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灯彩非遗传承人收00后徒弟

 苏迷 2021-01-18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苏灯文化传播中
《姑苏晚报》2021年01月16日 A03版

  本报记者 李渊 见习记者 刘达 本报通讯员 秦家慰

  “请向老师端茶、敬茶!向老师三鞠躬!”昨日,一场传统的拜师仪式在姑苏区海盛产业园举行。来自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00后”大学生汪羽正式拜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汪筱文,他将向“非遗大师”系统地学习苏州灯彩制作技艺,并向传统的苏式彩灯中注入新的年轻的力量。

  “00后”大学生从小爱灯

  汪筱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苏州灯彩)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国字号”非遗传承人,汪筱文精通于苏州灯彩的制作,但是与其他大部分非遗项目一样,汪筱文一样面临收徒难的问题,“彩灯做起来烦,讲究‘慢工出细活’,而这个行当又难赚钱,这些年来,一个专职做苏灯的徒弟都没有收到。”

  “弟子久慕先生技艺超群,承蒙先生纳入门下,传承苏灯技艺,恭行拜师大礼!”昨天的收徒现场,当“00后”小伙汪羽向76岁的汪筱文鞠躬致意时,汪筱文非常感慨,“门下有人,苏灯技艺丢不了!”

  汪羽今年19岁,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大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知道灯彩还是2004年,那时国际旅游节在苏州举办,游船载着灯彩在夜色里巡游,当时觉得真的非常震撼,”汪羽告诉记者,当时他才5岁,被这绚丽的苏灯“勾了魂儿”。以后苏州每次有灯会,他都要去现场观看,自己也会买一些灯回来研究。

  直到去年,汪羽的妈妈在工作中偶然认识了同样做灯彩的汪筱文之女汪丽秋。汪羽妈妈向其表达了儿子对这方面的兴趣后,汪丽秋表示非常欢迎汪羽来学习,而且还可以请汪筱文来做他的师傅。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激动了好几天,上网查了很多拜师的礼仪,还重新学起了荒废已久的美术。”汪羽说,“今天正式拜师,以后不仅要学灯彩制作工艺,还要向师傅学更多的苏式传统文化。”

  “40后”非遗大师了心愿

  苏州灯彩起源于南北朝,盛于唐宋,明清尤为风行,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每逢岁末年初,吴趋坊、皋桥、南浩街一带挂满灯彩,专门售卖苏州彩灯的灯铺达100多家。“老百姓正月十三夜试灯,十八夜收灯,而以十五夜为正日,这段时间里,家家都点上花灯,还要敲锣击鼓、打铙钹,热闹非凡。”汪筱文告诉记者,“苏式花灯不仅仅是一盏精致的彩灯,她背后更是苏州人丰厚历史文化的一盏长明灯。”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苏州灯彩也渐渐失去吸引力。“主要还是难做,一不小心,弯造型时就容易被铅丝弄破手指,断料的时候被刻刀刻破手掌也是常有的事。”汪筱文摊开手掌,用老茧和疤痕告诉记者苏灯制作的辛苦,“但是这又不是粗活,还要有一定绘画和美学基础,我学艺前后过程达5年。出师后也还需要长期地磨炼。”

  也正是因为难,汪筱文之前的门徒几乎全部“半途而废”。汪筱文的女儿汪丽秋也是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灯彩,她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也有人以谋生为目的专门来拜师学习,但是基本上都是学了一半就放弃了,“如今收纳汪羽入苏州灯彩之门,也算是了了父亲多年的心愿。”

  把苏灯文化发扬光大

  采访中记者获悉,现在真正从事苏灯行业的已不足百人,大家都觉得这行既辛苦又看不到前景。汪筱文告诉记者,他之前的很多徒弟也离开了这个行业,有遗憾,但是他也认识到,如今的苏灯在社会的变迁中,已经不再是能够让徒儿们赚钱的行当,但是灯彩文化却依然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很少有把苏灯当作主业的人,但是我们也希望能有像汪羽一样,出于兴趣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解的人多了之后,这门技术就不会失传。”

  如今,作为汪筱文的正式徒弟,在兴趣之外,汪羽也希望能够发挥其年轻的优势,在灯彩技艺中锐意创新,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大学是学消防工程专业的,也许我的用电防火知识能够为苏州灯彩发挥作用。”

  除了汪羽之外,也有不少年轻人加入苏灯文化传播的队伍中。这些年来,汪筱文在苏州市的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了苏州灯彩传习班,每周坚持去给孩子们上课,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此外,他的灯彩工作室还和苏州技师学院合作,技师学院为其专门开设了灯彩学习课程。“每年都会有三四个学生来我们这里学习,他们通过学习苏灯制作,逐步了解到了这门技艺中的文化内涵,让苏灯长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