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商务人才培训课程审鉴会上,基业长青国际工程与投资研究院吴之昕院长,代表《国际工程商务人才实战型特训营》研发团队,向与会嘉宾进行产品汇报。 上回我们讲到吴院长怀着“再为行业做点事”的朴实想法,从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和培训侧供给改革出发提出“贴近前沿,务实管用”的研发方针。今天小青继续为您报道产品定位、特色和设计思路。 ▲ 审鉴会现场 在一带一路大形势下,特别是最近商务部已经放开了对外工程承包资质,走出去企业成倍增长。因此,国际工程人才培训不仅仅要面向央企,更重要的是面向正要走出去、刚刚走出去的大批省企、民企。 该课程的目标企业是: (1)从事海外项目具体实施的骨干央企二、三级单位; (2)亟待在海外业务中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与国际惯例对接的工程类省企; (3)海外业务处于起步阶段或准备走出去的工程类民企(起步项目合同额几千万美金以内)。
传统的工程企业商务人员的能力定位在合约管理和工程造价两个方面,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更离不开“市场开拓”这一业务驱动的龙头;在当前我们对外工程承包已经跨上“资本引领”的台阶,因此“投资策划”也应该是当今商务人才的必备能力;跨出国门要跨过的第一个门槛就是如何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在承包企业里商务人员承担着风险管控的综合职能,因此“风险管控”也应该是商务人才的必备能力。 在“五位一体”的商务人才能力结构里,合约管理如同船舵,工程造价如同仪表,市场开拓如同驱动马达,投资策划如同风帆,而风险管控则如同坚硬严密的船体,只有五个能力合在一起才能保证乘风破浪、安全远航。
有不少走出去的工程人,感叹自己在国内做工程轻车熟道、所向披靡,可到了国外两眼一抹黑、寸步难行,自称为“淡水鱼”出不了海。而培训机构的职能就是要把习惯做国内工程的“淡水鱼”转化为适应海外工程的“咸水鱼”,为受训人员提供一个半淡半咸的“过渡池”。 据此,《国际工程商务人才实战型特训营》产品确定了“四化”的特色,即能力模块化、教学双语化、训练情景化、教程菜单化。能力模块化满足复合型商务人才的能力需求,教学双语化和训练情景化满足“过渡池”的要求,教程菜单化以适应通用产品面对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 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曾为四个方面的问题纠结很长时间:
再三权衡之后,研发团队坚持把“培训的实操性”、“商务运作的合规性”、“课程的通用性”以及“案例披露的合法性”贯穿在课程研发的全过程。 整个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
所有工作节点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集合起来就构成整个培训课程的知识库和训练题库。 与会嘉宾被吴院长70岁的年龄、50岁的颜值、30岁的热情和强烈的行业使命感所感染,被如此系统、完整、实战型的课程所吸引,吴院长汇报一完毕就赢来了满堂掌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