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缕玉衣知道了,那么,啥是玉覆面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1-19

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吗。

出土于侯马市区东周墓葬M1,春秋晚期(M代表墓 这个造型像个可爱的笑脸🙂)

出土于徐州后楼山M1,西汉早期偏晚

出土于荆州秦家山M2,战国中期偏晚

看到这些图片,没有接触过考古的朋友可能会疑惑,它们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这些东西看起来有点像面具,好像能感受出人的五官,它们的风格也有一定差异。

它们被称为玉覆面。

玉覆面是什么

覆面是古代人死下葬时盖在死者面部上的覆盖物,有一点像面具。带有玉石片的丝麻织物,外观像人脸的,就是玉覆面。

玉覆面又被称为玉面罩、玉幎(mì)目、缀玉覆面。

在考古发现中也有一整块玉雕刻的人面覆面 ,数量非常少。上面展示的出土于荆州秦家山M2的玉覆面就是整玉雕刻而成的。

玉覆面穿孔玉片

玉覆面穿孔玉片

山东双乳山M1出土玉覆面各部件示意图

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玉覆面时间在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或略晚。直到西汉早期,玉覆面还有出现,在西汉晚期基本上就消失了。

使用玉覆面,与死者的身份等级有一定关系。

从西周到春秋早期,玉覆面只有比较高级的贵族才能够使用。这一时期,使用玉覆面殓葬体现了他们的身份地位。

从春秋中后期开始至战国,礼崩乐坏,僭越现象时常发生。使用玉覆面的人群不再限于高等级贵族。

各时期不同风格玉覆面

西周时期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M2 (这个眼睛有点可爱)

张家坡墓地M303 (能够感受出玉片组成的五官)

南阳市万家园M202

上海博物馆馆藏

春秋时期

苏州真山D9M1(D代表土墩墓,一般是一个土墩里有好几个墓  这个玉覆面好有造型感)

叶县旧县M4(一个淡定的表情)

侯马市区东周墓葬M1

战国时期

荆州秦家山M2

烧沟637号墓

洛阳中州路M1723

西汉时期

徐州子房山M3

徐州九里区天齐村汉墓

山东双乳山M1

陕西米脂卧虎湾战国秦汉墓葬M103

徐州后楼山M5

徐州苏山头汉墓M2

辽宁普兰店姜屯汉墓M45

根据各时期出土的玉覆面实物可以发现,玉覆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在同一时期的玉覆面因为地域、文化、墓主人身份等因素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在玉覆面流行的晚期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复古之风,呈现出与前期相似的风格。

到了西汉晚期,玉覆面逐渐消失,可能是被玉衣所取代。

玉衣与玉覆面有相似之处,由带孔玉片编织成真人的形状,用以殓葬,以求肉身不腐,灵魂升天。玉衣之制盛行于两汉时期。

玉衣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玉衣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要求,其中金缕玉衣的等级最高。在河北满城汉墓中发现的玉衣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金缕玉衣,广州南越王汉墓中发现的玉衣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丝缕玉衣。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

尺寸:全场188厘米出土地:河北满城陵山一号汉墓

该玉衣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这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玉衣。

南越王丝缕玉衣

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为什么要使用玉覆面

《仪礼》中记载,覆面为装殓死者时,盖在死者脸上,为殓葬之用,但没有指出玉覆面的作用。

对于古人为什么要使用覆面,其中有什么含义,目前说法不一。

(躲避阳光)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人的灵魂观有联系。古人认为死者在阴间,阴阳相克,死者见到太阳会化为乌有,永不超生。给死者盖上覆面,穿上衣服,避免见到阳光,让死者顺利在阴间生活。

(与神仙思想有关)有学者提出,古人对玉有崇拜和敬畏的心理,认为玉是神仙的食品,使用玉覆面,与引导灵魂升天有一定的关系。到了汉代,人们认为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还能保佑死者的灵魂得到神仙的庇佑。

(类似于一些墓葬中放置有石刻真容像,用一个自己的替代品代自己受罚)在玉覆面与人的灵魂有关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玉覆面出现的根源在于巫玉神论。玉覆面与巫术有关,巫者在葬礼上将玉覆面戴在死者面上,作法使亡者通神,行走阴阳无碍,通行于天地之间。因为玉有通灵之性,戴上玉覆面,帮助亡者遮掩真面目,用玉覆面代其受罚以偿其曾经犯过的错误。

也有学者认为,逝者的面容总会令人哀伤不已,给面部覆上一层遮盖,既尊重逝者,也能宽慰亲故。

还有的学者认为盖上覆面避免其以狰狞的面孔示人,是为了避免给人狰狞恐怖感。

玉覆面对现代艺术的启发

从考古发掘出土、传世的玉覆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死观、文化艺术、工艺水平、阶级观念等内容。

在现代的艺术创造中,赋予了其不一样的内涵。

在《不死的符号》系列作品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刘骁老师将各处收集来的购物塑料购物袋转化成为先秦两汉葬俗中的玉覆面的形式,借以反思当下普遍无意识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该作品以此为灵感

作者认为玉覆面是关于“永生”的符号,整套作品由20个塑料片组成,功能上来讲都是一个个的吊坠,材料是塑料购物袋,来自作者在英国生活期间日常都会用得到的商场和超市里的塑料购物袋。

塑料袋本身是完全的化学人工制品,与自然物截然对立,其成分无法被自然消解,也有一种“不死”的意涵在其中。借着塑料袋的隐喻,与玉覆面的形制相结合便成为了这系列作品最主要的面貌。

通过考古发现的玉覆面,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想象在几千年前古人面对身后之事的庄重,他们渴望灵魂得到永生,害怕长眠之地被人侵扰。

虽然已经过了几千年,现在的我们依旧如此,害怕死亡,但又必须面对死亡。同样的,我们与他们一样,对死后的世界有无限的遐想。

透过玉覆面,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我们与他们,都存在于这块大地上。我们是进行时,他们是过去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