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急证治疗学

 呵呵8909 2021-01-18

中医能否及时有效地治疗急危重症?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重大的优势就在于急危重症的治疗,这可以从中医药的形成与发展史上看出端倪。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就是在天灾人祸、疾病横行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序》中说:“余宗族众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即表明当时疾病流行广,病证危重,病死率高。可以说,《伤寒论》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急危重症救治有关。其中许多条文描述的都是在疾病失治误治后的救治措施。所以有人把张仲景戏称为“救误队员”“救急将军”

从中医药的发展史来看,《伤寒论》是一部临床实践性极高的论著,张仲景是扶危救济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扬了《内经》六经辨证思想,创造性地发明了上述有关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优秀辨证思路和方法,活人无数。

1
仲景对临床急救技法的贡献

张仲景集汉以前的中医学之大成,结合自己的丰富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伤寒杂病论》,1000 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其中留下了许多治疗急危重症的宝贵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伤寒杂病论》中,仅救猝死方法即有10余种,如:薤汁灌鼻中,猪脂苦酒灌喉中,吹皂荚末鼻中;救猝死而张口反折者,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饮以五毒诸膏散等。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篇中,猪骨烧灰水冲服治食诸果中毒,金汁、土浆、大豆汁治食诸菌中毒,苦参苦酒治饮食中毒烦满及通除诸毒药的甘草荠苨汁等,内容相当丰富。特别是仲景救治“尸蹶”时,用菖蒲屑内鼻两孔中,令人以桂屑着舌下。菖蒲、桂屑芳香开窍,治尸蹶恰到好处。尤其是“以桂屑着舌下”乃仲师救急之神来之笔。取其辛温芳香,辛散走窜之性,以通心阳,开心窍,使尸蹶迅速获得复苏。据考证,尸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休克,桂屑当指肉桂粉末。据药理研究证明,肉桂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改善心脏的供血;桂皮油有解痉、镇痛及强心作用,故治疗尸蹶(心源性休克)有良效。

仲师救治“自缢死”的方法亦很有独到之处:“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并按其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此法最善,无不活者。”细心的学者不难看出,上述“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等,与现代医学抢救心搏骤停的胸外心脏按压法相似;而“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并按其之,并按其腹”,又与现代医学之人工呼吸法何其相似。并且仲景已非常熟练地运用于临床,成功率极高,故曰“此法最善,无不活者”。《医宗 金鉴》亦注之曰:“此法尝试之十全八九。”

2
仲景在对危急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认识和应用方面的贡献

西医学非常重视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其实,医圣张仲景在1000多年前就非常重视上述内容在临床特别是在急重症中的应用。《伤寒杂病论》中有大量相似内容的观察和阐述。

①关于体温

在《伤寒论》中有大量关于体温的记载,而且描述非常细致、生动。既有主诉(自觉发热),也有检体发现(触诊所得),能很好地反映某种疾病的热型。如有关太阳表证的发热就有发热、热自发、翕翕发热、发热恶寒、发热微恶寒等,里证的身微热、身灼热、身热不去、烦热、不恶寒但热等。此外,还有潮热、小有潮热、日晡所发潮热、蒸蒸发热、往来寒热等。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的体温变化及热型,有助辨轻重,察转归,审预后,故更为仲景所重视。如第365条“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辨阴寒之气盛于内,虚微阳气格于外;第376条“身有微热,见厥者”,辨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第141条“日晡所小有潮热”,辨实热内结,为阳明腑实证;第217条“日晡所发潮热”,辨胃腑燥实,为阳明腑实重证等。

仲景重视触寒温,辨预后,从发热与厥冷的体温变化判断疾病的危重变化。如第 292 条“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第 348 条“发热而厥……为难治”;第 245 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等。通过厥热的体温变化辨转归:第341条“发热四日,厥反三日”,热多厥少为阳气胜,病情好转;第342条“厥四日,热反三日”,厥多热少为阴寒胜,属病危病进。

