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承泣

 昼三夜二205 2021-01-20

承 泣

《针灸穴名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治诸般目疾。穴处俗名泪窝,因名“承泣”。口喎冷泪者,取之效。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交会穴(足阳明、阳跷脉)

《针灸大成》主治
东垣曰:魏邦彦夫人目翳绿色,从下侵上者,自阳明来也。
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䀮䀮,昏夜无见,目瞤动与项口相引,口眼㖞斜,口不能言,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阳明、阳跷脉、任脉之会。
《中国针灸学》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正坐或仰卧位。直视前方,此时瞳孔正下方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眶骨边缘处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承泣

【别名】鼷穴、面窌(《甲乙》)。

【位置】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甲乙》)

【取法】正坐,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局部解剖】在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及眼动、静脉分支;布有上颌神经眶下神经支,动眼神经下支之肌支及面神经颧支。

【主治】眼睑瞤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 斜。

【刺灸法】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3〜0.7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

【文献选摘】《甲乙》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承泣

【所属经脉】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操作方法】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刺手持针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0.5~0.7寸,不提插,少捻转。

【临床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夜盲,近视,口眼㖞斜。

【进针层次】

1.皮肤:极薄,由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眶下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面神经颧支、眶下动脉的分支和眶下静脉的属支。眶下动脉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眶下静脉注入翼静脉丛。

3.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的皮下,属于表情肌,分为眶部、睑部和泪部。眶部为眼轮匝肌最外围的部分,起自睑内侧韧带及其周围的骨面,肌纤维弓向外侧,在目外眦处上、下纤维相互交错,止于皮肤和邻近诸肌;睑部位于眼睑皮下,起自睑内侧韧带及其邻近的骨面,肌纤维弓向外侧,止于睑外侧韧带;泪部位于睑部的深面,起自泪骨的泪后嵴和泪囊的深面、浅面,肌纤维弓向外侧,与睑部纤维相互结合。该肌由面神经颞支和颧支支配。

4.眶脂体:由填充于眶内眼球、眼肌和眶骨膜之间的脂肪组织构成。针刺入此层有空松感。

5.下斜肌位于眼球的下方,起自眶下壁的前内侧,向后外止于眼球下面赤道后方的巩膜,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毗邻结构】

1.下直肌位于眼球的下方,起自总腱环,止于眼球下部赤道以前的巩膜,由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2.眶下沟、眶下管及其内容在眶下壁中.部,自后向前,有一纵行的眶下沟,此沟向前延续为穿通眶下壁的眶下管,开口于眶下缘下方的眶下孔。眶下动、静脉和神经均行经眶下沟、眶下管,并从眶下孔穿出至皮下。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直接延续,眶下动脉是上颌动脉的终支,眶下静脉与眶下动脉伴行,三者均走行于眶下沟和眶下管中,位置十分固定,极易刺中血管。

【针刺意外与预防】若进针过于紧贴眶下壁且深度超过0.4寸时,有可能刺入眶下沟,伤及眶下动、静脉,可造成下眼睑的皮下淤血。因此,进针时,针尖不要紧贴眶下壁,避免损伤血管。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30秒,以免出血。若进针过于贴紧眼球,有可能经下直肌刺中眼球壁,严重时可刺入眼球内部。若针刺过深,可能刺中总腱环、视神经、眶上裂及其深部结构,详见“睛明穴”。

足阳明胃经巡行视频

视频录自于|3Dbod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