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与胃

 中医陈孝和 2021-08-26

、脾主运化。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两方面:
(一)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送。把食物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谷精微(即营养成分)和津液(相当于体液,中医上认为浸润肌肉、皮肤的体液为津,润滑关节、脑、髓的体液为液),这些物质在肺和心的参与作用下,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营养各脏腑、组织。
 
(二)体内组织的水分吸收、运输和排泄。也就是说脾能运化水湿,对人体水液平衡的调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的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就会出现脾阳虚的证候。除了消化能力差,食后有腹部胀满,大便溏稀(即粪质稀烂,含水分较多)等的症状外,并且由于水湿不能运化,水液停留在皮肤、肌肉,因而产生水肿;水液停留在肺部,则成痰,有咳嗽、痰多等症状;水液下注于脚,则成脚气。
 
中医由此而推论到脾性恶湿而喜燥,所以治疗出现上述脾阳虚证候时,宜健脾燥湿,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如四君子汤。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脾阳虚的本质可能与下述过程有关: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以及同化作用等的低下,造成局部营养不良,从而引起胃肠道症状,以及出现因蛋白质不足和某些维生素缺乏而引起的水肿,并造成身体一般衰弱。
 
二、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唇。
四肢、肌肉的营养,主要由脾运化供给。如果久病脾虚,营养不良,往往表现四肢、躯干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等症状;甚至可出现子宫脱垂、脱肛。治疗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
 
口和唇的表现可反映脾胃的功能。如脾胃的功能正常,则饮食有味,唇红润而有光泽;如脾胃功能失常,消化能力减弱,则饮食乏味,唇多淡白而无光泽。
三、脾统血,脾化血。
从中医观点看,人体内血液的来源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但必须经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化为血液。所以,脾虚时则不能化生血液而成血虚。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种血虚多属于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治疗应以健睥养血为原则,如用四物汤加减。
 
脾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循经脉运行的作用。脾阳虚弱,不能统摄血液沿经脉运行时,则血液溢出经脉的外面,而成血证。因此,临床上遇到一些出血性疾病,如月经过多,子宫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等,如与脾虚有关,可用补脾摄血、引血归脾的方法治疗,如归脾汤。
 
四、脾与胃相表里。
脾和胃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的关系。脾属里,胃属表。胃的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食物,恶燥,胃气宜降(胃把已消化的食物转输入小肠,如果胃气上逆则产生呃逆、呕吐等症状,所以胃气宜降)。
 
脾的功能是运化和转输,恶湿,脾气宜升(脾气如下陷,临床往往出现泄泻,肌张力松弛、平滑肌收缩力降低,如脱肛等症状,所以脾气宜升)。
 
脾和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送营养成分和津液的作用。胃常见的病证有:
 
(一) 胃虚(相当于胃功能减弱),它的证候有消化力差、饭后腹部胀满等,与脾阳虚的证候相似,治疗也相同,如用参苓白术散、升阳益胃汤等加减。
 
(二)胃实,可分两种情况:
1.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有上腹胀痛、打嗝、大便秘结等症状。治疗宜消食导滞,可以用保和丸。
 
2.由外感热病引起,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表现的症状,除出现高烧、口渴、脉洪大、舌苔黄外,兼有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等症状。治疗宜清热泻下,如用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等。
 
脾胃的关系虽然密切,但在症状表现和治疗上也要有所侧重。例如呕吐主要是胃的问题,以治胃为主;腹泻主要是脾的问题,治疗则以治脾为主。水肿主要是脾不健运所致,与胃的关系就不大了。
 
脾胃功能与人体营养状况,和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脾胃功能有障碍,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进而影响机体营养的补充,就会减低抵抗疾病的能力,导致体弱多病,或患病后不易康复。
 
所以在临床上,对一些与脾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慢性疾病,如慢性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以及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肾性水肿等。往往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的治疗,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而获得良好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