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游榆林(2)铜吴堡

 河蚌旅行 2021-01-20

话说陕北是传统革命老区,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政区上包括榆林、延安两市。抗战时期,我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在延安,国民党邓宝珊将军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坐镇榆林。其间他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次到延安与共产党领导人会晤,国共两军在陕北通力合作,直到抗战结束,日军也未能渡过黄河。

今日的吴堡县城,宋家川镇,背山面河,县城位于山前狭窄的河滩上,建筑层层叠叠,竟然有一种大城市的感觉。抗战时期这里是阻击日军的前沿阵地,日军于1939年夏、秋、冬三季共组织一万七千兵力抢渡黄河,三次均被我军击退。1943年初,日军又调来毒气弹向吴堡一带发射,我军居高临下用大炮还击,再次将日军击溃,这就是著名的宋家川河防站。

我军能坚守陕北,除战术因素外,与陕北的地形也是分不开的,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农耕与游牧民族对峙的前沿,民风尚武,防御系统完备。古代县城大多依山修筑,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占据有利地形。至今当地还流传着“铜吴堡,铁佳洲,生铁铸就绥德州”的民谚,这几座城池的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曾是北宋与西夏交锋的主要阵地,如今烽烟散去,这些堡垒依旧傲然屹立。

吴堡老城东城墙,下面是黄河,河对岸是山西,老城位于海拔790米的吴山山顶。

景点:

吴堡石城——大同碛

美食:

羊肉面、鸡蛋爬漏粉

吴堡县城宋家川

我们驱车从青银高速柳林西出来,拐过两道土梁,一座山城赫然出现在面前。城市面临黄河,后依土塬,新旧楼房从黄土中自然生长,高低错落,重重叠叠,这就是独具陕北特色的山城吴堡,桥下翻滚的黄河是山陕两省的天然分界。县城只有沿河两道主街,新建筑大都分布在沿河滩一侧,西面山崖上大都是窑洞,越往山上房屋就越古老。人多地狭是是陕北地区的发展瓶颈,城区基本都背山面河,在后面的旅行中还有一个极品范例——佳县,数万人在山上因地制宜、盖房修路,需要发挥极强的想象力。

从国道上远望吴堡县城,山城颇具特色。吴堡是榆林十二县中最小的一个,也是陕西省倒数第二小的县,面积428平方公里,人口8.29万。

吴堡县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关于吴堡县的得名,一种说法是战国时魏国名将吴起曾在此屯兵戍边,如今吴堡县、吴起县的得名都与这段历史有关。如今的吴堡县城所在地为宋家川镇,曾是吴堡老城下面的渡口,1936年国民政府将县治从山上的老城迁到这里,便于防御日军,也正因如此,吴堡老城内的建筑及街道格局却完整保存下来,成为陕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老县城。

城里的房屋大都建在山上,窗外紧邻峭壁,图中就是个易守难攻的小区。

吴堡县的特色美食为羊肉面,大块羊肉配手擀面,不加一点青菜,颜色红红的。

另一道菜是吴堡县独有的,叫做鸡蛋爬漏粉。当地人管粉条叫漏粉,做法是将粉条裹上鸡蛋加猛火翻炒,一般一把粉条裹四五个鸡蛋。菜虽然难吃,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吴堡老城,千年堡垒

吴堡老城位于县城东2.5公里的吴山之颠,海拔高度793米。我们从黄河边一条小路开始上山,这条路曾是南门外官道,宽约两米,在崖壁上开凿出来,古人进出县城都要从此经过。

南门外官道,由黄河边通向城里,部分路面还铺有青石板,是一条千年古道。

走了大约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南门瓮城之下。瓮城外荒草丛生,城墙已然残破,城楼被日军炮火炸毁,城台匾额上刻有“重巽”二字,语出《周易》,意为帝王的诏命。古城因山顶地形所限,呈不规则形状,北门为望泽门,西门为明溪门,东门正对黄河,为听涛门,门前下临绝壁,门洞用巨石堵住,仅为象征性城门,南门位于城东南侧,东南方在八卦中属巽位,代表风,因而得名重巽。

