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关心的都在这里,两千字带你了解COVID-19最全研究进展!

 厚朴方舟 2021-01-21

近日,UCSF 的 Clifford Lowell 教授在免疫学会议上做了一场关于全球新冠研究进展的总结性报告,涵盖了学术界对新冠起源、发病、病理过程、传染途径、传染性以及治疗和疫苗研究等各方面的最新权威进展。本文回顾分析了报告中提到的主要研究文献,这些数据和文献大多来源于WHO、Nature、Science、Lancet和NEJM,希望通过简略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和防范新冠病毒,减少恐慌。

01






病毒来源和致病性

目前大自然中已知的病毒有α、β和γ三种分型,主要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已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均为β-病毒,病毒引起的普通流感的致病率约为15%。近年来出现的新的致病病毒包括SARS-CoV(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毒,2002),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病毒,2012)和现在的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毒-2型,2019)。由SARS-CoV-2感染导致的疾病,被WHO命名为COVID-19,基因组30kb,是具有完整包膜和冠状链的ssRNA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的RNA病毒。

基因组学研究提示[1],SARS-CoV-2病毒主要分为3个功能区:ORF1a/1b非结构多蛋白,由16个小蛋白组成,参与病毒复制;结构蛋白,包括刺突蛋白、包膜蛋白、膜蛋白和核衣壳,其中刺突蛋白的细胞受体是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参与人体细胞锚定;ORF3-9在SARS-CoV和SARS-CoV-2之间存在差异,可能参与编码修饰细胞先天性免疫应答的蛋白(图1)。研究发现[2-4],SARS-CoV-2与2002年的SARS-CoV在ORF1a的差异与SARS-CoV-2的快速复制有关(图2、3)。刺突蛋白是重组体,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并不会锚定人类ACE2,SARS-CoV-2的刺突蛋白来源于蝙蝠和穿山甲的重组,对人类的ACE2具有高度亲和力[5](图4);同时含有Furin蛋白酶切位点[6](图5),可以促进病毒更好的侵入细胞,从细胞获取营养。这些突变,使得病毒从蝙蝠跨种群传染给人类。这些结构的变异提示,病毒在动物之间的传染过程中不断被重组,在重组过程中,SARS-CoV-2获得了快速复制能力、对人类的致病性(较低)、更高的传染性以及更好的稳定性[7],比如,在塑料和钢铁表面可存活0.5~6小时,在纸质表面存活时间较短,可以经肠道排泄等。

通过基因测序追踪病毒的进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病毒在人类的传播和进化,目前已经发现了5个主要的进化株[8](图6)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02






检测

目前常用的RT-PCR技术,通过检测病毒的RdRp、N和E三个位点,用于辅助临床诊断。PRA技术,通过检测3种蛋白质和链置换聚合酶,探针添加了RT和内切/外切核酸酶,可以快速检测。CRISPR-Cas12/13核酸检测技术,直接与病毒RNA或DNA结合,与PRA技术联合,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9]。血清抗体检测,在SARS和MERS流行时的临床经验下发展起来,检测血清中的抗原蛋白,但是不同的抗原检测方法有效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10]

03






传染性和无症状感染者

SARS-CoV-2的平均倍增时间(感染人数加倍的平均时间)是6.2天,平均潜伏期是12天(图7);分析死亡患者的发病过程,发现从确诊到死亡的平均时间是17.3天[11]。与其他病毒不同,SARS-CoV-2病毒的传染力在患者感染初期已经达到高峰,“出道即巅峰”是其主要特点,在患者出现症状被确诊前,患者已经具备传染力(图8)。虽然,目前病毒的确切传染力尚未明确,但是根据WHO的统计,其R0(每个患者感染的平均人数)为1.5-3.5。

图7

图8

关于无症状传播者的报道越来越多,德国关于无症状传播者的研究显示,无症状传播者约为15%(图9)[12]。中国关于儿童的队列研究也发现,15.8%为无症状感染[13]

图9

04






病理过程

SARS-CoV-2病毒感染人体的病理过程主要是导致免疫系统失衡,病毒特异性结合人体肺泡细胞的ACE,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图10)[14],导致肺泡上皮细胞脱落,屏障作用消失,肺泡水肿,氧气交换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肺炎或急性肺损伤(ARDS),其他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心肌)也会发生类似的病理性损伤,体内细胞因子风暴(TNFα,IL-1,Il-6,CXCL8,CCL2)启动(图11)[15-17]

