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枕的一针疗法汇集

 乌梅丸子522 2021-01-18

落枕是指一侧项背部肌肉酸痛,活动受限的一种颈部疾病,多因夜间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度不适,或风寒侵袭项背部,致使局部经络受阻所致。临床主要特点为发病急,多在起床后,感到一侧项背部有牵拉样疼痛,并向同侧肩部及上臂放射,重者项背强直,头部不能左右旋转,不能回头。

一、悬钟穴治疗落枕

王某,女,30岁,农民。主诉:今晨起即感颈项部强直疼痛,似有筋牵拉肩背,活动受限。诊为落枕。

取穴:悬钟穴,采用2寸长毫针直刺悬钟穴,手法为泻法,针感出来以后,令患者活动患处,经一次治疗而愈。

(江西省宁都县中医院李元华)

二、液门穴治疗落枕

杨某,女,20岁,1989年8月2日就诊。主诉:患者于运动中不慎扭伤颈部,当时疼痛较轻,行自我按摩,半小时后疼痛加重,经服止痛片,局部热敷无效。检查:颈部强直,头稍右旋即痛,诊断为落枕。

取穴:液门穴(左)。采取3寸毫针以液门穴透中渚穴,行强刺激,同时令病人前后左右活动颈部,5分钟后活动自如,留针20分钟压痛点消失。

按:落枕亦称项筋急,多因外邪侵入经络或局部不慎扭伤,或内伤致使气血不和,筋脉拘急所致,针刺液门透中渚,使经络气血得以调和,拘急之症得以缓解,对病变范围大,筋脉拘急重而用此法针刺后,颈仍不能前后左右活动者,则加取列缺或支正,以强化治疗效果。

(湖北太门市竟陵医院熊源清)

三、光明穴治疗落枕

田某,男,24岁,制镜工人,1975年12月19日就诊。主诉:脖子痛,活动困难2日。检查:颈部歪斜,活动受限,头颈部左屈零度,局部肌肉紧张。诊断:落枕。

取穴:光明穴,针刺右侧光明穴,得气后症状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留针20分钟。临床治愈。

(唐山市中医院崔允孟)

四、外关穴治疗落枕

刘某,女,28岁,农民,1986年2月就诊。主诉:颈部强直疼痛不能向右侧转动两天,检查,右胸锁乳突肌压痛(++)。

取穴:外关穴,针法为泻法,同时配合颈部活动,一次疼痛减轻,二次即愈。

按: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不但可沟通表里阴阳二经,而且可通过阳维脉取络全身诸阳,诸阳皆会于头,阳维脉交于督脉的风府、哑门,督脉入胞,故针刺外关对落枕及急性腰扭伤等均有理想效果。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张继耀)

五、合谷穴治疗落枕

取穴:合谷穴。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3寸毫针,垂直刺入行强刺激,留针20分钟,令病人活动颈部,针刺同侧穴位,双侧针双侧合谷穴(透后溪)。

按:据文献介绍,针刺后溪穴可治疗落枕,但在临床上针刺后溪穴患者疼痛难忍,后采用合谷透后溪相对减轻疼痛,最后发现只针合谷一穴亦可获效。

“对应取穴法”,主要是从与病侧相对应的健侧部位取穴并针刺之,包括左右对应,上下对应、阴阳经对应、邻经对应等几种情况。

左右对应,系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用针者,从阴引阴,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及《灵枢·宫针》“巨刺”、《素问·缪刺论》“缪刺”之“左取右、右取左”的理论,而采取左右对应取穴。

《针灸大成·标幽赋》所谓'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缪刺者,刺络脉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经缪刺之理也”。与此基本同义。

上下对应及阴阳经对应则是根据《灵枢·终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理论,以及《黄帝内经太素·三刺篇》“手太阴下接手阳明,手阳明下接足阳明,足阳明下接足太阴,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上有病,宜疗足太阴、阳明,故曰下取之;足太阴、阳明之下有病,宜疗手太阴、阳明,故曰高取之”之注。

