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 | 乡情 · 乡恋 · 乡愁 · 乡思 :上 (上中下)

 文学百花园 2021-01-19


乡情·乡恋·乡愁·乡思

 ——李河新散文论      


河新是一个饱受颠簸流离,而又时时保持着积极向上心态的人;新疆到河南,河南再到新疆,数千里的路途,几十年的时空,造就了河新对前尘往事的无限牵挂。哪里是故乡,那里才是真正的故乡?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缠绕在河新的心间,无限的乡情、乡思、乡恋和乡愁被河新诉诸笔端,跃然纸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饕餮大餐呈现在读者面前

16岁之前,李河新是在新疆度过的。上世纪50年代,他的父母从老家开封到新疆支边,他就出生在那里。直到1985年,李河新跟随大姐到平顶山生活,才又“变回”了河南人。      

虽然离开新疆已30多年,但那里的蓝天、草原、雪山、沙漠以及胡杨林,依然在李河新的脑海里魂牵梦绕,成为他永远的思念。每当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时,他喜欢说是“新疆人”———美丽的新疆一直是他心中的故乡。      

小时候依偎在父母身边,总是会幻想着自己远方美丽的梦,长大后,到了梦境的边缘,却时时思念小时候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日子。青年作家李河新创作的散文集《沙漠里的那条河》,文字清新,语言独特,充满了乡情、乡恋、乡思和乡愁。      

李河新,这位出生在新疆,在塔里木长大的男人,自幼爱好文学,对故乡充满了情感,美好的童年承载了他太多深刻的记忆。特别是离开故乡几十年来,他思念那片沙漠,那片胡杨林,那条母亲河。于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笔,默默地书写着自己熟悉的那块土地,把自己的乡愁融入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     

《沙漠里的那条河》共收集了80多篇清新俊逸的散文,共计20余万字,除了作者少量一些生活感悟类,很多散文大多数围绕着新疆的自然风景、父辈家人及其儿时的伙伴展开,有故事、有亲情、爱情、友情,当然更少不了金黄沙漠、坚毅的红柳、孤傲的沙枣树,清香的香梨,飘香的哈密瓜,还有—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大漠胡杨……一篇篇文字宛如灵魂深处潺潺流动、甘甜而不带任何杂质的清泉,弥漫着美好而浓郁的气质。     

《沙漠里的那条河》与其说是一本散文集,不如说是作者的一篇篇乡愁,那片土地的孩子,那快乐的童年,被河新喊了出来,叫了出来,写了出来。新疆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杨这样评价道:“相对于散文通俗化、诗歌化、网络化和随意化弥漫的今天,李河新的故乡散文则显得更加珍贵。他的文字能触及到读者的内心,笔下的故乡静谧的,欢腾的,没有修饰。读他的散文,就像听他说儿时旧事。”安徽大学教授杨柳风读后这样写道:“淮河河畔是我的出生地,我从未长时间、长距离地离开过这里,从不知“乡愁”为何物,直到有一天,在河新的散文中,我的心突然被这些文字刺痛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故乡”的东西,它能让一个人内心升起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温暖、感动。故乡情在河新的笔下自然地流淌着,美丽的文字和动人的真情水乳交融,我们阅读的时候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温暖的文字在感染着我们还是真情在打动着我们。喜欢这样的文字,更喜欢文字背后尊贵的人格尊严和魅力。” 河新对我说“家,对于漂泊的人,是世界上最坚实、最真实、最舒适的港湾。离开故乡几十年里,漂泊在外,一颗驿动的心,生活的每一次酸甜苦辣,就更加增添了对家的思念和怀恋。”他的散文叙述了人生中最不可或缺与替代的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极为朴实的文字,将“乡愁”这根无形的绳子,紧紧贯穿始终。乡愁,成了广袤沙土地浮动的一缕淡淡野花香,若隐若现,勾起最快乐的回忆,又让人在回忆中悄然落泪。在这样的文字里,不但会让浮躁的心静下来,而且深深地扎痛了我和你那一根最细小的神经,还有那一段段浓进阳光和风雨的故乡小路。

河新的散文既有宏大的叙述,又有微观的描写。如《塔里木的秋》《我的大西海子》《大漠红柳》,是具有深沉的历史和文化品位很高的散文,在对现实生活作纵深的历史考察和思考中,时有真知灼见,其深度颇能震撼人心,是智性思考的结晶,是灵性思索的成果;《遥望故乡的春》则着意营造诗一般的意象和意境,故乡春天的千变万化,飘忽不定,神秘莫测,有一种细微精巧,清丽婉转之美。作者对故乡的春天观察之细腻,感觉之敏锐,文思之缜密,意境之优美,色彩之鲜明,是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  散文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气质、品性,它是无法弄虚作假的。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唯其真切,才能感动人。河新的散文无营造和矫饰的痕迹,直率是其主要特点,比较直截而真切地反映了一个作家的人生感受和思想境界,读之情真意切,称得上披肝沥胆,有真性情而无虚饰。

河新的散文,有诗人的激情,有诗语的峭拔,神思飞扬,文采斐然,文笔潇洒、老辣,语言流畅,凝炼精当,高雅不俗,作者把文字修炼得炉火纯青,游刃放达,收放由心,可行可止,皆有章法。既有睿智的思想,又有机智的表达。总的说来,河新的散文有“郁达夫的忧郁,林语堂的智慧,丽尼和巴金的赤诚,屠格涅夫和哈代的优美”,已达到了一种高水平。正如平顶山市著名作家文星传先生在《谁在温暖你的乡愁》一文中写的那样:我在聆听那支歌,那支动情的歌,那支男人至情至性的歌。它裹着沙漠的孤独,带着胡杨的忧伤,从流淌的塔里木河那边飘来,又向遥远的铁干里克那边飞去,这歌声传唱着一个赤子对故土的绵绵思念,是动情的乡愁。我悄悄地问自己:你的眼泪在为谁流淌,你被谁从钢筋水泥的麻木中唤醒?

