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听懂”=“会做”吗?——基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的思考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一)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这是我们第二次到XX小学进行科研普及工作了。

当我们讲课即将结束,最后回顾并解答XX小学老师们课题立项困惑与问题“如何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到课题方向?”时,该校校长说:“由现象转变成问题,再讲讲呗!”我随口说:“上节课不是已经讲过了吗?而且还花费了半个多小时呢?”该校校长笑着说:“当时老师们可能也听懂了,可是真的让老师们填写立项申报书的时候,就不是那回事了,还是不会啊。”其它老师们也随之附和再讲讲该内容。看到大家如此的强烈愿望,于是我们结合该校张老师的问题“学生单词准确率不高”,进行了“从现象到问题”提炼过程的简单讲解。

案例2:

课题《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

在多年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差强人意,而家长在这方面主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也非常欠缺。具体存在的问题:一是家长不能指导孩子有计划地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孩子家庭作业拖拉,回家后先玩后做作业;二是忽视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和效率,导致孩子做作业精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脑子爱开小差;三是不能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作业,有时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如抄袭作业帮答案,或者家长报的辅导班老师直接给答案,甚至作业质量不高

……

四、研究目标

(一)通过家长指导,孩子能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自我评价;(二)通过家长指导,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自控力;(三)通过家长指导,培养孩子合理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困难,合理利用网络和校外作业班资源。

五、研究内容

(一)农村家长指导孩子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现状调查和指导方法研究;(二)农村家长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自控力的现状调查和培养方法研究;(三)农村家长培养孩子合理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困难,以及正确利用网络和校外作业班资源的现状调查研究。

(二)

案例1中,“从现象到问题”是我们上一节课已经讲过的内容,而且是重点的授课内容,也与部分教师进行了互动,这个环节差不多花费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也知道,相当多的教师之所以感觉立项难和选题难,恰恰就是难在这个地方了,因为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炼出具体的“问题”,是一名教师反思能力、甄别能力的体现。那么,该校校长之所以提出来让我们再讲讲,这说明了部分教师尽管当时可能也听懂了,而一旦自己真正动手申报课题时恰恰“犯难”了。这说明,“听懂”和“会做”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

案例2中,我们只节选了该课题的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等课题的四个核心部分。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尽管重点讲了“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一致性”,但我们发现该课题除了课题名称和研究背景基本上一致性外,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不一致性。我们进一步还发现,该研究内容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而没有体现出问题性,这显然与“研究内容即问题”的科研理念相悖的。这说明,我们尽管在上一节课已经讲过的一些内容,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在实际的动手操作时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三)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我们今天的授课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之一,即部分老师们听懂了但未必会做好。据我们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只是在该校一线教师科研过程中存在,而应该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似乎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性出现,如老师讲完某一个内容,学生写作业时往往会出现错误或者不会写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其主要因素可能有:1.相隔时间过长。虽然当时听懂了,但那次的讲课时间已经是四五个月以前的事情了,由于时间间隔太长,因此很多已经讲过的科研方法和技巧,也就基本上遗忘差不多了。2.未必真正听懂了。部分教师表面上是听懂了,但实际上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还是比较模糊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因此真正“动起手来”也就不明就里,甚至是无从下手。3.授课人和一线教师的科研认知有一定差距。就授课人来说,他们对科研往往相对认识比较深刻,因此可能认为自己讲明白了,也讲“透彻”了。但对于部分一线教师来说,由于科研“基础”较差,科研严重“荒芜”,因此未必真正是听懂和听明白了,而“动起手来”就更加“不知所措”了。4.听和做有一段距离。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有些事情当时听懂或者看明白了,但真正动起手来“做”却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还会有很多的瑕疵或遗憾。同理,尽管部分一线教师在现场也听懂了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但真正做起来却勉为其难,甚至无从下手,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5.科研态度不够端正。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部分一线教师过于热衷于“功利性”需求,当然也有部分教师是“被迫”来听讲的,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虽然人在听课,身在现场,但时不时“扒拉扒拉”手机,完全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也就是说,部分教师压根就没有听进去,不过是“熬时间”而已,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授课专家的讲课“无趣、无味和无聊”。

我们在相当多学校进行科研培训后,一线教师把申报的课题申报书或开题报告或中期报告或结项报告发给我们“把把关”,我们发现相当多教师提供的材料基本上可以用“漏洞百出”“千疮百孔”“惨不忍睹”……等等词语来形容。这些现象,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情况,这显然应该与上述的几个因素有着很大相关性吧。

(四)

那么,如何缩短科研“听懂”和“会做”之间的差距呢?也就是说,中小学一线教师如何把科研培训与科研实操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呢?我们认为,一线教师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及时行动。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认为,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并且是先快后慢。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在听完讲座后就应立刻行动起来,把讲课内容再认真阅读和领会,并结合实践进行科研实操。也就是说,“趁热打铁”,赶紧在还没有完全遗忘之前就积极行动起来,这样的科研效果就相对比较好一些。

2.端正态度。对于科研,我们一线教师过去总有一种“神秘”“高不可攀”或者心里拒绝的情形,那么就会出现应付差事或者得过且过的情况,显然这种科研态度是难以搞好科研工作的。俗话说:“成功是一种态度。”因此,端正科研态度,提升研究意识,就会像其它教育教学工作一样,科研也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

3.虚心请教。就一个学校来说,有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因此当我们一线教师在某一个科研环节或者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困惑或者不明白的时候,可以虚心请教。当然,平时也可以多向教科室主任或者授课人虚心请教。我们还建议学校建立一个科研群,那么在群里大家就能够更加方便交流、互动,便于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巧。

4.熟能生巧。对于部分一线教师而言,可能过去没有真正做过一项课题,或者没有真正接触过课题研究工作,因此对科研工作基本上是陌生的、恐惧的和神秘的。那么,刚刚接触或研究课题难免会出现“恐慌”和“恐惧”的情况,而随着课题研究数量的增加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增强,那么科研工作就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顺手。显然,科研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结 束 语

   我们看一则寓言故事: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的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游刃有余。

其实,我们一线教师做科研,往往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由难到易,由生疏到熟练,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多实践、多探索、多思考和多研究,这样就会逐步打消对科研的一种畏惧、拒绝心理,真正把科研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个捷径。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图片来自于高新区万科城小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