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台作者:明黎明[散文]再过边城拉拉渡

 凉城文苑 2021-01-19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再过边城拉拉渡
文//明黎明
边城茶峒的拉拉渡,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曾请问过许多上了年纪的边城的本地人,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再加上自己手头又无相关的资料,现在基本上已是无法考证的事情了,那就只能对边城人民的先辈们发明的这种摆渡的方式心生敬意了!
在清水江河流两岸有坚固的石质的地面上,各凿出一个深坑,在深坑里埋下几节很粗的原木——一般是两截竖着,一截横着。在横着的那段粗原木上绕上很多圈很粗的铁索(边城本地人称这种很粗的铁索为“绿毛丝”——在很久以前,由于钢铁的缺乏,边城人实际上是用竹篾编成的粗绳子来拉渡的),然后将铁索从河岸的这边一直牵到河的对岸去。当然,这条铁索必须是得先从拉拉渡那方头的大渡船上的棚架中穿过之后,才能再穿到河对面去的......当然,这是拉拉渡之前的定桩构建的方式。而现在,那两根竖着嵌入地下的原木,已经由旅游部门改成了铁板包边,四方形条石紧紧镶入其中的“铁石构造”的方式了。为了便于尽可能地固定渡船和铁索之见的距离,更为了减少铁索与渡船之间的摩擦,在渡船的两头的樯柱上分别又装上了一个铁环——因为还要考虑到铁索与渡船棚架柱子之间经常会产生的摩擦,会损坏船柱,所以为了保护船柱,聪明的边城的先民们还想到了在船柱与铁索相靠近的地方,顺着船柱再钉上一块1米多长的楠竹片——第一,是因为楠竹片相对于木柱更坚硬,不易被划伤;第二,就算长年累月被划伤了,损毁了,再换上一块楠竹片,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当这一切都做好了的时候,终于就可以用拉拉渡大渡船来摆渡了!不过,这时还有一个小细节必须得留意:如果一年四季、一天到晚都是肉手与铁索之间的拉扯和摩擦的话,那人手又如何能消受得起呢?因此,还有一个工具是千万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再砍来一根粗如大人们手臂那样的硬木树木棒,最好是一头大,一头小——如果在大的一头能有一个树木自个儿形成的疙瘩,那就更好、更结实耐用了!船夫们会将这跟上大下小,甚至在大的一头还有一个树木疙瘩的木棒削得很平整,打磨得很光滑,然后在靠近树疙瘩的上方砍削出一个比铁索稍大一点的,宽约一指,深约两指的木槽切口。拉渡时,只要把铁索嵌进这个切口,再稍稍用力一拉(巧妙地利用了一点杠杆的原理),渡船就可以慢慢地开动起来了......
当然,由于是长年累月是相同的工作,更因为拉渡的渡船老板一天在河面上得工作八小时以上,虽然这拉渡的工作并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气力,但是,倘若一天到晚都是这样一直站着拉渡的话,那也会让人受不了的!因此,船夫们又想到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在渡船上再装上一个大而结实的很厚重的火柜,冬天天气寒冷时,在里面放上一盆毛毛炭火,再在火柜上、膝盖上盖上一条小毯子——膝盖以下就得以被暖和了;而在炎热的夏天时,则撤去火盆,拉渡人就可以直接坐在那早已被屁股隔着布裤磨沙得很光滑了的,凉丝丝的木质火柜上拉渡了——不仅仅是冬天和夏天,其实在一年四季中,船夫们都是这样——完全是坐着拉渡的......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先辈们,不但能拥有像“四大发明”那样的大智慧,而且中国人的先辈们还从不缺乏像边城人发明的“拉拉渡”那样无穷无尽的小的智慧(但非常悲哀的是:由于特色中国实行的是几千年的祸国殃民的封建帝王制,亿万中国人民已经被严重地或缺了一种“没有民主的选票,就没有做人的资格、尊严与幸福”的一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智慧)啊!


