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职称评审之后,就不需要课题研究了吗?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前一段时间,在与一名老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他总是习惯性地说这样一句话:“我的高级职称已经评审过了,课题对我也没什么用了,主要是几个年轻教师还需要用,所以课题就挂我名,活都是他们干的呢!”事实上,说这句话的教师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高级职称评审过的老教师更是经常如是说。

案例二:最近,某学校老师高级职称刚刚评审通过,一天见我时和以前大不一样地说:“XX老师,以后我再也不用做课题了,也不会再麻烦你了哈。”说实话,该老师过去是经常性“麻烦”我,主要是因为不会做课题研究工作。事实上,我也没有觉得这是一种麻烦,反而认为该老师比较“谦虚好学”,自然也就比较喜欢乐意“好为人师”。原来,她也是冲着评职称去的啊!

不难看出,相当数量的中小学高级教师把课题和职称不自觉地挂上了钩。在他们看来,课题就是为了评职称的,不评职称课题就没有什么用,就是一种负担或压力。我们很难想象的是,这些老师曾经的研究课题是咋立项和结项的啊?我们不否认部分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功利性”——评职称的需要,但我们反对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做课题研究工作。这种过于“功利性”的科研工作,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改进,反而会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负担和压力。也就是说,我们部分教师的课题研究不是基于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真实问题的研究,而是为科研而科研,为获得一个荣誉证书而科研,这等于给自己在正常工作之外又增加了一份额外的工作,这不就是一种工作负担吗?

显然,这样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的部分教师自然而然就会感到做科研很累,压力也很大,课题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不折不扣的负担。那么,我们中小学教师该如何看待科研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谈到科研,老师们常常以为那是教研所的专家学者的事。仔细分析,其实是我们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呢?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同事还是那些同事,领导还是那些领导,校园没变,办公室没变,教室也没变。近乎呆板枯燥的生活,使人兴味索然,甚至使人厌烦……如果只当一名教书匠,用因循守旧的眼光看问题,教师工作真是又苦又累,又呆板枯燥。我引导老师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教书,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许多优秀教师却感觉幸福、快乐,充满了新奇感,工作充满了创造性?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总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分析研究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历和他们的成果,人们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

其实,魏书生就是一名科研型的教育专家。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功,这与他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科研工作密不可分。在魏书生看来,我们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是“我们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他认为斯霞、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教育名家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因此,他认为科研要注重研究的过程,他说:“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如果过分注重结果,则比较难以起步。起步后,倘过分注重结果,也容易中途停顿……其实,研究过程本身就充满着乐趣……当老师们为自己研究的课题观察、了解学生的时候;当老师们为自己研究的课题积累各种数据的时候;当老师们有了一点体会,便自然流畅地写入科研日记的时候,这本身已经使老师们站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他已经在自新,已经品尝到了科研的欢乐。

当然,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我们也不排除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功利性”需要——为了评职称。但我们认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的初衷——基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问题的研究,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科研不是“摆设”,也不是“噱头”,更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实实在在地教育行为。我们可以适当地满足“功利性”需要,但我们的科研行为不能舍本逐末、轻重倒置,不能过于注重科研的结果和科研的“功利性”。

事实上,我们中小学教师高级评审过了,我们又站在了更高的教育平台之上,我们更需要发挥科研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们已经不再有“功利性”的需要,那么我们的科研行为就会更加纯洁,更加有效。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科研解决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问题与困惑,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艺术,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更多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事实上,教育拥有大量的肥沃土地,当然也有值得待垦的大片沼泽和贫瘠之地,我们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科研这个“犁耙”,深耕细作,潜心研究,一定会收获满满,快乐满满。

不言而喻,职称评审过了,我们的高级教师不是不需要课题研究工作了,而是应该更多地开展科研活动,发挥科研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们要始终坚信,我们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会因课题研究而更加精彩。

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在我看来,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进修提高,首先就意味着教师今天对某一教育真理的看法已经不同于昨天。一个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处理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好像是在用理论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这是他的成长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常立钢,经开区教科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