文字在这里已化作了精灵,一个神奇的精灵。在这个精灵面前,温暖,感动,忧伤,纯净都袭上了我的心头。没有过多的修饰,毫不掩饰的情感,是这些文字的特色。每每阅读他的文字,我都看到了一个男人的灵魂,那个灵魂正朝我走来,那个灵魂在深情地回望着他的故土,在述说他的乡愁,述说乡愁里的乡情,亲情,友情,他的述说是歌,是澎湃的激流。这夜空还那么遥远吗?这清风还那么温柔吗?告诉你,我的灵魂和你一起舞蹈。

那永远不会遥远的乡愁,就是河新最动听的歌。他在《乡愁》里有这样的文字:“沙漠里的胡杨叶金黄的时候,遥远的夜空宁静而悠远,故乡的秋夜是一条河。”在《梦回故乡》里也有这样的描述:“在柳树下,听着布谷鸟的鸣唱,编着草帽,吹着柳笛,让欢笑弥漫在春天的阳光里。”在《大湖》中他再次这样倾诉着自己的情感:“风吹过,雨打过,故乡的湖是我心底永远拔不出的根!”这个汉子的乡愁那么强烈,绝不是淡淡的,它浓得像酒,深沉得像大湖。因为他跟那片沙漠有永远解不开的缘,那片沙漠里有他的童年,有他的根,葬着他的爹娘。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童年出发的,我们走向梦,走向皈依,走向神。但穷其一身,谁又能真正地走出自己的童年呢?有人说作家一辈子都在写自己的童年。一点不错,河新的乡愁在他所有的文字里。

在那无边无际的乡愁里,当然也寄托着他对亲人感念,亲情是河新乡愁系列中最令人动容的文字,几次让我的眼睛噙满了泪水。他在《沙漠里的妈妈》中他写道:“儿子一想到你,还是禁不住泪流满面……想你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想长大,可上帝怎么这样无情呀,在我年少的时候,当我需要关爱的时候,活生生的把你带到了天堂……”

在河新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母亲却离他而去。河新,你不要难受,“无情”的上帝就在天堂,他有着极其慈悲的胸怀,他会悲悯我们每一个人的,也肯定会在那里照料我们的亲人的。河新,我知道,想起我们的爹娘的时候,我们都不想长大,可我们必须长大。我们只要能保持一颗童心,就会永远有力量的。这力量是爹娘赋予我们生命时同时赋予我们的。

河新在《爹在沙漠中》这样写着天大地大的恩情:“父亲临终前对娘说:儿在外面求学,长大出息着呢。不忍心给儿打个电报,最后把那一块上海牌手表和一件不舍得穿的羊皮大衣留给了儿,爹走的时候,面容安祥而恬静,因为他想着他的儿和这片苍凉的沙漠……”我不知道河新写下这几句时,眼泪滴在哪里?但我知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眼泪流在了我的面颊上。河新,我们都注定要成为孤儿,死亡的力度会重创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战胜不了死亡,这就注定了人生的宿命。但我们在拥有生命的时候可以拥有温暖。

河新是个能体查温暖知道感恩的人,他这样写他的姐姐:“为抚慰这个艰难的家,抚慰全家人期待的目光,花一般的年龄,如昭君出塞一样,远离自己出生的故乡,来到河南,为了家人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爱情。”好一个昭君啊,在河新失去父母后的日子,就是姐姐牵着他的手一路走来,上学,成家,立业。河新知道感恩,所以他这样写道:“姐姐啊!如果说我是一棵小草,而你就是那灿烂的阳光,让春天更温暖。如果我是一条河流,而你就是那河的源头,托起了我的梦想。如果我是一颗星星,你就是那美丽的月亮,让我在月光下歌唱。”河新曾经告诉我,他有时候真的想放下笔,不再写这样的文字了,每次写这样的文字他都是泪流满面,边哭边写,太销魂了。河新的话让我想起了杜鹃啼血的故事,那声声婉转清脆皆是血凝啊。尼采曾经这样说过:“一切文字我爱以血书者。”文字的力量也许就在这里。

知道感恩的人都是不乏朋友的,在河新的乡愁系列里也有着让他自豪的友情,是温暖,也是动力。河新曾经对我说过他想出一本书,写子弟的书,写他故土的书,这也是他的承诺,是对友情的承诺。我们在《为了那美丽的承诺》里可以看到这一点。文中河新的这个大哥,也和河新一样,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是个重情重义的男人。为了回报他的故乡,他抛家弃子,一个人跑到了沙漠里包了几百亩荒沙。这是何等的赤子之情啊。

我见过不少的子弟,他们人虽回到了内陆,回到父母的出生地。可他们身上都有着相似的乡愁,有着对那片土地永远的牵挂和眷念,内心也都有着诗一样的情怀。我真的想追问一句:为什么那片土地是那样的神奇!也许这个答案会在河新以后的文字里出现,因为他的文字让我们看到文学的力量,看到了一个男人的情怀,看到了他的乡情,亲情,友情。

  河新,我在读你,千遍万遍。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汝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毕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主编,现任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专业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芬芳岁月》等共5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有16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