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上)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写在前面的话

“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的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最喜欢重复的一句话,同时他也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短暂的、勤奋的、朴实无华的,当然也是令人尊敬的,他为整个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心血都倾注于了伟大的教育事业,其中关于教育的专著41部,教育论文600多篇,童话故事小说1200多篇,这些教育篇章都是其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智慧结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既属于他的祖国,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宝贵财富。他在教育界已经成为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同时也给我们整个的人类教育事业留下了一场盛大的思想“饕餮”盛宴。

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是一部代表性作品,是专门为我们中小学教师呕心沥血写作的一本经典之作。在该书中共有100条建议,都是来自于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中生动的教育案例,并加上鞭辟入里的细致分析,为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提供了“蓝本”。他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基本观点阐述得如此生动明白、通俗易懂,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迪。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每一名中小学教师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和实践。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心灵和激发人的使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从今天起,我们将结合该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具体案例,陆续推出一些感想谈谈自己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认识和感悟。我们希望,从苏霍姆林斯基博大的教育思想体系中,能够汲取一点营养成分,以此来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也相信,通过系列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认真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们会逐步提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今天,我们就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困难学生”转化教育案例,以此来领悟和学习他博大的教育智慧吧:

在苏霍姆林斯基任教的巴甫雷什中学,长期形成了这样一个教育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自豪地列举了他自担任班主任35年以来转化了107名后进生。他培养和转化这107个孩子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都为他们做了详细的成长记录,所有107名原来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儿童,后来都成了有教养的人,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目标。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转化一名小学生高里亚的教育案例,或许对我们中小学教师转化“学困生”有一定的启示。 

这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还有一天,他们班去森林远足考察,他一路上撞这打那。当班主任一位女教师故意不理睬他,向其他学生讲解山谷、丘陵、山和冲沟的有关知识时,他走到全体学生面前,做出滑稽动作,还登上峭壁往下看。老师旁敲侧击地提醒:“同学们,不能走近冲沟边缘,跌下去很危险!”他突然高声喊到:“我不怕!这个冲沟我滚下去过!”说着就卷起身子滚了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象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种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同时也体会到这样一个最朴素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孩子,尤其要坚信后进生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努力,是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的! (待 续)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