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GES • 观点】卢娜:风险偏好与银行风险管理

 卜范涛讲风险 2021-01-19

风险偏好与银行风险管理

卢娜 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副经理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风险偏好与银行风险管理”。之前很多专家的报告中多次提及了风险偏好,可见风险偏好与金融风险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接下来我将从五个部分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第一部分是风险偏好的核心内涵,第二部分是风险偏好能够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如何从银行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风险偏好,第四部分是来厘清与风险偏好有关的认识,第五部分是如何发挥风险偏好的引领作用。

一、风险偏好的核心内涵

(一)风险偏好的定义

各个机构对于风险偏好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标准化组织将风险偏好定义为一个组织愿意接受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大小,COSOⅡ提出风险偏好是一个实体在价值追求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大小,国际金融协会认为风险偏好是一个公司在追求经营目标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接受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大小。而高级监督组织则给予了一个更加综合定义,它提出风险偏好是一个公司考虑到业务目标和对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后,能够并且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和风险类型。同时,高级监督组织还提出风险偏好应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表达,并且极端条件、事件和结果应纳入机构考虑范围。在建设银行,风险偏好被认为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银行能够并且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

虽然不同的机构对风险偏好定义不同,但是每个定义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其共性主要体现为:第一,风险偏好的目标均是服务于发展战略;第二,风险偏好既反映了银行主观的承担态度,也客观体现出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第三,风险偏好要细化到具体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的规模;第四,风险偏好的表达往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五,银行需要借助压力测试来体现其风险偏好。

(二)监管机构对于风险偏好的描述

2013年,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了《有效风险偏好框架原则》(简称:《原则》),该原则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风险偏好管理的框架,并且明确风险偏好框架应当包括风险偏好陈述、风险限额和职责分工等内容。同时,《原则》还指出董事会是风险偏好的最高决策机构;高管层负责建立集团风险偏好框架、传导风险偏好,并促使各业务条线将风险偏好应用于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和薪酬机制等;而内审、外审或独立第三方则负责对集团风险偏好框架进行独立评估。

相对应的,中国银监会在2016年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简称:《指引》)中也对风险偏好进行了描述。《指引》第二十一条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书面的风险偏好,做到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并重,并且风险偏好的设定应当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衔接。《指引》第二十二条对风险偏好陈述书的内容进行了规定,第二十三至二十五条则对风险偏好机制的执行、监测、报告、重检以及传导等流程提出了要求。

 二、风险偏好的地位与意义

(一)风险偏好在战略层面的地位

在战略层面,风险偏好能够协助银行进行业务的取舍、进退的选择,它体现了银行对风险的承担态度。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如何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平稳运行,就是一个国家风险偏好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各国要明确什么是当时最突出的风险,是疫情防控和生命安全风险,还是经济停滞风险。在疫情初期,中国就明确了首要任务是疫情防控和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非常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随着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国家逐渐调整政策来平衡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避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以及怎样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而由于各国对于风险的认知和偏好不同,相应地,各国政策措施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疫情防控期间,美国更为重视其经济的整体运行,其甚至仅将新冠疫情视作普通的大流感,而未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同时,执政的共和党更为重视经济复苏与发展,因此其控制的州大多提前复工、失业率普遍低于民主党控制的州,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共和党各州疫情的明显反弹。通过疫情防控期间各国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家层面风险偏好的差异会对决策产生明显影响。

在银行业,富国银行和北岩银行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风险偏好的意义。富国银行是一家非常优秀的美国银行,也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一直在对标的银行。该银行自2001年以来,就逐步形成了社区银行、批发银行、财务管理三条业务主线。通过观察2001年到2017年富国银行的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社区银行的净收入占比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50%以上。同时,三条业务主线的净收入占比相对稳定,并且社区银行始终是富国银行最主要的存款业务来源。此外,富国银行在经营上注重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很少提供低于信贷评分、资不抵债、可信度低的抵押贷款,基本不参与高杠杆金融衍生业务;并且,其非常注重贷款的分散化发放。正是由于富国银行相对稳定且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所以他能够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并逆袭进入美国一线银行之列。而另一家银行,北岩银行就没有这么幸运。北岩银行曾经是英国五大抵押银行之一,其成立于1965年,并在1997年到2006年间迅速崛起,但因经营问题在2007年10月宣告倒闭,后被英国在2008年实现国有化。在2006年底,北岩银行仅有22%的负债来自居民存款,而六成左右的资金则需要依托批发市场来筹集。在资产端,北岩银行77%的资产高度集中于居民抵押贷款。在1997年到2006年房地产市场繁荣的状态下,北岩银行的战略模式被认为非常成功,相应的其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当次贷危机发生时,北岩银行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的脆弱性就一览无余。一方面,北岩银行难以在市场上进行有效融资;另一方面,其资产端的居民抵押贷款出现大量坏账。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共同作用,使得北岩银行在2007年宣告倒闭。当时,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英格兰皇家银行的居民存款比例均占资金来源六成左右,而北岩银行却选择了激进的策略。可见,风险偏好的差异导致了银行命运的差异。结合北岩银行和富国银行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配比配置非常重要,其不仅要保证经济上行时银行表现良好,也要在市场发生严重逆转时保证银行不出现重大问题。

