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这就是“洛克定律”!(读懂改变一生)

 wenxuefeng360 2021-01-20

文 | 有书阿肖 · 主播 | 简宁



有书君说

有人说:“有目标未必能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

的确如此。

当一个人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那么他就能到达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其实这种现象称之为“洛克定律”。

“洛克定律”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一起和有书君来看看吧。

三分钟心理学,带你看穿人心。

有书【心理】栏目,一直会在每周三清晨六点半,给你直达心灵深处的力量。

如果人生可以观看,或许会颠覆你的三观。

英国导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决定跟拍14个孩子,每隔7年拍摄一部,跨越56年,记录下他们的一生。

最初,艾普特便下了一个判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位来自精英阶层的孩子,仅仅7岁,已经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

大学目标要么是剑桥,要么是牛津。

当别的孩子一脸迷茫,反问:“大学是什么意思?”

约翰已经开始看《泰晤士报》和《观察家》,为了最终进入牛津,早早决定了小升初的目标。

约翰说:“毕业后,我要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毕业后大多进入剑桥牛津,出过七任英国首相)。”

七年后,他通过了入学考试。

63岁时,约翰已是王室法律顾问。

他们的人生,似乎注定心想事成,乘风破浪。

与之相反,皮特来自中产家庭,毕业于伦敦大学。

他说自己很懒,大学时没怎么努力就拿到了学位,很可笑。

28岁时,做了老师,感到这个岗位没什么价值,也没有前途。

但他并不愿思考如何改变,认为:“很多人生来就有许多机会,他们唾手可得。而自己不管做什么,也会立刻受到限制。”

对此,约翰反驳:

“人们总以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是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学校读书,就去哪所学校,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我们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

初听约翰的话,你或许会感叹“何不食肉糜”。

直到他们56岁时,约翰才坦言,9岁时,爸爸去世,那时家里就没钱了。

妈妈得外出工作,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而他能顺利从牛津毕业,全靠奖学金。

“影片里,仿佛我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强大特权,其实没有谁能过得这么容易。”

究竟是什么决定着我们不同的人生走向?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目标实验”,跟踪调查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相似的年轻人。

25年后,他们发现:

3%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已成为社会各界顶尖人士。

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层,往往是行业专业人士。

60%目标模糊的人,虽未取得什么成绩,也算是能安稳生活。

而27%没有目标的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并不如意,常常有失业、离婚、人际关系的问题。

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目标达成之后,马上立下另一个目标,这是成功的人生模式。”

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如何拆解?

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目标设置理论:洛克定律。

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

了解美国历史的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没有富兰克林,就没有美国。”

然而,富兰克林出身卑微,12岁就辍学,没有任何成功的先天条件。

归根到底,他的伟大源于目标感和执行力。

当他想要尝试写作时,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没受过什么教育,怎么可能写出一本书呢?

富兰克林做了什么呢?

他把出版书籍的目标拆分为三步。

首先,着重练习句子的能力。

在杂志《观察家》中观察总结句子的措辞,反复思考如何用相近的方式重写这些句子。

然后,提升用词的能力。

将杂志文章改写诗句,每一个用词都仔细推敲。

最后,练习如何组织一篇文章,将文章顺序打乱,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后,再一次复写文章。

多年以后,他的著作《穷理查智慧书》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

连马克·吐温也表示,自己的文风受到富兰克林的很多启发。

出版一本书,这个大多数人不敢想象的目标。在他的拆解下,却成为一件可训练、可实现的事。

董明珠曾谈到:“很多人以为我在公司都在处理大事儿,其实我在公司每天都是在解决小事儿,完成看不见的小目标,所有的大事儿、大目标都是由无数个小事儿、小目标组成的。”

任何一项技能,不论是写作,或是其他,如果真有什么捷径,那一定是脚踏实地的一个个脚印。

如同登山,山顶那么遥远,猛然一看,难免心生退意。

但想着迈出这一步,再迈出下一步,走到前面那棵树,再走到半山腰,不知不觉中,山顶已是近了。

你是否也常有这样的困惑:

