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课题问题应具有的四个特征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一、案例呈现

我们先看几名教师在研究背景中的问题提出:

课题之一:《关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

时代要求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教师就应该努力创设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社会希望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教师就应该利用课堂这块阵地,按照希望教育引导学生,强化他们的记忆,规范他们的行为,训练他们的习惯,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质。当学生在这样的长期熏陶中,不知不觉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品质和自觉行动时,我们的教学便得到了一种“质”的升华。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让“课堂提问”变得有效,真正地成为课堂检测反馈的重要途径,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带着这样的问题与疑惑,我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之二:《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学科,是在室外以学习体育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和文化课教学相比课堂组织更显得重要。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上好一节课单靠体育教师一人去组织安排很难完成,所以,体育骨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课题之三:《平板教学条件下的英语作业前置研究》

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平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因为平板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更加生动、直观,也可以和学生有更好的互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也顺应了国家战略。信息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可以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内容,量体裁衣营造不同的学习情境,这些都是平板教学对比传统课堂的优势。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也把平板作为教学工具应用在教学中。

在当前很多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们往往忽视了作业前置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或复习的要求,并没有对作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充分的思考。学生们往往自觉性不高,对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不能充分重视,大多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简单读读单词,看看课文,往往抓不住学习的重点,因而学习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

案例之四:小学低段识字方法对孩子识字能力提升的研究

在传统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老师们又创新性的开发了一些新的识字方法,那么这些新的识字方法对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什么作用呢?

二、案例评析

案例之一中,题目和内容显然不一致,因为反馈不仅仅指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只是反馈的一种方式。此外,该教师也没有从自己的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具体的调查。

案例之二中,该教师只是谈到体育课的特殊性和体育骨干的重要性,而没有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或者是体育骨干在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还存在哪些问题?

案例之三中,泛泛而谈老师们忽视作业前置,感觉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在谈他人的问题。

案例四中,这是问题吗?应该是疑问句吧?

从上述的四个案例来看,我们发现部分老师显然对课题的问题比较含糊,泛泛而谈,或者就不是自己的问题,甚至没有问题。所谓课题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的问题是起点,也是终点,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存在课题研究工作。因此,就一项课题而言,问题是关键,是核心,是必备要素。

三、课题问题的四个特征

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首先要有问题,这是一种共识或者常识。那么,一项课题的问题要具有哪些特征呢?我认为,课题的问题要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真问题。问题要真实,这是课题研究的底线,否则课题研究将无从谈起。要做到问题真实,就必须透过日常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捕捉到现象背后的问题。从现象到问题,这是一名教师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之所以部分教师感到课题研究比较困难,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不能从日常教育教学现象中提炼出真实问题来。二是小问题。就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每天面对的大多数都是细节问题或者琐碎的问题,那么这些细节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小问题并不代表课题没有价值和意义,小问题也不能说明我们没有能力,而我们教师正是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研究,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三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做课题研究工作,正是基于我们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者困惑。显然,课题研究工作是为了自己能够有效开展工作,而不是为了别人而研究课题。当然,如果我们有余力,也可以适当地帮助他人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四是具体问题。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在问题表述时总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表达不准确,不清晰,这显然是对问题的认识不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或者模糊的。我们建议对问题表述时,尽量使用1、2、3等数字分条进行陈述,每一条表达一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每一条都要使用几句浅显易懂的话进行陈述,这样的表述相对就比较清晰和具体了。

案例:课题《初中历史课堂小结有效性的行动研究》的研究背景: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堂小结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堂小结意识比较淡薄。在历史课上,很多时候我认为课堂小结是一节课可有可无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在新课的导入、教学过程的优化、练习的强化等环节上的创新求变,却对结尾部分的课堂小结很少讲究。有时虽然也注意到了课堂小结,但是纯粹是为了小结而小结,有的虽然小结了却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课堂小结的教学效果。

    (2)小结的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小结形式。如小结的主体主要是老师本人,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如在小结时更多的注重教材内容的归纳总结,而忽视了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升华;又如小结的形式主要是传统的构建知识体系式小结、表格式小结、语言文字式小结等,形式不够丰富。这些情况使得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化不足,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出课堂小结的应有作用。

   (3)课堂小结的时间上不能保证。课堂小结一般是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也使它必然成了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弱势群体”,时间够用则总结一下,时间不够干脆就去掉这个“累赘”,以免拖堂起到反作用。

申报课题时,我们可以对照看看自己课题问题是否具有这四个特征,否则就要进行完善了。事实上,一项课题能否顺利实施,其关键要看课题问题是否真实、具体、恰当。只有把握好了课题研究的“源头”——问题,课题研究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对于区域教育部门领导或者校长等的研究课题,课题问题可以相对宏观一些,可以结合区域内或者校级层面选择课题。像这样比较宏观的课题,我们建议可以分解多个子课题进行研究,才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