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命18:有求必应,你猜是求谁?

 启明灯 2021-01-21



启明灯

(微信号:QIMING-DENG)

你自己修为到哪儿,

外在就呈现到哪儿。

△点击播放音频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一、“有求必应”是求谁?又是谁应呢?
诗书所称明训。我教典中说富贵得富贵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我教典中”,老和尚说“我教”,那就是佛教嘛。说我们佛门的经典里面讲……讲什么?“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这是什么意思?有求必应嘛!
 
你去寺庙里一看,人家挂着小条幅——“有求必应”;或弄个锦旗——“有求必应”。你一看:“诶!迷信,他能给了你?”废话,他当然给不了你了,是“你求你应”啊。对吧?你以为“你求他应”?他才不应呢。你想你去求他,人家凭什么给你?好多人就想不通这个道理。
 
而且很多人内心坏透了。我告诉你有多坏,你拎上二斤水果摆到人家桌子上,没有喂到人家嘴里,放到人家的桌子上,说:“哎呀,我对你可好了,我可恭敬,可信任你了,你给我把事办了啊。”好,话说完,你把水果拎回去了,你还得要他给你办事。他要不办,你就批评人家:“哎呀,这个菩萨不灵。”所以我说你坏透了,你不信他,你只是在耍忽人家。
 
“有求必应”真不是他应,“有求必应”是咱们自己应。
 
比如说读经典,你发现你和圣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对他自称什么?“佛菩萨在上,弟子某某某。”你叫“弟子”。什么叫弟子?弟子叫学生。
 
哪个老师给学生写作业的?是不是学生自己写的?老师干嘛?老师告你咋的能写对,老师是干这的。所以你自己没把关系搞对,你是跑去拿作业本往那一放:“佛菩萨来,给我写了作业。”没人给你写,你还得自己写,不会写可以教你,但是你指望别人给你写,门儿也没有。所以这儿说“有求必应”,是说我们如果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一定会收获你想要的结果。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这儿又说: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说你得知道呀,妄语就是胡说八道,这是释迦的大戒!就是学佛的人呐,这是最基本的戒律。诸佛菩萨”,就是他们已经修行到相当高的程度了。他们至于的嘛,世间正人君子尚且不肯胡说八道,你说诸佛菩萨没事干了吗,他跑来打诳语?岂诳语欺人
 
 
 
二、修为到哪儿,外在就呈现在哪儿

01
了凡“进曰”,他进一步地问云谷禅师。问了个什么问题呢?

 
他说孟子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他说孟子讲这么一句话,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这个是什么意思?是内在。
 
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了凡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我们先把《孟子》的这段原文列出来,这段原文是这样说的: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这段话我们先不着急翻译。
 
 
了凡的这个认识是有毛病的,所以后来云谷禅师就批评他,说孟子之言不错,汝错解了我们先来看了凡错误的理解。
 
了凡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他说孟子讲过这么一段话,就刚才这么长一段话。说“求则得之”,“求”是努力,说我努力就会有收获,叫“求则得之”。“求则得之”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在哪儿求了呢?我在——“我”,就是里面。我在内在上求。如果我从内在来努力,提升我的道德仁义,这个还是可以做到的。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我现在要的不是道德仁义,我要的是功名富贵啊。什么叫功名富贵?我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基础,这个东西怎么办呢?这句话有点儿像啥?
 
我想诸位都遇过这种人,就是一听说你学了传统文化:“哎呀,怎么学了那个东西呢?传统文化好不好呢?”“当然好呀。”“传统文化要不要学?”“当然学。”都是他自问自答。“但是,咱们得养活老婆娃娃了吧;咱们总得吃饭了吧……”你看。是不是经常遇这种人啊?
 
这个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好不好呢?好;要不要学呢?要学;为啥?因为它能提升我们的道德仁义啊,但是我们现在要解决吃饭这个问题,你吃饭的那件事是不是也得做一做呀?就这么一句话。
 
你再翻过来看了凡这段,你马上就看懂了。了凡说的是“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求在我者也”,这就能得到吗?
 
所以他这么一说,云谷禅师劈头就来了一句:“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孟子没说错,你没弄对。


02
我们先来看孟子怎么说。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这是前半句。后半句句式完全一样,他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所以这两句你一看,他讲什么?一句讲的是“求在我”,求在内在;一句讲是“求在外”,求在外在。他从两个方向来阐述这个事情。
 
他说“求则得之”,努力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提升。“舍”就是放弃。放弃你就没有收获,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叫“舍则失之”。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
 
他讲“是求有益于得也。”“益”是啥?“益”是越来越多。是因为求的心大于得的心。这么讲好懂吧?就是我想努力、我要努力、我要进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叫求的心大于得的心,叫“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而你努力的下手处在哪儿呢?下手处是“内在”,叫“求在我者也。”这是前半句。前半句能懂了吧?
 
 
后半句“求之有道”。上一句讲“求则得之”,说我努力就有,上一句是这么一句话,下面这句话叫“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就是你想要那个东西,还得看你的办法对不对,你办法不对,你就得不到。所以不是你求就能得,求得看“道”呢。能不能得呢,还得看你有没这个命,就是即使你方法全对了,能不能得还不好说。这第二句就这么个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求无益于得也”,就是你那个努力的心并没有大于收获的心。换句话说,你就是想要结果,你根本不管求不求,根本不管过程不过程,咱就说结果就完啦。就这么一句话。是因为你想要的那个东西是个外在,是个现象,是个现实。这个“你想要”就是想要个这。
 
那么这两句话你就看懂了,上面说如果你只问内在,只观照内在,那么只要你观照到,就会有收获,而且对结果零期待。那么下面这句话叫什么?你只要关照的是结果,关照的是现象,那么得看你有没有修到那个福报。是不是这么一句话?


03
所以这一句话,云谷禅师就批评他,说“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那我们再翻回来看,了凡到底错到哪里去了?
 
了凡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求不着!你有没有发现了凡的认识是,把这个“我”分成内在和外在两个平行的部分了。能懂我这意思吧?就是有一部分叫外在,有一部分叫内在。“外在”这一部分解决外在的事情,“内在”这一部分解决内在的事情,而且我相信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古圣先贤怎么跟我们说的?“内圣外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并没有说做到这一件事,“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不对?你只要“致”了“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什么意思?就是我内在的能量达到相当的程度,外在会自动呈现。这是儒家的讲法,叫“内圣外王”。佛教的讲法叫什么?叫“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你感召的一切境界;“正报”就是你自己的修为。你自己修为到哪儿,外在就呈现到哪儿。

欢迎留言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