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笔记五]律诗的起、承、转、合(结)

 江山携手 2021-01-17

    关于史鹏先生,本人在博文《诗词背后的故事》中有过介绍,在此不必赘言。先生经常被邀作诗词讲座,因平时我常向他讨教,所以有机会便把我也叫去听课。我虽愚钝,但听了老先生的课后,对诗词方面的有些问题还是提高了些认识,无事时也翻看一下做的听课笔记,觉得很有益处,故整理后记录于博客之中,如果有喜爱诗词的朋友正好浏览,也算为史先生弘扬诗教出了一份力。

 

    现在来谈谈律诗的起、承、转、合(结)也即律诗的章法。

 

    律诗与绝句的章法,大体上还是相同的。即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七句“转”,第八句“合”。那么,第三句至第六句颔、颈两联,在全章中的任务是什么呢?它主要是增添全章的内容、意境,或接着“承”来发挥,继续抒情、写景;或为以下的“转”、“合”,预作铺垫(伏笔),来结束全章。

 

    要很好地体会这种手法,还是举例说明为好,试以杜甫《秦州杂诗(之七)》为例:“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顔。”首句当然是“起”,次句仗一“山”字牵线,明显是“承”。第二联通过写景来落实孤城形象,当然还是“承”句的发挥。第三联似转非转,仍在借事抒情,为第七句的“转”,作十足铺垫,而第八句自是全诗的“结(合)”了。再以他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春雨》为例:“好雨知时节”,当然是“起”,“当春乃发生”,自然是“承”,而二、三两联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均系描写雨景,还是作第二句“承”的补充,直到第七句“晓看红湿处”,才为全诗之“转”然后以“花重锦官城”作结。这就足以说明颔、颈两联在律诗中该怎么运用了。

 

    起、承、转、合(结)的布局,在律诗、绝句中的运用既是这样,所以有人论绝句说“绝者截也”,截去律诗的中间两联,便成绝句。我们不妨将上引的两首杜诗,试作详、略不同的两种读法,我们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加深体会:

    一、进一步体会到两联律句,对抒情写景、拓开意境,丰满全章所起的作用,是何等重要。换句话说,律诗是有赖于这两联,才达到完美之境;

    二、同时也体会到,绝句不赖这两联,却以极精炼之笔墨,也能收到完美的效果,其遣词用句之难,可以想见,所以有人说,绝句难写,其理就在于此。

 

    这两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律诗和绝句的难、易之分。其中一个较大的原因,就是字数所限,同样的理由,也使人在写五律和七律时,感到有难、易之分,因为五律每句少了两字,回旋余地缩小,更要求在用字遣词方面,绝对精练。所以很多前辈,在教我们学诗时,要求先攻五律,再攻七律,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很多诗友在创作实践中,也深感当做惯了五律后,再写七律时,似有游刃有余之感。

 

附史鹏先生诗两首:

                               朝发荆江门(五律)

江声喧昼夜,逝者竟如斯。一水分湘鄂,千波映白缁。雁过风起疾,雾塞舸行迟。莫作淹留叹,扬帆会有时。

                           赠南宁昆仑诗社诸君子(七律)

征衣犹带灞陵尘,又作南天万里行。旅况漫嗟身似叶,客中何幸谊如金。昆仑结社擎诗帜,邕水论交证宿因。从此楚骚欣有托,喜听高树协嘤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