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评|教师也想“退群”该咋办

 木香草堂 2021-01-19

    在此之前,有那么一些个父母为了孩子学校的家长群而烦恼,“家长退群”一时成热门话题。如今,在读到了有教师也很想“退群”的感慨,他们也有委屈、也有苦恼。其中的缘由,无非是很多家长在慨叹“终于有人说了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的同时,继续大倒“苦水”,甚至逐渐演变为一场对老师的声讨。而且在家长和老师,发现矛盾的背后有相互的不理解和相互的抱怨,但更多的是焦虑和痛苦的挣扎。况且对于目前来看,诸如家长与老师之间微妙的“生态指标”,在目前语境中谁都难以一语道破了呢。

    或者说,家长和老师们存在着的那种迟早要浮出水面的担忧,已经以退群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社会如此关注此事,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诸多家长和老师心里,也都可能埋藏着某种疑惑。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如乾坤的茶壶,明明沏的是同样的茶叶,但个中滋味却大相径庭。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于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在这壶茶里都会品出各自的酸甜苦辣。那对于教师在家长群里的烦恼、尴尬,究竟有多少?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只要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原则,我们应当让教师对家长群的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或也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家长群就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双方可以完全掌握孩子学习情况,它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家校互联”。但随着家长群的普及,很多老师开始打着家校共育的幌子,将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股脑的交给家长手中,这无意中就增加了家长的压力。如今的问题在于教师也很想“退群”了,教师与家长之间要“自重自律,互相尊重”需要怎样的沟通的桥梁呢,家长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操心孩子的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表现,却容易忽视那些常年隐于教室、藏身背后的老师的辛苦。

    也有时候,家长们给予了教师们各种期待,提出了不少要求,却唯独忘记了教师只是他们身份的一种,他们也是家长、儿女,也会操心幼教。即便在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学生之关系上,一旦发生什么事儿,與论往往多对老师和校方严一些。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国家未来的园丁”。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这一份职业是崇拜敬仰,同时切切期望。当教师有什么“不妥之处”,家长“从严”论之,甚至有些“放大”看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律。这是理所当然的。

    的确,家长都在忙于工作而没法所谓的学校里布置“改作业”问题,那么就交还给教师来完成呗。但是,像家庭教育的问题则是家长所需要做的事情了,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却把这个“家庭教育”,不能让学校教师当教学任务来做的。毕竟在孩子教育的这条路上,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完成使命。但不得不说的是,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因此学校才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家庭教育只能起辅导作用。

    特别是由于教育责任边界模糊不定,使得家长群早已变了味,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给家长布置任务的“加班群”;有的成为家长炫富晒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夸赞老师的“夸夸群”,我相信很多孩子家长都深有体会。这件事也在告诉我们,家校共育想要起好效果,老师与家长的教育责任需划清“界限”,同时还要对一些问题教师进行整顿处理。中国传统文化本就有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在家长的高期望、社会的高关注、学校的高要求之间找到平衡,从而纾解教师的困惑、烦恼甚至迷茫。

    换句话说,当一个问题出现后,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避免对问题的判断产生片面性。这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家长要退群”也好,“教师想退群”也罢,我们都要防止简单化、片面性看之从古至今,教师一直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既然选择做一名老师就应该要认真负责,不要辜负了家长和学校的期望。经过此事后,希望家长与老师之间能够划清责任界限,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教育只有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其使命实任重而道远的;而家庭教育在家庭里特别是家长,也不可忽略地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诸如此类。

    于2020年12月6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