每天都很忙,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什么。

对现状并不满意,却提不起干劲去改变。

立了一堆Flag,一个也没能完成。

在迷茫的生活中奔波,疲惫不堪,感到空虚,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其实,想要改变并没有那么难,你可以运用洛克定律去调整你的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迈进。

如何运用洛克定律制定目标呢?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第一,困境想象法。

每个人都有一种感知偏差,往往低估自己和目标之间的差距。

华为曾有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写了近万字经营战略的问题,换来任正非一句话: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有病,建议辞退。”

为了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提出了“困境想象法”。

在行动之前,仔细想象一下,自己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并制定解决困难的方案。

村上春树33岁,为了长久写作,决定提升自己的耐力,开始跑步。

每当哪天不想跑步,他几乎是程序性地用这段话质问自己:

“我作为一个小说家在生活,既不需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电车里受罪,也不需出席无聊的会议。

与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个小时么,有什么大不了的?

然后,想象满员的电车和无聊的会议,他就能系好跑鞋的鞋带。”

困境想象法,实际上是在现状及目标之间建立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径。

看清路径,当你遇到困难,才不会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脚踏实地地往前。

然后,在这条路径中,找到那个“甜蜜点”,就是说一个处在舒适区之外,又离得并不太远的挑战。

盯准处于甜蜜点的目标,改变最为迅速。

第二,养成微习惯。

村上春树写作38年,从未灵感枯竭,每年都保持着高产量的输出。

谈到高产秘诀,他平淡地说:“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者的体型异曲同工。”

为此,他有意识地养成了一个近乎刻板的习惯。

每天写4000字。如果灵感如泉涌,绝不多写;如果大脑空空,也绝不少写。

优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那些每天反复做的事,是一种习惯。

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今天可以做什么?

将这一行动固定下来,不要着急,微小的进步,会像滚雪球一样。

第三,及时反馈。

就像打羽毛球一样,如果你永远以错误的姿势挥拍,即使练习几十年,也赢不了比赛,甚至还会让自己受伤。

而反馈,就是为了让你清晰地知道,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该如何调整。

富兰克林希望自己养成13个美德,包括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和谦卑。

乍一看,拥有这些品质,已堪称圣人,富兰克林却执着地将自己作为艺术品一般精雕细琢。

他先给每一条美德做出清晰的定义,比如节制,是饭不可吃胀,酒不可喝高;再比如平静,是不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乱了方寸。

然后,他将美德的目标拆分到每天,并做了一张“反馈表格”。

每周只专注培养一条美德。

这一周,他保证那一行中不会出现小黑点,同时在晚上记下与其他美德的过失。

13周为一个循环,每年循环4次。

在每一天的反馈中,管理着自己的行为,克服人性的弱点,从底层印刷工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每一次的及时反馈都记录了我们的成长,当你回头看时,会发现,原来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及时反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有一段名言:

“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纪录片中,7岁的托尼,出身于贫民窟,是最调皮的那个孩子,跟同桌谈恋爱,跟同学打架,导演甚至断定他28岁会在监狱里。

但每一个看过《人生七年》的观众,都一定会说托尼过得最快乐。

7岁时,他想做骑师。


14岁,为了成为骑师,他在赛马场做助理。



导演问他:“如果未来成为不了骑师,怎么办?”

他答:“当出租车司机。”

28岁,他参加过两次马术比赛,因为技术不合格,真的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他说:“一两年之后,打算开酒吧。”

导演问:“酒吧失败怎么办?”

他毫无犹豫:“那就继续开出租车呗。”

直到56岁,他在西班牙买了房,还真投资了间酒吧。

虽然酒吧倒闭,他又回到英国,在伦敦郊区买房,却拥有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过着朝气蓬勃的生活。

托尼说:“我这辈子,没有一件事是想去做而没有做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富兰克林、村上春树、乃至牛津毕业的约翰,但或许你也会想要拥有托尼那鲜活的生命力。

古罗马的小塞涅卡说:“有些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其实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目标的人永远会在顶峰俯视这个世界,没目标的人,永远只会在谷底仰视整个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