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的作用,中医针灸治疗效果

 新用户20097766 2021-01-18

针灸主要是利用针刺的方法来刺激人们的穴位,从而缓解人们的疲劳,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针灸的功能很多,针灸几乎没有副作用,你尝试过针灸疗法吗?

中医针灸治疗效果

针灸是古代流传到现在的养生方法之一,也是我们熟悉的中医养生疗法,针灸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经常针灸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还能调整阴阳失衡的情况,但是我们在针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只有正确的针灸才能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保障。那么中医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是什么呢?下面请看介绍。

如果我们经常出现牙痛等情况,那么就可以选择使用针灸来治疗,不仅能够去除我们胃里面的旺火,同时还能缓解我们身体的胃痛情况,由此可见,经常针灸对于我们的健康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

1、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属阴虚阳亢证,按着'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原则,治宜育阴潜阳,取足少阴肾经腧穴太溪,针刺补法;取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针刺泻法。

2、脾阳不足引起的慢性泄泻,属阳虚阴盛,治宜温阳散寒,取足太阴脾经腧穴阴陵泉等穴,针刺补法,并灸。由于阴阳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影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故治阴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在调和阴阳时,常采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运用募穴、背俞穴来调养脏腑的阳气和阴气。

3、扶正祛邪,疾病的发展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的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情加重,正胜于邪则病情减轻,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证疾病趋向良性转归所不可缺少的。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够发挥其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的作用。

4、疏通经络,经络贯穿整个身体,上下互相联系,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纵横联系,交叉出入,沟通表里,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经络不通,脏腑肢节失却温煦濡养,气血闭阻,则会疾病丛生,或滞或瘀,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气血失和,或阴阳偏颇。针灸治病则可利用其'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经络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内选取一些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使经络畅通,营运有度,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禁忌症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会耗伤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2、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4、某些传染病、昏迷、高热、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极度疲劳,过饱、过饥、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抽搐、高热、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针灸产生疼痛的原因

1.进入皮肤时疼痛,因进针不够快速,针尖在进入皮肤时会刺激人体神经末梢的感受器,致使人感到疼痛。

原因有二:一,医者手法不到位。二,针具不够锐利,或带有倒刺

2.针具进入人体时,病人感觉疼痛。一,针刺到血管膜壁或肌肉的感觉神经末梢,强烈刺激致使病人觉疼痛,此时若减缓刺激,稍作调整,可使病人自觉症状消失。二,针刺时,有酸麻重胀等'针感',而每个人大脑判定疼痛的程度不同,所以造成各种不同的感觉,酸麻重胀,都是疼痛的表现,病人对其承受力不够则引起疼痛保护机制。

3.针具拔出时,经过皮肤,引起的疼痛与第一条相同。拔出后引起的疼痛,原因有二:一,残留感觉,即针感,体质敏感者易有,与人当时状态有关。二,针刺时,因体内毛细血管繁多,时有刺破,造成皮下淤血或者出血,因此造成疼痛。

4.心理因素,因疼痛为主观感受,无客观标准衡量,故心理紧张、害怕者易疼,放松,舒缓者不易觉不适。

针灸作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给我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不仅仅可以治疗我们的腹胀、腹泻等情况,同时还能疏通经气、畅和气血等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