邻经对应则据三阴、三阳经脉相通,表里同归一气的原理。术者经临床反复实践验证逐渐形成此“对应取穴法”。

“对应取穴法”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左右对应

即人体左侧病变,取右侧相应部位之经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相应部位之经穴。

如左腕痛,取右腕相应经穴;反之亦然。躯干部疾病之治疗亦常用此法。

上下对应

即上肢病变取与上肢部位相似的下肢经穴或相反。如掌指对掌趾、腕对踝、肘对膝、肩对髋、上臂对大腿之类。

上下左右交叉对应

即上二种对应的综合。

如左腕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处病变,取右脚内踝足厥阴肝经之中封穴等等。

阴阳经对应

局部病变较广泛,为加强疗效,可在配合上述几种对应取穴法时,根据经脉循行的表里关系,以相接经脉对应取穴。

如足阳明经病患,取足太阴相对应穴位,能透穴者更可对应透穴。

邻经对应

即以针刺或透刺邻经脉的并行穴位。

常与上述几种对应取穴法配合,应用于病变较广的病例,以加强疗效。

注意:

一、对应取穴,必须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以经为主,以穴为次

左右对应时,取穴部位应相同。

落枕的一针疗法汇集

临床反复观察证明,凡对应好,疗效就高,反之则较差。故对应取穴,强调对应。

二、患部较大,超过一经循行部位时,除阴阳经对应及邻经对应取穴外,也可选与患处敏感点或阿是穴相对应的部位取穴。

三、严重病例对应取穴效果不很满意者,除对应取穴外,患侧亦可选穴,并要求健侧与之对应。

四、常用的对应穴

少商对隐白,太渊应商丘,尺泽阴陵泉,侠白箕门求。

少府对然谷,神门应照海,通里配太溪,阴谷合少海。

劳宫对太冲,大陵应中封,曲泽曲泉并,天泉五里通。

商阳厉兑取,合谷陷谷匹,阳溪配解溪,手足通三里

(手三里与足三里相对应)。

少泽取至阴,养老对昆仑,支正承山配,膈俞秩边寻。

阳池丘墟通,中渚临位同,环跳肩髎共,外关绝骨宗。

五、针灸手法

“对应取穴”针剌手法与一般针刺手法相同。

即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先小幅度捻转提插,得气后则施以强刺激,使针感循经传导,约十分钟左右即可出针。

针刺部位及对应部位出现热胀感,效果常较满意。

每日或间日一次。一般2~5次即可,病程长者,可适当增加针刺次数。

“对应取穴”的机理: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机体任何部位遭受损害,机体“稳态”,即内外、上下、左右、气血以及阴阳的动态平衡均会失常,可导致病态出现。

若积极治疗,包括通过远处针刺输入信息,经机体自控系统的反馈调节,而使经脉气机通畅,损害消除,机体“稳态”恢复,疾病随之痊愈。

“对应取穴法”综合了左右交叉取穴、上下交叉取穴、同名经脉相应配穴、接经取穴、邻经取穴以及局部取穴等法之长,变单级单路反馈调节为多级多路反馈调节,对于系统的相对稳定,机体“稳态”的恢复,是有意义的。

这也可解释“对应取穴”为什么往往较通过局部机能调整而取效的局部取穴收效更为满意。

目前,“对应取穴法”的临床应用,还非常局限,经验也不多,它能否广泛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尚待进一步探索。

病例一:患者不慎扭伤,不能步行。

经查:右内踝下缘,足太阴脾经商丘穴处,肿痛拒按,活动受限。

随即按对应取穴原则,针刺左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强刺激,10分钟后出针。病者疼痛很快消失并能步行。

病例二:患者右腕工作劳累后肿痛,活动困难,曾贴伤湿止痛膏,内服止痛药,效果不明显。

检查:右腕明显红肿,手少阳三焦经阳池穴处拒按。

当即针刺左足少阳胆经丘墟穴,强刺激,右腕出现热感,数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能用力握物。次日复针一次,即告痊愈。