在产品层面,原油宝在2020年上半年受到了热议。虽然原油宝业务对于银行而言是中间业务,理论上银行不应该承担由此带来的业务上的一些风险。但是作为一家银行,其将这类期货产品销售给一些缺乏期货价格研判能力和甄别能力的客户,这种行为又是否恰当?而这正是银行风险偏好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决策层需要在战略层面考虑的问题。

结合国家层面、银行层面以及产品层面的三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风险偏好就是要做到三个平衡:资本、收益、风险长期可持续的平衡。同时,风险偏好也解决了金融机构的三个问题:做什么、不做什么,如果做那应该承担多少风险。此外,风险偏好还实现了三个确定:定结构、定边界、定标准。

(二)风险偏好的意义

风险偏好对于银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决策层而言风险偏好是风险管理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其可以减少银行在战略上的摆动,降低战略风险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管理层来说,风险偏好关注风险、收益、资本的相互匹配,有利于银行各层级和经营管理条线内风险收益的有效平衡,是管理层决策的标准和依据之一。在执行层面,清晰的风险偏好有助于执行层正确的理解、执行和传导相关政策,进而保证其为具体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规则、底线和行动指南,并引导业务健康科学发展。 

三、银行实践中的风险偏好

(一)风险偏好相关概念辨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Risk appetite与Risk preference的区别以及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Risk preference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是一种导向、倾向;而Risk appetite不仅包含倾向,还包含量化的部分,即需要用量化的指标来表达机构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因此,我更倾向于将风险偏好翻译为Risk appetite。此外,实践中我们还会接触到风险容忍度(Risk tolerance)、风险承受能力(Risk capacity)等与风险偏好相关词语。在实务中,金融机构一般不会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辨析,而是会将其设置为不同的压力情境。下面,我们结合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风险偏好陈述书中明确提出集团的不良贷款率不应超过2%,那这就是董事会对高管层所提出的管控目标。而在轻度压力情景下,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但仍控制在2.5%以内,这就是容忍度的变化。金融机构也能容忍2.5%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但是在逼近该值时,高管层要分析研判、及时采取措施,考虑是否调整风险偏好目标值。进而,在出现重度压力情景时,不良贷款率达到最大值3%,这时3%就是金融机构的最大承受能力,即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的底线。

此外,我们还要明确风险偏好与发展战略、监管要求之间的联系。风险偏好与发展战略如同是硬币的两面,二者密不可分。如果将发展战略形容为银行行进的目标,那么风险偏好就是银行行进的罗盘,其把控着行进方向的偏离度,并按照确定的风险边界进行纠偏。风险偏好与监管要求的关系则相对容易理解,在银行合规是第一位的,因此监管要求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最低要求和底线,而风险偏好要求则必须在监管要求范围之内。

最后,我们要理解风险偏好与风险政策、风险限额的关系。风险偏好归属于战略层面,其可以理解为董事会给高管层设定的底线,并由风险偏好陈述书表达出来。如果要将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传导至经营管理活动中,那么银行的管理层需要在组合层面制定好资本政策、风险限额、信贷政策、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政策。而风险偏好的定量指标或定性发展策略表述也都体现在上述风险政策中。对于各分支机构来说,其需要在客户或债项层面,制定准入底线、信用评级、产品定价、业务管理办法等业务政策,来实现风险偏好的传导。由此可见,风险政策、风险限额实际上是风险偏好传导的重要载体。