落日下的南门瓮城,古朴苍凉,抗日战争时期,城楼被日军炸毁,之后再无改变。

吴堡古城南门——重巽门,城台保存完整。

吴堡老城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名吴堡水寨,北宋时大规模扩建,成为北宋西夏拉锯战的前沿阵地。景佑五年(1038年)西夏建立,吴堡寨归西夏;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收复;熙宁年间(1068-1077年)再度失守;元丰四年(1081)沈括收复;政和五年(1115)又被金人占领。在近百年的反复争夺中,各方苦心孤诣,持续投资加筑,升级防御,最终使吴堡成为一座空前绝后的战略堡垒。城墙外部全为青石筑成,墙高11米,最宽处达7.5米,东、南、西三面城墙直接修筑在悬崖外侧,下临绝壁,城上设有垛口360个,西墙、北墙各设马面一处,便于弓箭防御,东北、西北角设有角台,城外设碉堡。古城居高临下,视野极好,人们在院中坐着,数十里之外的动向都可一览无余。直到抗战时期,日军也只能望城兴叹,未能向前推进一步。

吴堡老城鸟瞰,气势雄伟·照片来自网络。

老城西门·明溪门,西门外道路难行,所以这里很早就荒废了。

吴堡古城北门望泽门内侧。

自金正大三年(1226年)到1936年,这里一直是吴堡县城所在,时间长达710年。老城建筑均为石砌窑洞,质地坚固,如今还保留有四十余座。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但并不正对,而是以文庙为中心向四外呈放射状。主街宽约四至五米,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原始尺度,当年没有机动车,道路仅为人马通行,这样的宽度已足够。北门外道路相对平缓,便于物资运输,因而北大街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如今街道两边一字排开的十几孔石窑洞就是昔日的商铺遗迹。

吴堡老城地图。

吴堡县衙位于东大街北面的台地上,是全城的制高点,门外有清廉牌楼一座,左侧为衙神庙,右侧为监狱,中路为大堂、二堂、三堂、节义祠,其中吴堡衙神庙为陕西境内仅存,内供衙神萧何,墙壁彩绘至今保存完好。县衙东为城隍庙及文昌阁,西侧文庙为全城中心,可惜被日军炮火摧毁,只存外墙。南大街曾是旧时县城学区,分布着兴文书院、初等小学、吴堡女校等教育机构。从现存遗迹来看,城内所有建筑皆为石砌窑洞,从县衙到学校、庙宇、兵营,无一例外。城池虽小,但文风昌盛,建筑分布井井有条,规制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古城南大街,城台上面的石碑写着“城内村”的名称,建国以后,老城就由县城降为行政村了。

古城西大街,这里房屋完好,只是人去楼空。

守城兵营旧址。

兴文书院旧址·兴文书院创办于嘉庆十九年(1839年),院内正面石窑三孔,为讲堂,前有月亮门,取月中折桂之意。民国时期改为高等学堂,成了传播先进文化的中心,吴堡许多革命志士都由此地走出,如张毅忱、王国昌、慕生桂等。

兴文书院讲堂,后成为吴堡县委所在地。

左侧院门为女校旧址,1924年吴堡县成立了第一座女子学校。

水抱山环石刻,原位于南门外官道旁崖壁上,后因山体崩塌而脱落,被人弃置路旁。

古城内民居,如今只有一户人家在城里常年居住。很难想象他在几十年间看着一户一户街坊从城中搬走,最终独自守望古城的心情。

曾经的县令官邸,门楼静静地伫立在夕阳下。

1936年,吴堡县政府由古城迁至山下的宋家川镇,抗战期间,日军经常从山西一侧隔黄河炮击古城,致其迅速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老县城降为城内村,因交通不便,人们渐渐离去,现在只剩下一户常年在城中居住。归途中正碰见老汉上山回家,他操着浓重的陕北话跟我们打招呼:“你们走啊,今年立冬了,明年早点来,秋天来吃枣!”我们答应着,回望他拖着长长的身影消失在城门洞里。

站在城中就可以俯瞰黄河,视野极为辽阔。

2006年,吴堡老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回:秋游榆林(3)山城佳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