重用茯苓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病历摘要:徐某,女,34岁。2007年2月4日初诊。因月经不调15年就诊。患者15岁以后出现闭经,间断口服黄体酮维持月经周期。2003年月经量突然增多3倍,并有大量血块,最大者似鸡蛋大小,患者未予重视。2007年初上症再次发作,经血量大且淋漓不止,终行清宫术方止血,之后规律口服避孕药以维持月经周期。B超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

刻下症见:乏力,困倦,气短,余无明显不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006年12月查胰岛功能:Ins 0h 341.4pmol/L,1h 1246.9pmol/L,2h 2050.1pmol/L;C-P 0h 1.02nmol/L,1h 2nmol/L,2h 3.69nmol/L。身高160cm,体重68kg,BMI=26.6kg/m2。

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中医诊断:癥积

辨证:痰瘀阻滞,癥瘕结聚

治法:活血祛瘀消癥

处方:桂枝茯苓丸加减

茯苓90g,川桂枝15g,桃仁12g,白芍30g,莪术30g,鸡血藤30g,丹参30g,黄连30g,黄芩30g,干姜6g,生山楂30g,红曲15g。

患者服药90剂,气短消失,乏力、困倦减轻90%。血糖控制理想,FBG 5~6mmol/L,PBG 6~7mmol/L。复诊前胰岛功能检查:Ins 0h 86.5pmol/L,1h 194.3pmol/L,2h 629.2pmol/L;C-P 0h 0.85nmol/L,1h 1.2nmol/L,3h 1.67nmol/L。胰岛素抵抗明显减轻。

按:患者自幼闭经,曾有两次崩漏病史,可知其体内瘀血深痼,积成癥瘕;其形体肥胖,素有痰湿内蕴,加之瘀血内阻,津液代谢障碍,则加重痰湿,影响脾之运化,故痰、瘀为致病之本。本案重用茯苓,一方面求其健脾化痰利湿之力大功专,另一方面引领诸药抵于癥痼而攻之,使瘀结去而新血无伤。

落枕的一针疗法汇集

医与易在宇宙演化哲学观上具有同源、同宗、同法、同构的关系。易学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两者不同处仅在于:《周易》是探讨包括人体生命在内一切天地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而中医学则主要围绕人体生命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展开。

故有不知易不可为医的说法。

中医不算命,但中医有望诊,有五运六气,好的中医一看你就可以知道你有什么病,危险不危险。你有了病自然精力不够,运气也好不到哪去,所以说中医也能算命。

在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就是“扁鹊入虢之诊”了,本来大家都以为虢太子已死,就要装殓了,可扁鹊一来,就问了一句“他是几点死的呀”,别人说“鸡鸣的时候”,扁鹊就算定虢太子没死,为什么呢?

因为扁鹊掌握了人体气血与时间关系的秘密,鸡鸣时分正是人体气血阴阳交争的时候,虢太子只是得了阳气衰微,不得生发,阴气劲急的危证。

因此只要调动出他的阳气就可以了,所以他首先针刺虢太子的“百会穴”,这是人体阳气会聚的第一要穴,然后又从人体少阳入手,热敷虢太子的两胁……就这样,一个流传千古的中医“起死回生”的故事引发了后世无数大师的无限景仰!

落枕的一针疗法汇集

中国的医圣张仲景在感慨扁鹊神奇的同时,也有神算流传于坊间。

张仲景曾遇到“建安七子”中少年得志的才子王粲,望诊而知其有病,开一方嘱其服。

而王粲正值春风得意,讨厌别人说自己有病,拒绝服药。

于是张仲景悲悯地断言:二十年后王粲会落眉,眉毛脱落半年后死亡……当一切都不幸而言中后,我们的理性真的感到极大的惑乱。

我们古代这些伟大的医生似乎已经超越了现代科技的极限,他们的透视力量的非凡也超越了我们认识的范畴,他们是神吗?!

