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闻诊

 疼痛指南 2021-01-19

第二章 闻诊

概念: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收集病情资料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分类 : 

      A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鼻鼾、肠鸣

      B嗅气味: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及病室的气味

理论依据:脏腑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产生-声音/气味

理论来源:《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以五声五音应五脏

         《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声、音、呼吸判断正邪盛衰

第一节  听声音

概念: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发出的咳嗽、呕吐、肠鸣等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察方法。

      1动力——肺

      2通路——喉

      3门户——会厌

发声  4枢机——齿

      5辅助协调——唇齿口鼻

                 6.1肾——主纳气

      6有关部分  6.2肝——调畅气机

                 6.3脾——气血生化之源

                 6.4心——主神志

一、常声: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发出的声音。

特点:发声自然、音调和畅、柔和圆润、言语清晰、应答自如、言与意符

         1年龄  1.1儿童:尖利而清脆

                1.2老人:浑厚而低沉

         2性别 男性:低、浊

差异性         女性:高、清

                    3.1喜:欢悦而顺畅

                    3.2怒:忿厉而急疾

         3状态变化  3.3悲哀:悲惨而断续

                    3.4敬:正直而严肃

                    3.5爱:温柔而和悦

二、病变声音:除正常生理状态下和个体差异之外的声音。 

<一>语声(候正气的盛衰、邪气性质、病情轻重)

一般而言  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阳、实、热(功能亢奋)

          语声低微、细弱无力、声音断续——阴、虚、寒(气血虚损)

  1. 声重:即发声沉闷不清晰——肺失宣肃,鼻窍不利—外感风寒/痰浊阻肺

  2.  喑哑与失语  2.1喑哑:语声嘶哑

                 2.2失音(喑):欲语而无声(喑哑之甚)

     A.金实不鸣  外感风寒/热               →    新病喑哑/失音

        (实)   痰浊阻滞 →肺失宣肃

分类

     B.金破不鸣: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阴肺→津枯肺耗、声音难出

        (虚)

其他:

暴怒叫喊  →    耗气伤阴→ 喑哑/失音

持续高声宣讲

大病重病现声音嘶哑——脏气将绝之危候

(子喑)妊娠失音:妊娠后期出现的喑哑或失音(多分娩后即愈)——胞阻肾络、肾精不得上荣

3.呻吟:痛难忍时所发出的哼哼声——身有病楚/胀满不舒

 a.新病呻吟,音高亢有力——实

      b.大病呻吟,音低无力——虚

                 c1蹙眉呻吟——头痛

分类             c2扪齿呻吟——齿痛

      c.护处必痛  c3扪心而呻——胸痛

                 c4护腹而呻——脘腹痛

                 c5抚腰腿而呻——腰腿痛

4.惊呼:病人发出的惊叫声,其声尖锐,表情惊恐。——剧痛/惊恐

  小儿惊呼——高热惊风/受惊

  成人惊呼——惊恐/剧痛/精神失常

<二>、语言(候心神的病变)

  1.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邪热亢盛(实)

  2.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落——心气大伤(虚)

        类别

比较项目

           谵语

          郑声

特点

共同点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

不同点

声有力

声无力,时断时续

病机

邪热亢盛内扰心神

     (实证)

心气大伤,心神散乱

    (虚证)

常见病

急性热病极期

大病重病的后期危重期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a.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多见于癫

                                            b.气郁生痰蒙蔽心窍

4.错语:神志清楚,语言表述经常出错,语后自知  a.虚证: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b.实证:痰浊、淤血、气郁等阻遏心神


5.狂言:精神错乱,狂躁妄言,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登高而歌 

    情志不畅,气郁化火  /痰火互结,扰乱神明 

(多见于狂病,伤寒蓄血) 

6.语言謇涩(言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利。吐字不清

正常状态:习惯而成——口吃

病理状态:病中言謇,伴舌强——风痰阻络(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三>呼吸(候肺肾诸脏以及宗气的虚实)

正常生理  a呼吸均匀顺畅,不快不慢

          b运动/情绪激动——呼吸加快

          c睡眠——呼吸变慢变深

病理  呼吸如常——形病而气未病        热实证:呼吸气粗而快

      呼吸异常——形气具病            寒虚证:呼吸气微而慢

1.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分类 

实喘:发病急,气粗声高息涌,胸中胀闷,形体壮实,脉实有力

                         ——外邪袭肺/实热雍肺/痰饮停肺

虚喘:发病缓,气怯声低息微,息短不续,动则气喘,形体虚弱,脉虚无力

                         —肺肾亏损,提摄无权

2.哮:呼吸喘促,喉间有哮鸣声,反复发作——痰饮宿疾/久居寒湿之地/过时酸咸生腥

3.气短:呼吸气急短促,数而不能连续,喉间无痰鸣声,似喘不抬肩

  虚证:气短,声低气微,兼体弱神疲头晕乏力——肺气不足/元气大虚

  实证:气短,呼吸气粗,兼胸部窒闷胸腹胀满——痰饮/气滞/胃肠积滞/瘀血内阻

4.少气: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久病体虚/肺肾气虚

<四>咳嗽

概念:肺气向上冲击喉间,气道受到刺激而发出的声响

——外邪犯肺/痰饮停肺/气阴亏虚/有害气体刺激

分类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咳嗽:有痰有声

辩证:

  a 咳声重浊,痰白清晰,鼻塞不通——外感风寒——风寒束肺,肺失肃降

  b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热——外邪犯肺,灼伤肺津

  c咳声重浊紧闷,痰多易咳——实证——寒痰

   咳声低微,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虚证——久病肺气虚损,失于宣肃

  d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燥邪犯肺/肺阴亏虚

  e顿咳/百日咳(小儿多见):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有鸡啼样回声

——风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

  f白喉:咳声如狗吠,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五>呕吐(候病症的虚实寒热)

