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听科学家怎么解读成功吧,对你也许有帮助?

 吴主任 2021-01-19

图:Henri Rousseau

“成功学”三个字已经臭名昭著,虽然依然有效。因为人性寻找组织抱团取暖的弱点是无法迅速被克服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打鸡血,好像也很充实,至少会出现一些离成功就差一步的幻觉。

巴拉巴西是个科学家,研究网络的,名字听起来古怪,但确实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家。他也开始研究人为什么会成功,以及成功的一些定律,直接就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虽然研究成功,但这并非成功学。

这本书叫《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如今大家注意力的稀缺和不耐烦,先看下巴拉巴西的成功定律有哪些:

第一定律: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第二定律: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第三定律:初始的成功 × 社会适应度 = 未来的成功
第四定律:成功的团队兼具多样性与平衡性,而且往往更容易让一个超级领导者脱颖而出。
第五定律: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 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

当然,首先对什么叫成功得有个清晰的定义,否则没法聊了。因为我们鸡汤界有些特别迷人的话叫,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成功者,内心的成功比什么都重要,诸如此类的吧。这些话也都没错,这涉及主观上的人生意义和个人的成功定义。如果是这样,那就没法聊了,更不可能有科学的研究。

巴拉巴西对成功的定义是获得大众熟知或者认可的成就。

我用大白话翻译并总结巴拉巴西的成功定律,首先能力是成功的基础,否则给机会也抓不住,但能力相近的两个人,这个现象在许许多多的领域都有鲜活的例子,尤其在很难量化的文艺领域。

正如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蒙娜丽莎她为什么那样红的故事一样。复盘来看当然是意外,但推动的力量则是社交网络。这背后的原因,具体的案例有不同之处,比如前辈的提携,比如意外得到了传播,又比如在德高望重的圈子里得到认可,巴拉巴西则把所有这些都浓缩在社会网络里了,是否有机会进入到一个密集的传播网络里。

爱因斯坦人人都知道,他的爆炸头形象知名度不输给微笑的蒙娜丽莎,已经成为了科学家或者说天才的一个标识。但正如卓别林和爱因斯坦互相吹捧时说的,您才了不起,您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够懂,可是您终究成了一位伟大的人物。

不要怀疑,这个地球上真正理解爱因斯坦学术相关内容的没几个。但为什么他成为了大众明星呢?这源于一次误会。

1921年的一天,爱因斯坦第1次访美国。当时他已经提出了相对论,但名气还只停留在学术圈。当天有两万多人在迎接爱因斯坦所在的那条游轮。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被安排去跟爱因斯坦聊聊相对论,现场看到此景,这些记者惊呆了,爱因斯坦已经这么受欢迎了?回去咣咣咣就来了几个头版,爱因斯坦就这么被报道成了全明星科学家。

后来才知道这是个误会。当时成千上万人去欢迎的,并不是爱因斯坦,而是即将成为以色列首任总统的魏茨曼,爱因斯坦只不过是庞大的随行队伍当中的一员而已。当天记者并不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再加上他们当时关注的焦点就是爱因斯坦,所以自然而然地就以为这些人是来迎接爱因斯坦的。

其实科学界的很多大师都不是因为其学术成就而广为人知的,不是畅销书就是某些名人轶事。大众怎么能听懂高深的物理学呢。买一本也不贵就是。

巴拉巴西还在书里提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有关的细节就是当能力无法量化,或者说高手过招时如何分出胜负。比如都是高品质的葡萄酒,世界顶级的品酒师的味蕾也已经无法给出明确的高下之分了,虽然最终必须打分,但这时分数实际上跟品质好坏已经没关系了,而是由其他跟酒本身无关的因素决定。当然,前提确实是都是好酒。

类似的例子是朗朗。朗朗当然是高水平的钢琴家,但是巴拉巴西认为,能帮助朗朗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高超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相比其他水平很高但名气远不如他的钢琴家,朗朗演出时极其夸张的手势与身体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使得很多现场的观众无法集中精力欣赏他的音乐。但这一整套的表演让人觉得朗朗谈得“更好”。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也就是说,当水准很难量化出高低时,想办法让人觉得自己更牛逼是必要的。换个更接地气的智慧吧,我不记得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如果一个设计师穿得并不那么“设计师”那么别人就会觉得他可能不是好设计师,虽然他或许真的是个优秀的设计师。

相信你也一定听腻了这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其实从巴拉巴西的网络成功定律里算是有了一些证据。巴拉巴西举了很多艺术家的例子。典型的两位组合,一开始都是街头涂鸦的非主流小众的特色的艺术家,各自单飞后,一位继续埋头创作,另一位则走了社会活动家路线,这一点在艺术这种封闭的小圈子里颇有有效。很快两人的成功就有了天壤之别,前者依然小众默默无闻,后者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家了。

巴拉巴西进一步通过海量的研究表明,一个艺术家能否取得成功与作品是否有机会在顶尖的美术馆里展出有强相关性。那些在小地方小馆子展出作品的艺术家,作品再牛逼也可能没机会出头。因此甚至可以以此来预测一个艺术家能否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什么叫网络,除了我们手机上的社交媒体,每个人的朋友圈之外,其实地域之间的网络差别巨大,无论线上线下,网络的节点都是一个个人,虽然每个节点的权重高低差异巨大,比如我推荐一款口红和李佳琪推荐一款口红造成的效应是完全不一样的,李佳琪就是口红超级节点,其实这个比渠道要更科学一点。因为李佳琪并不是渠道,只是个超级流量节点。

因此大城市的网络节点是更密集的,具体到机会也是如此,人们总会看到竞争的惨烈,但是机会跟网络的密集成正比。这一点倒不是什么新发现,只是我认为巴拉巴西的网络研究算是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有了更科学的佐证。

不过,这些不算什么新知。对我来说,这本书最令人欣慰的,或者说至少有个科学家用科研态度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成功定律5,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

这一条要从知名的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在30岁之前没有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做出。”

这句话太令人绝望了。不要说各领域的专家,我们普通人听到这种话也很容易泄气。

而且在庞大的样本数据同样无情,科学家的突破性工作往往发表于职业生涯的初期。不仅仅是科学界,很多领域都是如此。

但是巴拉巴西分析了数以万计的论文发现,虽然科学家早期生产论文的速度会更快,但成为最有影响力论文的概率却并不随着年龄而改变。他用买彩票来举例子,无论你在年轻时买彩票,还是在年老时买彩票,中奖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年轻时的创造力也并没有和年龄有关,而是因为年轻时候尝试的次数足够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年龄带来的问题是产量下降了,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成名之后的懈怠又或者是体力原因,但总之对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来说,每篇文章都有可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那篇。比如爱因斯坦本人,大家都知道他在26岁的时候就提出了相对论,但其56岁写出来的量子纠缠的论文,才是他被引用最多的科学贡献,超过了相对论。

巴拉巴西的成功第五定律,对年过三十的中年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安慰。除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好像没别的什么可担心的。

这本书里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案例。你要是想知道知道结论和一个大概,书不用买,看我这篇3000字的文章也就差不多了。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不介意行文干涩和重复(不是晦涩),倒是可以考虑买一本。


【近期推荐好书的文章】

你我都可能变成杀人狂魔

要发疯很容易

罗辑思维是真彻底堕落了2


推荐你关注吴主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