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种百科】白猿通背拳家

 武谈 2021-01-21

1934年,张贵增先生出生于北京牛街一个崇文尚武的穆斯林家庭,自幼喜好武术。自1945年起,张贵增先生先后拜王玉昆、王永凤、王启成三位为师,尽得白猿通背拳的精妙之法。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白猿通背拳,七十年代初在李月增老师的介绍及恩师王启成先生的带领下,向京城通背名家李振东先生学习。同时,张贵增先生还先后走访了十多位街里老拳师,各位老师均言传身教,且有的拳师感其真诚,将自己珍藏的拳谱赠与先生。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和走访,张贵增先生将白猿通背拳完整系统地继承了下来。

1987年5月。在牛街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张贵增和胡绍光牵头成立了牛街武术队。1994年3月27日,牛街武术队更名为牛街民族武术社,并加入北京武协。随着武术社社会影响的逐渐扩大,张先生不断接受来自国内外媒体的采访报道,同时携弟子在杂志、报纸大量发表了专业文章。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視台、《武魂》、《中华武术》、《今日中国》、《中国体育报》、《广播电视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均对武术社及张贵增先生进行过专题报道。

1997年,在社会各阶层大力支持下,胡绍光、张贵增编著出版了通背拳内部资料《牛街白猿通背拳》。

北京市通背拳研究会于984年成立。一直到九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研究会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直至1999年,出于对通背拳发展传承的担忧,经张贵增及其他几位老师的多番努力,京城各支通背拳代表终于坐在一起,达成共识,通背拳研究会在停滞了多年后终于重新成立起来。为此,孟正源先生在中华武术2004年第二期发表《张贵增一波三折组织研究会》一文。事后很多通背拳师都说张贵增先生为京城通背拳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6月,由中国人民体育出版社与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汇千种武术名门之精华及百位宗师传人之经典”活动,在北京召开《中华武术展现工程》,张贵增先生作为白猿通背拳的代表,应邀参加并录制了部分拳、械演练和教学光盘十三套。

题图为张贵增演练跤功“大棒子”

附录:白猿通臂拳简介

通背拳亦称通臂拳,古称通臂猿.是指周身气血通三关,达九窍,贯通十二周天,锁心猿,擒意马,两臂伸缩,通梁换背,周身运转,劲力通达.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中集养生和技击于一体的古老而优秀的拳种。通背拳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尤以其独特的训练方法、势法、理法、劲法层次分明的训练体系以及注重技击实战的凶悍风格而享誉武林。武林中一直有“揉太极、走八卦、打通背”之说。


 白猿通背拳,据老谱记载,此拳自唐末宋初由陈抟老祖所传历经数朝。至清代道光年间,由鲁云清传入北京,并逐步形成以石鸿胜为代表的白猿通背拳,至今已有一百七八十年的历史,七八代人的传承,广泛传播于京城。石鸿胜艺成后在京授徒传艺,所收弟子张文成(皮店张三)、刘子英(中医大夫)、项仲山(褶子项)、马晓合(牛街回族)、韩洞一(白云观老道)。其中马晓合先师学艺是经刘子英先生胞兄刘子杰介绍向石鸿胜拜师学艺。由于马晓合先师是牛街回族,自此白猿通背拳开始在牛街地区传承,此拳法在牛街地区经历了马晓合以后几代的传承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白猿通背拳的特有风格。

    马晓合艺成收徒王贵祥、侯锡荣、张绍三。其中王贵祥所学为散手一百单八手单操,张绍三所学为白猿通背二十四式,侯锡荣所学为六趋拆拳三十六手。  张绍三先生又传杭玉成、白永福、王启成、王永凤、张文斌、王玉昆、冯玉山等人。

    通背拳效猿之长臂为形,仿猿之灵快为意,内外兼修,身法灵动快捷,手法精妙多变,刚柔相济。动作舒展大方,松活自然,探背松肩,通梁换背,达到周身运转、气血贯通的效果。其内修以道家功法为主,讲究“似圆非圆气化圆,虚实变化意中传,内外兼修基为本,化境自然鬼神寒”。身法讲:“头顶项领,胸前空,背后绷,肩如负担,琵琶骨,活如扇,两手相连如星穿”。呼吸讲:“吸胸沉气,气落丹田,聚结心神,意在顶悬”。步法讲:“四六步,多操练,中正不偏,擦拉步,永不换”。劲功讲:“出手要冷,行气要醒,沾衣发劲,一指为正。轻灵活缓缈。柔软速急巧,冷弹脆快硬,沾粘绵连随”

白猿通背拳极重视基本功训练,一招一式都从活背法及操桩打袋开始。先求身顺功沉而后求艺通。活背时周身松活,两臂贯通,放长击远,劲力顺达;操桩时右拳左掌,前后进取,肩背协调,步法灵活;打袋则采用以拍,摔,劈,剁为基础动作的拔步阴阳掌来练就手臂劲力,磨练出种种工夫。中国武林那句行话: “练拳先练功,功到自然成”,用于白猿通背拳,可谓十分准确。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