拉拉渡船上的渡船老板们,是换了一拨又一拨的。有的,我能认识;有的则完全陌生。生人要收费;熟人可免费;过去一次收费1元钱,过来一次当然同样是1元。之前,因为遇上了不认识的渡船老板,我就得自觉掏腰包了——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拉拉渡船还有一个自己的特色:凡是在边城某单位上班的人和当地的居民、村民们,其实早已是以村组、街道、机关单位为单位,提前预交了一年的乘坐拉拉渡船的费用了的!不管船老板是熟人,还是生人,我是完全不用再自己掏腰包了!
这次,当我再上到渡船上之后,我立马主动地向陌生的渡船老板简单地汇报了一句:我是边城某某单位的人......而渡船老板仍像平常那样,默默无声,等了好几拍的时间之后,渡船老板最终还是微微地点了点头,大概是表示已知道了吧?反正乘船费用就免了——包括过去的,当然还包括了回来的......
站在船上,或是坐在船上两边的长条凳上,首先映入眼帘,近在咫尺的是:初看是水平如镜,细看则是波光粼粼的清水江清清的河水;稍远一点,是河面上来来往往不停穿梭的游船。而清水江河岸两边的洪安镇和边城镇则是三五成群的,有如是朝圣般神态的游客们;而此时,在我的耳朵里面,则只有渡船开动时,铁环划过铁索的不绝于耳的索索声......
“铿——索——索索——”只三、五分钟的时间,我从湖南就来到了重庆;从边城就来到了洪安!
“铿——索——索索——”同样只是三五分钟的时间,我就从重庆又回到了湖南;从洪安又回到了边城......
上岸之后,我又快步来到这个拉拉渡口的下游处——在哪里的河埠头上,边城人又修建了一个专供游客登临翠翠岛的拉拉渡2,这次,无论是谁,都不好免费了——乘坐拉拉渡船登岛参观一次,收费是20元,当然也包括了回来的费用。
“铿——索——索索——”只三、五分钟的时间,我从边城的河埠头就来到了清水江中的翠翠岛上。“铿——索——索索——”同样只是三、五分钟的时间,我就又从清水江中的翠翠岛来到了边城的河埠头上!


下得船来,心里不禁感慨:原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应该可以去借鉴、去学习乃至复制的!今天,我可真是再过边城的拉拉渡,三过边城的拉拉渡啊......
但在我的心里,不免还有些犹意未尽的感觉,往下游再紧走几步之后,就来到了边城的水门口的下方。在这里,也曾经有一个更古老的拉拉渡口——只是如今,再也看不到那艘古老的渡船;再也看不到那根横贯在河面上的很粗大的绵竹竹索;再也看不到翠翠和她爷爷一起摆渡的身影了......如今,在这个渡口处,早已是荒草萋萋——不仅仅是河在人非,甚至连那河码头早已是面目全非了!所能看到的,就只有当今的人们在河畔竖立起的一块高约2米的用纯山石竖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面刻写着三个十分醒目的红色大字:拉拉渡.....
原来,这里才是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一文里所描写的边城的“拉拉渡”的遗址的真正的所在之地啊!


作者简介
作者: 明黎明,笔名任依然。湘西圆钉一枚;四民主义的倡导者,民主法治的拥趸者;爱鼓捣汉字,爱把汉字排列成行;已有若干排列的文字被各刊物平台刊载;是一个饱经沧桑,饱受特权蹂躏,经历坎坷而又充满传奇经历,但仍坚守着人之信念的中国男人。
温馨提示
1. 为保护原创者权益,我们只收原创作品,即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如发生抄袭事件,一切责任由作者自负。如因版权问题引起纠纷,请投稿人与版权方自行处理,本平台不介入其中。
2.文章类型为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说等均可。文章以2000字以内为宜,小说不超过3000字,诗歌一次2-5首,特别优秀的可安排连载。
3.稿酬规定:从2018年12月10日起,文章采用后,一周时间为限,阅读量在300以上,或者点赞在100人以上,发基本稿费5元,其他稿酬来自作者赞赏,每篇文章所获赞赏金总额,10元以上部分75%发放给作者,25%留作平台运转,10元以下者不发放作者,留作平台经费,无赞赏金额无其他稿费,在文章发布的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发放。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5727260343。
来稿可发微信15727260343,或发邮箱717326846@qq.com。投稿请附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及个人生活照1张。编者收稿后会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在此期间请勿多投,超过一周可自行处理。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 关注凉城文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