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了!故宫大展《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4月3日启幕!

 文博圈 2021-01-17

终于等到你

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

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展期已定

2018年4月3日~5月6日

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

据悉,此次大展以国有博物馆中经张伯驹先生鉴藏的古书画为限,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三个部分,每部分按照文物的时代排序。

展览藏品数量达33件套,是张伯驹先生鉴藏书画的一次大汇聚,力争使观众对张伯驹先生的书画鉴藏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故宫目前收藏张伯驹旧藏文物20多件,本次展出重量级真迹5件,分别是:唐李白《上阳台贴》卷、宋代蔡襄《自书诗》卷、宋代吴琚《杂诗贴》卷、明代唐寅《孟蜀宫妓图》轴、清代樊圻《柳村渔乐图卷》。

其中一部分珍贵文物,

陆机《平复帖》卷、

展子虔《游春图》卷、

杜牧《张好好诗》卷、

范仲淹《道服赞》卷,

......

尚处于休眠期,为保护文物,本次展览无法展出原作,将用复制品替代。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撰文表示,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一代宗师

张伯驹先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是集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先生一生珍藏的书画名迹见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1898—1982),原名家骐,别号丛碧馆主。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伯驹天性聪颖,有神童之誉。幼年入私塾,又接受新学教育,小学毕业后跟随父亲来到北平,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职,做到旅长——最终因不满军阀腐败生活离开军界,协助父亲打理银行业务,却发现自己对银行事务不感兴趣。

张伯驹生活的“丛碧山房”名字就来自康熙御题赐给庞垲的柳体字“丛碧山房”,这是其1927年收藏的第一件书画作品,先生的别号“丛碧”亦由此而来。寓所原为李莲英旧墅,原址在今北京弓弦胡同1号。

1927年,将近而立之年的张伯驹倾心于收藏字画,为了珍贵文物不外流,不惜一掷千金。他曾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出外国。”

先生收藏过的重要古代书画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唐杜牧的《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佶的《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的《山居图卷》等等。


《上阳台帖》,唐,李白书,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

《上阳台帖》局部

释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北宋 蔡襄 《自书诗》卷 纸本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宋,吴琚书《杂诗帖》卷,纸本,手卷,共六段(局部)

此卷以行、草书杂录前人诗句共十则,书于十纸之上,裱为六段,其中数则有缺佚字句。此帖点划精意且多变化,风格生动自然,极似米芾书体,故尾纸清人曹溶题跋称此帖乃米芾所书,系误断。吴琚书虽极似米芾,然圆熟婉转,欹正互补,与米芾紧结险峻之风自有不同。

明 唐寅《王蜀宫妓图》轴 

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

清  樊圻绘《柳村渔乐图》卷,绢本,设色,纵28.6cm,横167cm

此图是樊圻应朋友梁冶湄(即梁允植,字承笃,河北正定人,官至延平知府)之邀所绘,以解其宦游的思乡之情。樊圻作为江南地区的画家,充分发挥想像力,把北方水乡表现得如同江南渔庄一般,含烟带雾,充满了浪漫诗意,将生活诗意化。此幅构图简洁,主题突出,用笔工整严谨,皴法细密,设色清雅,是樊圻的代表之作。

国宝传奇

王世襄曾向张伯驹借阅《平复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张伯驹回答:“你拿回家看去吧。”放了一个多月,王世襄完成《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一文。

《平复帖》卷,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草隶书9行86

《平复帖》比王羲之最名盛名的法帖《兰亭序》还要早60年,羲献父子的字迹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遗憾的是,羲献父子的真迹几乎没有一件能流传至今。而《平复帖》却在1700多年的岁月里,躲过天灾人祸、战火纷争、风雨侵蚀、百代沉浮,奇迹般的完好保存下来,成为迄今最古的名家真迹。