概念:胃内容物上逆,经口而出   a呕:有声有物

                              b吐:有物无声

                              c干呕:有声无物

总纲 a暴病多实

     b久病多虚

辩证 : 

a呕声微弱,吐势徐缓,呕吐物呈清水痰涎—虚寒a1.脾胃阳虚,运化失司

                                         a2.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b呕声壮利,吐势教猛,呕吐物呈黏痰黄水,或酸或苦—热邪伤胃,胃失濡润,胃气上逆

c呕吐呈喷射状——病重——热扰神明/头颅外伤/颅内有淤血,肿瘤

d呕吐酸腐食物——伤食——暴饮暴食,食滞胃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六>、呃逆(胃气上逆)

概念: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哕)

分类  实证: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声有力

      虚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

      新病呃逆,声响亮有力——寒邪/热邪客胃

      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胃气衰败危候

<七>嗳气(噫)

概念:胃中气体上出咽喉而发出的一种长而缓的声音。

分类:  

      a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而厌食——食滞胃脘,胃气上逆

      b嗳气频作响亮,嗳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肝气犯胃

      c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纳呆食少——脾胃气虚,胃失和降

(老年人/久病体弱多见)

      d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寒邪客胃/

<八>太息(叹息)

概念:病人情绪抑郁时,胸胁胀满不畅,不自主的发出长吁短叹声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九>喷嚏

概念:肺气上冲于喉鼻而突然爆发的声响。

   a新病喷嚏频作,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外感风寒,鼻窍不利

   b久病阳虚之人,忽发喷嚏——阳气恢复,病情好转

<十>、鼻鼾

概念:熟睡或昏迷时,喉鼻随呼吸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畅的表现

   a熟睡时鼾声大——慢性鼻炎/睡姿不当

   b昏迷不醒,鼾声不绝——热入心包/中风入脏(危候)

<十一>、肠鸣(腹鸣)

概念:腹中胃肠蠕动所发出的声响

  a生理:肠鸣音低弱而和缓,难闻及

  b病理:胃肠中水气相激而噜噜作响,直接闻及

  A发至胃脘,如囊裹水,振振有声,起立其声下移——痰饮停于胃

  B发至脘腹,辘辘如饥肠,得温得食减,受寒饥饿加重——中气不足,胃肠虚寒

  C肠鸣高亢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溏泄——外感风寒湿邪客与胃肠,胃肠气机紊乱

  D肠鸣稀少——肠道传导功能障碍

  E肠鸣音完全消失,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肠道气滞不通(重症)

第二节  嗅气味

概念:嗅辨病人身体气味与病室气味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A生理:脏腑和调,气血通畅,气化正常——不产生异常气味

 B病理:邪气侵扰,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

——体气、口气、分泌物、排出物的气味异常

A实热:气味酸腐臭秽

B虚寒:气味不重/微有腥臭

一 病体气味

概念:病人身体散发的各种异常气味

包括:口气、汗、痰、涕、呕吐物、二便、经、带、恶露等

<一>、口气

概念:从口中了散发出的异常气味

a口臭——口腔不洁/蛀牙/消化不良

  b口气酸臭,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食积胃肠

  c口气臭秽——胃热

  d口气腐臭/咳吐脓血——内有疮疡溃脓

  e口臭,牙龈腐烂——牙疳病

<二>、汗气

概念:病人随汗出而散发的气味

  a汗气腥膻——风湿/湿温/热病——风湿热久蕴皮肤/汗后衣服不洁

  b汗气臭秽——火热毒邪内盛(瘟疫)

  c腋下汗气膻燥——湿热内蕴(狐臭)

<三>、痰涕之气

  a咳痰黄稠味腥——热邪雍肺

 b咳吐浊痰脓血,腥臭——热毒炽盛,血腐化脓(肺痈)

  c咳痰清晰量多,无异味——寒饮停肺

  d鼻流清涕,无异味——外感风寒

  e鼻渊:久流浊涕腥秽——湿热上蒸

<四>、呕吐物之气

  a清晰无味——胃寒

  b气味酸腐臭秽——胃热

  c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食滞胃脘

  d呕吐脓血而腥臭——内有痈疡

<五>、排泄物之气

包括:二便、女性带下、月经等气味

      a大便酸臭难闻——肠中有热

大便  b大便溏泄而腥——脾胃虚寒

      c大便泄泻臭如败卵/夹未消化食物,酸臭——伤食

小便  a臊臭,黄赤混浊——膀胱湿热

      b尿甜并烂苹果气味——消渴症

妇女经血  a臭秽——热证

          b腥——寒证

妇女带下  a臭秽而黄稠——湿热

          b腥而清晰——寒湿

          c奇丑而色杂——癌症

二 病室气味

概念:由病人身体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散发与室内而成

  a臭气触人——瘟疫

  b尸臭气味——脏腑败坏(危重)

  c腐臭气味——患疮疡溃烂之疾

  d血腥气味——失血证

  e尿臊气——水肿病晚期

  f烂苹果气味——消渴症

  g蒜臭气味——有机磷中毒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