(二)风险偏好的主要内容

对于银行来说,完善的风险偏好体系一般包含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总体风险偏好,即从整体层面表述银行对于风险承担的态度,以及如何实现资本、收益的平衡把握。二是主要风险偏好,即明确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在定性上明确风险承担态度、定量上明确风险承担边界。三是主要业务风险偏好。风险偏好体系需要定性描述业务的选择标准和风险管控的总体要求,并使用定量指标控制银行资产组合的结构比例、不同压力情境下风险承担边界等。四是零容忍情况。零容忍不意味着该类情况一定不能发生,但是主观上的零容忍表明一旦该类情况发生后银行会进行严厉处置,以确保此类情况尽可能不再发生。五是子公司风险偏好。子公司风险偏好需要在集团统一的风险偏好框架下、结合其自身业务定位来制定。完善的风险偏好体系应当逐一明确银行集团对于子公司的风险偏好要求,突出子公司最主要的风险。

(三)风险偏好的传达与传导

风险偏好首先要服务于全行的发展战略,而全行的发展战略也指导了风险偏好的形成。董事会主要以风险偏好陈述书作为载体来表达风险偏好。然后,各部门、分支机构要将风险偏好渗透到银行的各类业务,并贯穿于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控制、报告的整个流程。同时,风险偏好的形成与传导也往往需要队伍建设、系统工具、风险文化、全面风险责任制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

在风险偏好的传达与传导的过程中,各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董事会负责审定风险偏好及其管理制度,提出制定和重检的计划安排及要求,审阅风险偏好执行情况,并对执行过程中可能突破风险偏好的情况作出评估决策。监事会主要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高管层在风险偏好管理方面的尽职履责情况并监督整改。高管层需要根据董事会要求,组织拟订风险偏好管理制度。同时,根据管理实际,高管层需要向董事会提出调整风险偏好的建议。风险管理部负责根据董事会及高管层要求,牵头成立风险偏好拟定工作组,组织推进风险偏好的拟定、重检、监测、报告和纠偏工作。业务条线及各一级机构在风险偏好框架下,负责结合其业务内容制定业务指引、经营计划、风险政策、风险限额以及具体实施细则。 

四、风险偏好的相关认识和问题

虽然风险偏好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践中很多银行的风险偏好制定更多是满足公司治理要求,偏形式化。同时,银行的很多从业人员对风险偏好的相关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风险偏好和风险偏好陈述书的关系。实际上一家银行从成立之日起,就有着自己的战略定位、经营风格、风险管控模式,这就是银行风险偏好的体现。早期,国内银行并未有“风险偏好”这一术语来形容相关结构和体系,而随着两会一层的公司治理体系的构建以及学习国际同业的先进经验,风险偏好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内银行业的实践中。风险偏好不应只是几十页的风险偏好陈述书,它更是一套形成与传导机制、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风险偏好是一个更广泛、更深入的战略管理概念,所以其与风险偏好陈述书二者不能等同。

在目前的银行里,作为风险管理战略核心的风险偏好战略地位体现不足,这也导致其很难在战略层面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银行的各个层面主观上对风险偏好不够重视。风险偏好的最终目标,是保证银行不发生系统性风险、长期稳定经营。由于中国银行业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之中且享受了一定的政策红利,所以其发展机会较多,不会考虑自己应当从事何种业务和不从事何种业务。众多银行认为破产等情况不可能发生,并且各业务部门也认为许多测试场景发生概率极低,因而对其不够重视。实际上,正因为中国银行业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所以其难以对风险偏好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第二,银行对未来发展准确预判的难度较大。实践中,银行在平衡资本、风险、收益时,需要针对未来内外部环境变化找到合适的标尺。有些银行也许会对未来一两年之内发生的事情进行判断,但是这对银行长期稳定发展的作用有限。例如面对互联网企业对银行的频繁冲击,如果银行没有对长期发展有前瞻性的判断、没有及时的布局转型,那么很有可能银行未来就会失去发展空间。换言之,你可能赢了竞争对手,但会输给整个时代。总而言之,风险偏好的核心战略元素就应该是定结构、定边界,而恰恰也是这两个部分在实际的风险偏好陈述书中体现并不到位。

此外,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中,银行风险偏好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在国际上,风险偏好一般都是由董事会这一最终决策机构审定通过。而国内的很多银行都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一般拥有六个治理主体:党委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职工代表大会,其中党委会是最终决策机构。理论上,对最终战略负责的治理主体应当去考虑风险偏好问题。但实际上,很多银行很少在党委会层面讨论风险偏好问题,更多的是高管层召开会议,然后提交到董事会审议通过。

正因为风险偏好战略地位体现不足、决策机制不够完善,所以很多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载体衔接不到位。很多银行的经营计划与风险偏好之间衔接、融合的并不清晰,风险偏好的引领作用也并未得到体现。

