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恭城油茶·冬日间的温暖记忆

 河蚌旅行 2021-01-20

这一回咱们聊聊恭城油茶,这是一种来自于瑶族人民的奇妙美食,名字虽听来寻常,但做法却颇为繁琐,令人回味无穷。这个专题想推荐一些出不了省的美食,您要想体验最好还是去当地,挪了地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恭城人的说法是:“一杯苦,二杯呷、三杯才是好油茶”。就是说第一锅油茶会比较苦,第二锅有点涩,直到第三锅味道才最好。

恭城油茶何处来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市北部,曾因盛产茶叶而名茶城,唐代武德年间,改名恭城。改名原因,尚无定论,有一种传说是当地官员在奏折上误将“茶”字边上滴了个墨点,从此将错就错改叫恭城,我以为不太可信。恭城县地处桂北山区,地形复杂,长年云雾缭绕,水土寒凉。当地瑶族以茶叶、生姜和猪油为原料制成油茶,用来祛寒提神,逐渐发展为一道独具特色的饮品。2008年,恭城油茶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些家庭甚至三餐离不开油茶。油茶还是瑶族人待客必不可少的饮品。

当地制作油茶不说煮而称“打”,这源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在恭城县街头的地摊儿上,随处可见一种木质“茶锤”,由茶子树木制成,形状类似阿拉伯数字7,长的一边作为手柄。过去人们使用的茶锤多为茶园中寻觅偶得,树枝自然弯曲。茶锤旁边一般还摆着竹编的筛子——当地人称为“茶隔”,这都是用来打油茶的。

恭城油茶工具及茶点。

恭城油茶的做法是将清水泡过的茶叶倒入锅内,加姜、蒜、花生,用茶锤把这些原料慢慢打碎,这个过程就是打油茶。之后在铁锅内加入猪油炒至微糊,再加水和盐煮开,最后用茶隔滤掉残渣,油茶就做好了,茶叶残渣则放入锅中再煮。恭城人的说法是:“一杯苦,二杯呷、三杯才是好油茶”。就是说第一锅油茶会比较苦,第二锅有点涩,直到第三锅味道才最好。吃油茶时在碗中加入炒米、葱花、馓子和脆果,味道浓郁,涩中带辣。

茶隔过滤油茶。

关于恭城油茶起源,史料并无明确记载,现在大致推测起源于唐代。一来恭城在唐代之前就因茶得名,而且油茶的制作方法与唐代流行的煎茶法颇为类似。唐代煮茶流行把茶饼碾成粉,放适量的盐、姜、葱等作料,在茶锅中煮。唐人陆羽在《茶经》里还记载了这种茶俗:“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在上古时期,茶叶是用来做菜或入药的,后来才慢慢独立为饮品,地处边地的恭城油茶保留了以茶入馔的遗风。

冬日的油茶馆

去年冬天,我跟王老师路过恭城县,从周渭祠沿吉祥街一路走到文武庙前,走走停停。恭城县不大,街道两边的老房子还保留着原始样貌。

吉祥街上的老房子。

汉字旁边拼音标注的是瑶语,这是比较少见的少数民族文字。拼音瑶语有三十个声母,八个声调,说起来比汉语还复杂。

我们随走随打听着哪家油茶打得最好,得到的答案全是前面不远就有一家,做的不错,看来当地人喝油茶很是习以为常,店铺信手拈来,品质相差不多。及至在一家店里坐下,桌上并无菜单,两三个跑堂的瑶族大妈看我们是外乡人,便上前向我们介绍油茶应该如何搭配。葱花、炒米和脆果(江米榨成的小丸子)是佐茶必要的,再点一盘艾叶粑粑、一盘鸡腿肉。头锅油茶喝完,加水的茶汤可以做成油茶火锅,这是近年来最流行的吃法。

葱花、炒米和脆果(江米榨成的小丸子)是佐茶必要的。

冬日的饭馆里食客不多,食材很快准备停当。桌子正中放一个电磁炉,上面做起一锅黄澄澄的滤过的茶汤,热气腾腾,佐茶食品也配齐了。看我们是远来,两个瑶族大妈索性就站在旁边,专做讲解。黄色的茶汤是因为加了姜和花生在里面,生姜去湿,花生增香,鸡腿肉是散养的土鸡,不腻不柴。

油茶的传统吃法。当地人一般不用筷子,更不用勺,端起茶碗晃着喝。

“我们恭城人在吃上面最讲究,家家每天都要打油茶,做的精细,东西新鲜,所以这里老人都长寿。”说着大妈热情的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递到手边,感觉马上就要唱起歌来。我们第一口喝下去,感觉嘴里是苦、辣、咸、涩,但第二口就感觉到茶味浓烈,花生的味道也品出来了,原来唐代人喝的加了葱姜的茶就是这个味儿。一碗饮罢,身上开始冒汗,几日间米酒的宿醉一并消除,顿觉神清气爽。及至两碗油茶饮完,汤里的苦涩慢慢淡了,于是开始涮肉,土鸡都紧致细腻,入口顺滑,想来是油和茶叶搭配的结果。席间两位大妈一直不离左右,问一声肉怎么样,再问声茶香不香,喜不喜欢吃,看我们能吃得惯,大妈也心满意足,夸讲我们有品位,脸上颇为自得。

油茶火锅,这是近年来最流行的吃法,可以搭配成油茶鸡,油茶鱼等等,价格一般在四五十块钱。

老实讲我们吃的时候只是觉得味道新奇,属慕名而来。但伴着冬日的暖阳,殷勤的瑶族大妈,味觉和体验感也都得到升华。后来回到北京还总能想到那日恭城的午后时光,上网搜搜发现北京并无售卖,想来能牵动乡情的食物总是要带些别样口感,行游者能唤起对旅途的记忆,出门者则珍视为故乡的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