

我希望成为“我”,而不是别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别人也不会是我的部分,我也不会成为他人的拥趸
,自我意识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会让我们陷入自我中心,导致你过度分析别人对你的反应,并曲解它们。

所以有的人会过度在乎自己在他人眼里的看法或者认为自己想的也是别人在思考的,这就是在自我中心维度上需要去进行适当宣泄和调整的地方。

除非我们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去担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否则我们无法感受到它们。过多地关心别人的想法只会限制行为,扼杀自由精神。

这个时候最好能够有清晰的价值观能够坚持自我,同时也能适当倾听外界的有意义的对话,看看自己是否陷入了自我的极端,在更加契合的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相信身边人会欣赏你是谁,而不仅仅是因为你留下的外在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