五、风险偏好发展与完善

(一)强化对内外部环境中长期变化的风险研判

银行制定风险偏好时要进行各种场景的分析,分析银行在未来三至五年内会遇到何种风险、何种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银行业是亲周期行业,其最大的风险来自整个经济或金融体系剧烈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所以,系统性风险是银行在制定风险偏好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

在研究宏观经济之外,银行也要分析判断行业整体风险、捕捉关键风险点、研究同业竞争情况,以此来及时调整风险政策。银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充分借鉴国内外银行先进管理实践,补足自身短板、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此外,银行要善于使用压力测试,充分理解极端但可能情景下的风险轮廓,及时动态调整风险偏好目标导向和经营策略,实现资本、收益、风险等关键指标的稳健与协调。

(二)明确银行的业务结构和风险承担边界

风险偏好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定结构、定边界、定标准,而银行也需要借助“三定”来弥补风险偏好战略地位体现不足的问题。

首先是定结构,这是目前银行比较缺失的一部分。对于银行来说,定结构是确定大结构,即考虑哪些业务线会成为银行的支柱,以及确定各业务线之间的比例。例如,建设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所有资源要配置到这单一领域中。在定结构中,银行要制定合理的资产组合结构,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合理匹配。同时,银行还应当考量经济资本总量与可用资本总量之间的比例,以及经济资本在主要风险之间的分配问题。

其次,银行要定边界,即确定各类风险的量化指标或偏好导向,并制定各类业务的风险调整后回报水平、风险限额、风险承担边界。同时,银行还需确定目标债信评级保持的级别,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置信区间和集团经济资本总量。

最后,银行还要定标准,即制定业务、客户、产品的准入标准或底线标准。

对于银行而言,结构决定命运、边界守护未来。金融危机的实践表明,一家银行如果出现问题,首先就是结构性的问题,其次就是没有守住风险边界。因此,中国的银行要在定结构、定边界、定标准三个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经济资本和压力测试应作为核心载体深入应用

经济资本无论在组合层面,还是客户债项层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经济资本是一个能够统一风险和收益的工具,因此我们应当在客户选择、风险定价、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等过程中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银行要通过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使用效益、监管资本使用效率等手段,对愿意并且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预先安排,主动挑选风险对象,将有限的资源在各业务领域进行最佳配置,通过主动承担这些风险敞口谋求更高收益。

(四)完善风险偏好形成与传导机制

银行要完善风险偏好形成与传导机制,发挥其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引领作用。首先,银行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听取意见。目前,风险偏好的形成和调整更多的是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业务部门一同协商,这样很难充分吸收意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对于风险文化的渗透、风险偏好的传导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银行要充分听取独立董事的专业意见。独立董事在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往往都是在领域内深耕多年的专家,有着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宝贵经验。独立董事站在相对独立的角度为银行提出的很多意见,对于银行的风险偏好形成、管理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然后,银行还可以考虑由党委会来前置研究讨论风险偏好。对于国内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党委会是最终决策机构,其决定着一家银行战略转型和经营的成效,并承担着风险管控的责任。在风险偏好的定结构、定边界、定标准能够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的前提下,党委会前置讨论更有利于发挥风险偏好在战略层面的作用。最后,银行要强化在风险偏好方面对分支机构的传导。风险偏好在银行内部属于较为核心的机密,知悉的范围比较有限。所以发挥风险偏好的作用,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传达和传导。风险偏好是一个战略层面的宏观概念,如果直接将其传达给分支机构的员工,实际效果不会很理想。因此,风险偏好一定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传导载体来衔接、分解,以此实现宏观概念通过逐级分解成为分支机构可以执行的指标和要求。 

来源:本文为卢娜女士在天弈全球专家研讨(TGES)2020前沿讲座系列五资产负债管理(含流动性风险)、资本管理和风险偏好管理的发言实录全文,供读者参阅。

(责任编辑:李全)

卢娜:中国建设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副经理


2020年 CFRMF 回顾





·END·

关于我们

风险管理,与天对弈。天弈全球专家研讨(TGES)由陈忠阳教授2002年组织业界新兴风险经理周末聚会发展而来,包括中国金融风险经理年度总论坛(CFRMF)、TGES专题研讨会、在线讲座等多种交流形式,迄今累积邀请了2000多位国内外资深专家演讲,15000多位业界人士参会,已成为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金融精英交流平台之一。TGES旨在以中立、纯粹、务实和高效的国内外资深专家交流促进“基于风险和科技驱动金融”(Risk-based and Technology-driven Finance)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发展,同时促进我国业界专家实践和思想的汇集、整理和提升,进而形成我国乃至国际领先的行业前沿知识体系和行业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