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南寺”钟声里读《仙潭志》

 张明儿 2021-01-20

请点击以上“八月江南”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我在“南寺”钟声里读《仙潭志》

                                               作者:八月江南

1510年的诗人陈霆回到仙潭,年仅33岁。而当年新市镇果山头之西北隅的“南寺”,则是香火旺盛。来寺焚香拜佛、求签许愿的信众人山人海,明因寺古木参天,曲径通幽。诗人陈霆少年得志,而中年失意,这次回家,他是决意离开官位,返乡归隐,自然要登临名驰遐迩的此寺,焚一支香,拜祭天神,低首冥想,祈愿未来的日子能够安顺。这事他记载在《仙潭十景》之三——《南寺晓钟》诗中。

新市“南寺”,史书上又称“明因寺”,历史很久。五代周朝显德三年(公元957年),一位在余杭做县官的新市人,利用他自己的祖居创建了一座“罗汉院”,到了宋朝熙宁元年(1063年)更名为“明因院”,取“明因识果”这一佛法原理之意。明代中叶又改为“南寺”,是取意于本地寺庙坐落的方位,其规模略小于觉海寺,为新市第二大寺院。明代以后至今的数百年中,几度兴衰,饱经沧桑,历受战争与贼寇拆毁,但本地百姓屡屡重建修复,到20世纪50年代不幸被“革命者”彻底拆除。

诗人陈霆既是诗人,又是编纂新市地方志籍的首创者,写下的《仙潭志》千古流芳。当年某个秋晚,诗人陈霆来到“南寺”,内心失意伤怀。这是他赴京做官恰好八年时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遥想起八年前的自己,还是一个踌躇满志、离乡宧游的青年,而如今则是心灰意冷,携了风尘与行李,拖着疲惫脚步回家的中年。一腔的怀才不遇,满腹的经纶智慧,现在,他站在“南寺”前,心潮澎湃,忧心如焚。

髯杉瘿柏共阴森,飞虚悬钟古殿深。

声散碧空霜下降,杵敲寒影月西沉。

凭谁警悟先成佛,老我痴聋正拥衾。

怪得晤尘遥攘攘,故知催动利名心。

是的,在诗人面前,“南寺”前高大苍老古杉和清瘦松柏构成了寺殿森冷的场景,秋晚的萧条气息很浓。那些飞檐走翘的殿角上悬挂着钟铃,在风里发出的悠响,反映出寺殿的幽深。洪钟传向天空,正值霜降时节,越发显得冷峻;而寺外埠头有人正在洗衣,月光斜射向他们,投出孤独的身影。虽然这里信众很多,但哪一位通过焚香拜佛能够参悟成佛呢?事实上是没有的,凡人都会被尘缘俗事所束缚。就像诗人自己一样,也只能充作聋子、痴呆,对污浊之事视而不见,对官场皂白也只能自装糊涂,整天拥着暖被睡觉好了。唉,在别人眼里,能够看清尘世,远离熙熙攘攘的官场这一“荒唐”行为感觉好惊奇;一些老朋友也常常三五成群过来探望他,与诗人饮聚聊天,吟诗作对,引发和催动他的名利之心,但这些又能怎么呢。

时光走得很快,转眼已是500年之久,诗人陈霆所写的《仙潭志》已完稿了500年。所写的《南寺晓钟》七律诗虽然也没有记载于何年,但无论如何,从成诗写作情绪上去分析,也是在他弃官返乡之后的吟作。现在,这座“南寺”已经不见了,留在时光的记忆里,倘若走过那个荒凉的遗址位置,教人仿佛听到云空里响起隐隐约约的寺钟声。是啊,我在“南寺”钟声里读《仙潭志》,也读《南寺晓钟》那首诗,那回响在历史光阴里的古钟,一声声散落于碧空;那“南寺”前侧始终没有被拆尽的河埠上,总有一片杵敲的寒影,在风中飘忽。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