②关于脉搏和血压

现代医学对此两者看重绝对数值。传统中医却联系整体,不仅注意其数量,而且在质量与形态方面亦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论述,并用之指导临床。特别是脉搏,至张仲景已归纳总结了30多类320多种。除与现代医学相似的脉率变化如快(数)、慢(迟)外,还 有浮、沉、滑、涩、虚、实、长、短、大、小等。特别是总结出了 一些危重症常有的脉象如虚、芤、细、微、弱、动、涩、促、结、代等。其中兼具反映血压情况的有以下几种:弦、紧、实、大、洪等,多见于血压升高;虚、细、微、弱、沉等,多见于血压下降或处于休克状态之下。这些对临床判断病情轻重与转归、危重症预后及指导治疗方面都是极有价值的宝贵经验。前述仲景所论及的100多个危重病证,多数都有相应的危重症脉象表现,如对处于少阴病危重阶段的脉象描述就有30多种。有些脉象对判断预后,指导救治是极其实用的。如第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第 286 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第 323 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等等。明确告诫我们,少阴病脉“微细沉数弱涩”等为少阴阳虚阴盛危证,忌汗下,宜急温;应回阳救逆,以免亡阳之变。这对指导医者见微知著、抓住战机,以免失治误治具有非常宝贵的意义。再如第 315 条中关于“脉微”“厥逆无脉”“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等,都是指导医生判断危候、明确预后、及时救治的宝贵经验。此外,促、动、结、代等反映心脏疾病的脉象,亦早已为人们熟悉和接受,并在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中被广泛 应用。

③关于呼吸

西医学非常重视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将之列入重要的生命体征,并将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作为对急重症患者判断预后的重要指征。仲景在 1000 多年前,就对此做出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应用于临床,作为危重证候主症及判断预后、转归的重要依据。关于呼吸的描述有少气(短气)、短气不足息、上气、大逆上气、微喘、喘、喘满、不得息、上气肩息、喘不得卧、喘逆、息高等。如《伤寒论》第 213 条“腹满而喘”属实热壅滞,气机不得通降的阳明腑实重证(用承气汤治疗);152 条“干呕短气”为悬饮上攻,肺气不利,水停胸胁之重证(十枣汤证);第 166 条“气上冲喉咽不得息”为邪实于胸、肺气上逆之瓜蒂散证;及《金匮要略》“咳逆上气,喘鸣迫塞”的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等。其病理表现与现代医学之肺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肺水肿、肺不张及感染休克等诱发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相似。此外,肩息、喘满、息高等多属肾气下陷、肺气上脱的危候,预后差。这相当于现代医学呼吸急促、呼吸衰竭的表现。仲景对上述呼吸困难的诊治及预后判断,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急证治疗学,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3
仲景对腹诊方法的重视及其对急重症之临床指导价值

腹诊在仲景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中有100多条原文,近 50 首方剂涉及腹诊及其治疗。《金匮要略》中也有50多条原文,20 余首方剂涉及。其中属于急重症者超过半数以上。所以,腹诊不仅在仲景学说中,而且在中医急证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它不仅吸引了国内不少医学专家,也引起了日、韩等国外医学家的重视。仲景应用腹诊审察病因病机、判断病位和病性、确定治则和方药,以及推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对于急重症的诊治,更有其独到之处。如仲景运用腹诊为主,以少腹满、少腹急结、少腹当硬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引少腹入阴筋等,分别判断“水停下焦,气化不行”“热结于下”“外邪内陷,与瘀血相结”“实邪内结”“阴寒凝结”等,就很生动、具体,操作性强。同是腹满,仲景又能根 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总结出了腹诊中辨别病证属性的经典手法。仲景还通过腹诊,确立治法。如第109条:“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仲景腹诊精到,但也不排除其他诊法,而是将之有机结合,运用于临床急证。如阳明三急下证,通过望、问、腹(切)诊而确定并拟出急下存阴的治法方药,为我们临床“见微知著,抓住先机,防治急证”树立了典范。又如《伤寒论》第 172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仲景巧妙地将医生的触诊所得与患者的自觉症状有机地结合起来,诊断出危重病证,其方法非常值得借鉴。仲景运用腹诊及结合他法,诊断蓄血重证、奔豚证、结胸证、三泻心汤证、悬饮证、胸膈痰实证、痞满燥结证、下焦不固便脓血证、寒疝证、肠痈、崩漏等急重病证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的。他通过腹诊等诊断肠痈,确定应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及大黄牡丹汤等,启迪了无数医家,救治了千百万患者,其功堪嘉。

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