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书法创作中用墨的思考与探索

 三平斋 2021-01-20

用墨是书法学习及创作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讲究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用笔筋、骨、血、肉的协调,而筋骨血肉也是靠水墨技巧的运用所表现。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在书法中正确运用墨法,可丰富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和意境。

什么是“墨分五色”?

在中国书画领域,“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颜色,即黑色,而是“墨分五色”,通过单一的墨色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浓淡干湿等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什么是“墨分五色”呢?概括地说,墨色有“干、湿、浓、淡、焦(黑)”五种,结合色度、饱和度的不同,可有丰富的变化。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对比;“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对比,“焦”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黑白二者形成对比。各种墨色的特点如下:

“干”墨中水分少,运笔中墨所含的水分或墨即将用尽时在纸上行笔形成的效果,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常用于国画中山石的皴擦,书法中的飞白或枯笔等,可产生苍劲、老辣的意境。

“湿”是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在书法中常用于涨墨笔法,涨墨即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其妙处在于既保持笔画的基本形态,又有朦胧的墨趣,线面交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在国画中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为浓黑色,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深入纸,具有凝重沉稳,浑厚朴茂,神采外耀的效果。在国画中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暗面。

“焦”比浓墨更黑,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在国画中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研墨法。古代书家如颜真卿、苏轼都好用浓墨。苏东坡对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眼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细观苏轼的墨迹,有浓墨淋漓的艺术效果。浓墨又会使字迹清晰饱满,加之墨色发亮,更使书作神采外耀。清代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称,用墨浓重,书风貌丰骨劲。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如董其昌、王文治等善用淡墨。董其昌书法崇尚天真平淡,墨法以善用淡墨而著称,其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造就了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清代的王文治被誉为”淡墨探花”,书法源自董其昌,传其风神,作品疏秀淡雅。

其实,浓墨淡墨各有风韵,并无定法。用墨扩大了线条的表现层次,作品中干淡浓湿结合,墨色丰富。关键在整幅作品的协调,用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刚弊于无锋。无论浓墨还是淡墨,与书者对自己所书字体,以及作品内容所表达的韵致和意境密切相关。此外,墨法的灵活运用与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有关。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如何处理用笔与用墨的关系?

如何熟练运笔与用墨,使其相得益彰?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这段话对墨法和笔法的密切关系做了很好的说明。其中,笔法是基础,墨法的灵活运用需要熟练的笔法基础。运笔的轻重缓疾、提按顿挫,会使笔毫之内的水墨在纸上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浓淡、枯湿、燥润等。笔法精熟者,用墨也能灵活多变、协调如意。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溢而笔凝。”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也说:“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然非积数十年之功,不能臻此妙境。” 因此,熟练第用笔与用墨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观察、临习和感悟,进而做到笔不妄下、墨不虚发,使自己的作品匠心独运。

用笔的节奏影响用墨的变化。用笔的节奏不同便可以产生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轻则墨淡,重则墨浓,徐则渗而润,疾则燥而枯。反过来,墨法亦影响笔法,如笔墨饱运笔宜快,笔墨少运笔宜缓,节奏的变化通过墨色表现出来,生机跃然纸上。墨色的变化须一任自然,切忌写一字蘸一次墨,否则不能产生墨韵变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关系,通过对比,表现出墨色的自然变化。

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用墨。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专门列了“用墨”一节,其中就谈到:“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也就是说,作楷宜用浓墨,然不可太干,作楷最忌燥;行草则可燥润相间;大草作品,如果加以涨墨效果,又会给人以墨气淋漓、畅然痛快之感。

书家对水墨技巧的成功运用和把握,实际上是对“水”的调节控制。《翰林要诀》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又言:“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 使用淡墨有三种方法:一是用清水将浓墨稀释冲淡后使用;二是笔毫先蘸少许浓墨,再多蘸清水后运笔,三是笔肚饱蘸清水后,笔锋蘸少许浓墨使用。只有对水墨技巧熟练掌握、恰当运用,才能使作品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连贯、风神洒落。

通过墨色变化丰富作品层次

墨法是中国书法用墨技巧中的传统美学原则。书法作品因墨色浓淡变化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从书法美学的角度看,书法通过笔法、墨法、字法、章法,展示书家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给人以审美享受。中国书法艺术中,笔法、章法和墨法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墨法,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元素。成功的书法作品,不但应笔力遒健,布局天然,而且要墨法华滋,墨光晶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书法是表现生命节奏和韵律的艺术,非常讲求筋、骨、血、肉的完满。字的“血肉”就是纸上水墨。只有水墨调和,墨彩绚烂,才能达到筋遒骨劲、“血浓肉莹”、脉气贯通的美的要求。

墨法的浓淡枯润能渲染出书法作品的意境美。枯湿浓淡、知白守黑是墨法的重要内容。作品中的墨色或浓或淡、或枯或湿,可以造成或雄奇、或秀媚的书法意境。润可取妍,燥能取险;润燥相杂,就能显出字幅墨华流润的气韵和情趣。在创作中,讲求墨色的浓淡转换、枯润映衬,达成变化错综的艺术美效果,表现出空间的前后层次,从而达到精纯的艺术境界,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用墨之浓、淡、润、渴、白的合理谐调是书法笔墨技巧、内力内美的内质要素的综合检验。它充分显现出书家的审美取向与定位,显现出书家的艺术风格的追求与创造。用墨特色的变化还取决于不同书体和形式风格的制约,取决于时代人文心理与社会审美习惯的制约。书法黑白艺术内在的韵律美与外在的形式美阐发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因此,我们在平常要有意识地培养用墨的感觉,用审美心境和审美观念去拥抱自然,化古出新,使创作出的作品具有性灵之真与天然之趣,达到 “无意于佳乃佳” 、 “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于2020年12月中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