其实,这一切并没有偏离所谓严谨的医道,一切都有迹可寻。

在第一个故事里,扁鹊是勘破“阴阳”的高手,而张仲景更有“六经”的辨证为其底蕴。

神奇的中医“望诊”

中医的“望诊”本身就有很神奇的地方,无论是你走路的样子,还是你说话的声音、你身体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暴露出你五脏(藏)之气的运动或淤阻,没什么能逃过扁鹊华佗们的眼睛。

“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就是中医之道。它需要你启动你全部的灵能,需要你用你的心去看、去悟。这种中医之道是玄妙的,但它蕴涵着某种生命的真理。

落枕的一针疗法汇集

因为在中医学看来,躯体不是毫无意义、被动的行尸走肉,它富于智慧而且是一个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自由交换的开放巨系统。

比如说,当看到一个病人口唇出现黧黑,中医就可以判断为此人脾气衰败,胃阴已竭,预后不良。因为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从口唇的变化可以发现脾胃的许多问题。

此外,从面色上看,胃病是“颜黑”,即额颅发黑,且循行部位有黑斑,重则“口歪唇胗”;心手少阴之脉“系目系”,病则眼睛发直,不灵活;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病则“目黄泪出”,属阳气收敛不足;肾足少阴之脉病色为“面如漆柴”;

胆足少阳之脉病色为“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肝足厥阴之脉病色为“面尘脱色”,为血虚不能上荣之象……

其实这些能力是每个熟读中医经典的人所应该必备的基本素养,只是“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置经典于不顾,才“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也。”

中医与“方士”

中医在最早时有“方技”之称,从事“方技”的人叫“方士”,他们不仅对医学精通,还要精通天文、历谱、五行、杂占、风水等。

古代有许多名医都精通风水命相,如明代名医缪希雍是风水学理气派的代表人物,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精通卜蓍,民国名医袁树珊号称“命理巨擘”等等。

因此,大医孙思邈说:欲为大医,须妙解阴阳、禄命、相法、周易……

也就是说,中医应该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占卜星象无所不晓,这实际是对中医医生的文化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

作为时间-方位医学,中医以独特的五运六气学说来说明自然界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命的影响。

五运就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各配以天干,来推算每年的岁运。

六气就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各配以地支,来推算每年的岁气。

古人认为一个医生如果不知道年运和岁气,就不能作一个医生,如果懂得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就可以海阔天空,治病如神。

落枕的一针疗法汇集

首先他要知道这一年的年运,就能推算出这一年的疾病发生的基本情况。

比如2004年是中国农历甲申年,每逢甲年、己年,均为土运,甲为阳土,所以但逢六甲年(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土运太过,土运太过,则水湿流行,水湿流行之年。

比如1954年(甲午)的石家庄就多水灾,且乙脑流行。而每逢六己年(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是土运不及之年,木克土,则风气大行,易发生筋骨强直、肌肉痉挛等症。

如1979年(己未)我国某些地区就发生了脑膜炎颈项强直、四肢痉挛等症。

年运确定以后,就要根据地支定出年气,这一年的地支为申,申为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一个土运太过,一个相火司天,一个风木在泉,这就是这一年气宜的大致情况。

相火司天,风火上煽,容易为灾。火气向上走,就会头痛、呼吸系统病,如肺痨等症增多;火气郁阻于血脉,则为疮疡,恶性肿瘤、眼病、耳疾病人会比较多……

风木在泉,风胜而肝自病,会出现一些两胁里急和心痛,木克土,人的脾胃之土也会受邪……这是疾病在这一年中的大致趋势。而这一年出生的人也会显现这一年年运的特征,这就有点像算命了。

这一年出生的人生理命象上有土、火、风象,从这些象中不仅可以推算五脏六腑的强弱趋势,还可以推算性格,当然,更细致的变化还要参考运气的主客加临。

总之,中医的灵魂是出神入化,中医的操作规范是随机应变,不懂得以物喻学和取象比类的方法则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