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到30年,一条潍县巷子里走出两位状元

 潍坊五好青年 2021-07-05

友情提示:本文118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潍城区西南关的新巷子,这条长不足百米、宽不逾三米的巷子,在清光绪年间不到30年的时间里竟走出了两位状元,实为世所罕见。更为稀罕的是,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清光绪年间潍县人曹鸿勋高中状元之前的1200多年间,潍县竟从未出过状元。

第一个高中状元的曹鸿勋,不但勤奋好学,还写得一手好字。正是因为他为县城文昌阁书写的一幅春联,使他得识了致仕归里专心金石硏究的陈介祺。陈介祺爱才心切,遂收曹鸿勋为义子。曹鸿勋从此有了到陈家读书和学习的机会,学业大进,于光绪二年高中状元,后累官至陕西巡抚。在陕西,曹鸿勋还成立油矿,并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迈出了“实业救国”的步伐。

第二个中状元的王寿彭就没有巧认“干爹”的幸运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一步一个脚印,过关斩将,于光绪二十九年一举夺魁得中状元。在翰林院待了两年的王寿彭适逢清政府“预备立宪”,他奉命赴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实业,并写成《考察录》一书。张宗昌主政山东时,王寿彭任山东教育厅长。此任上,他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山东大学,并自任校长。

在今潍坊市潍城区爱国路东,党家湾小区西,柳树行子北,原来叫新巷子,东西方向,清末民初,就是这条短短的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三米的小巷,先后出过曹鸿勋、王寿彭两位状元。现在的新巷子旧址之处,拆迁改造后的西南关小区,早已是旧貌换新颜。历史不再,新建的园林石刻上记载了两状元的轨迹。社区还以状元的元素命名了幼儿园的名字以及敬老院等。继续传承着那悠久的沧桑故事。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