《平复帖》在古代法书典籍《淳化阁帖》、《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

历代藏家,都曾尝试解读《平复帖》,却大都望文生叹,效果甚微,直到明代万历时《平复帖》被大收藏家张丑拥有,他将《平复帖》悬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日日端详,月月揣摩,对14个字,进行了释义。后来日本学者在张丑辨识的基础上,又辨识出6个字。至此,也只破译了《平复帖》全文的四分之一。

直至1964年,中国著名文物鉴赏家启功先生以广博的常识和深厚的文物鉴定经验为《平复帖》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虽然尚未认全《平复帖》所有文字,但实现了通释原文,他由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释《平复帖》的学者。

释文: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踌,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口量之迈前,执(势)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释文摘自启功先生《〈平复帖〉说并释文》)

启功先生虽然尚未认全《平复帖》所有文字,有些文字的释文也未必是准确的,但其取得的突破是可以肯定的。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札,开头写道:“贺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信中提到的贺循,字彦先,是陆机多年好友,而信中一共出现3个人,贺循、杨往和珍荣。全文内容共分两段,第一段是谈贺循的病,第二段谈杨往的两次来访和寻找珍荣的情况。


唐,杜牧书《张好好诗》卷,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此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

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宋,赵佶作《雪江归棹图》卷,绢本,设色,纵30.3cm,横190.8cm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宋,范仲淹书《道服赞》卷,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

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隋,展子虔作《游春图》卷,绢本,设色,纵43cm,横80.5cm

【山】

【屋】



【船】

【人】

【桥】

为收购展子虔的《游春图》,不惜把房子(李莲英旧墅)变卖,购买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时,潘素变卖自己的首饰珠宝,用4万银元的价钱买下了这件传世书法。为这些价值连城的书画,张伯驹曾遭汪精卫手下人绑架并索要赎金300万,否则撕票。

张伯驹、潘素夫妇在故宫护城河前留影

潘素因购书画已没有钱,看了张伯驹一次,张伯驹却偷偷说,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我死了不要紧,字画要留下来。僵持了近八个月,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到处借贷,才将张伯驹救出,《平复帖》得以保留。

1956年,张伯驹将其收藏的部分文物捐给了国家,至此《平复帖》等八件珍品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宋,传为马和之作《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26.2cm,横857.6cm

书画均无款印,旧传宋高宗赵构书文,马和之作画。马和之是一位山水、人物、花鸟全能的画家,人物画的线条吸收了唐吴道子用笔飞动流畅的特点,下笔重而出笔轻,是典型的"兰叶描"法,线条组织松散,给人以清俊闲雅之感。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局部)

元 钱选 《山居图》卷,纸本,设色,纵26.5cm,横111.6cm

卷尾作者自题:

“山居惟爱静,日午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鷃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

作者以自己的隐居生活为题材创作此图。细劲柔韧的笔致勾勒出山石林木的轮廓,施青绿重彩,并以金粉点缀,画面绚丽清雅,富装饰意味,于工致精巧中又不失古拙秀逸之气,是钱选继承唐宋“金碧山水”画法并用以体现文人意兴的代表作。

世传有序

先生捐藏品件件堪称国宝,1956年7月国家文化部发给奖状,称“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曾亲笔签发奖状盛赞他

1962年,调任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后,张伯驹先生再次慷慨解囊,先后无偿地向吉林省博物馆捐献了几十件自己的珍贵收藏,此次展出22件真迹:包括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卷、宋赵伯骕《山水图》卷、宋《楼阁图》轴、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册、明代一代传奇佳人薛素素的《墨兰图轴》等。

杨婕妤《百花图卷》

横屏更舒适



南宋 杨婕妤《百花图卷》,绢本矮幅,工笔设色画,横324厘米,纵2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张伯驹先生曾说过:

“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序。”

他一生坦荡君子,文人气节为世人景仰,他富不骄奢,贫能安逸。文化界人士称他是真正的文人,收藏界亦尊其为泰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