图10

图11

05






重症和治疗

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96%为轻症,4%为重症,死亡率为0.7-3.4%。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结束治疗的案例中,79%为轻症,21%为重症[11,18]。这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对于COVID-19的诊疗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此,重症的比例逐渐下降,也可能是病毒的变异导致致病力逐渐减弱。当然这些都有待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证实。

最初有很多研究声称,儿童对于SARS-CoV-2非易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13],科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感染率为12.3%,中位年龄6.7岁,15.8%为无症状感染;1%会进展为肺炎或者重症;其他患儿为发热、咳嗽、咽部红肿等中度,所有重症患儿均有基础疾病(肾积水、白血病、肠套叠)。数据追踪发现[11],老年人更容易感染SARS-CoV-2,且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图12)。这可能与老年人接触的病原更多,存在慢性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免疫反应较弱,B-细胞较少,更多等细胞毒性T细胞积累有关[19](图13)。但是现有的研究尚不足以证明,SARS-CoV-2的感染和发病存在年龄差异。

图12

图13

以上数据表明,SARS-CoV-2感染早期可能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通过快速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负荷,可以阻断患者进展为ARDS,降低死亡率。疾病进入后期,极强的细胞因子已经被触发,患者进展为ARDS。

06






抗体的保护性和疫苗研究

在以往针对SARS和MERS的研究发现,感染者体内的IgA水平与疾病进展呈负相关。抗MERS IgA衰落很快[20],但是抗SRAS IgG在感染后1年时达到峰值,可在人体持续存在长达12年[21]。SARS的亚基和灭活病毒疫苗,在老鼠和猕猴的动物模型效果很好,但是在其他的动物实验中并未发现相同结果,这可能与抗体依赖性增强有关[20]。因为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以往感染过其他冠状病毒的患者可能会对SARS-CoV-2产生过度免疫反应,从而激活ACE。因此,关于SARS-CoV-2的疫苗以及血浆疗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目前下结论为时过早[14]

除了参考来源,给大家推荐两个统计网站,可以查询每天实时数据。

图源:https://gisanddata.maps./apps/opsdashboard/index.html#/bda7594740fd40299423467b48e9ecf6

图源:https://www./2020/03/26/covid-19-tracker/

参考文献:

[1] Wu F, et al. 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 Nature. 2020, 579: 265-69.

[2] https:///10.1101/2020.03.20.000885.

[3] Peiris JS, et al, Clinical progression and viral load in a community outbreak of coronavirus-associated SARS pneumonia: a prospective study, Lancet, 2003, 361: 1767-72.

[4] Zou LR, et al, SARS-CoV-2 viral load in upper respiratory specimens of infected patients. NEJM, 2020, 382:1177-79.

[5] Yan RH,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h human ACE2. Science, 2020, 367:1444-48.

[6] Kristian G, et al. 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 Nature Medicine, 2020, 26: 450-52.

[7] Doremalen N,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 NEJM, 2020, March 17 at org.

[8] https:///ncov/global

[9] Lucia C, et al. An ultrasensitive, rapid, and portable coronavirus SARS-CoV-2 sequenc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CRISPR-Cas12. bioRxiv, 2020, 971127.

[10]Broughton J, 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using a CRISPR-based DETECTR lateral flow assay. Med Rxiv, 2020, 20032334.

[11]https:///visualizations/covid-19-coronavirus-infographic-datapack/

[12]Rothe C, et al, Transmission of 2019-nCoV infection from an asymptomatic contact in Germany, NEJM, 2020, 382: 970-71.

[13]Lu XX, et al.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NEJM, 2020, 2005073.

[14]Fu YJ, et al, Understanding SARS-CoV-2 mediat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from mechanisms to potential therapeutic tools, Virol Sin, 2020, 00207-4.

[15]Z Xu, et al,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Lancet Res Med, 2020, 8:420-22.

[16]Liu K, et al, Advances in critical care for the nephrologist: acute lung injury/ARDS, CJASN, 2008, 3:578-86.

[17]Zhou F,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of adult in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20, 395:1054-62

[18]https://www./coronavirus/#countries

[19]K Hashimoto,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reveals expansion of cytotoxic CD4 T cells in supercentenarians. 2019, 116: 24242-251.

[20]Corman V, et al. Viral shedding and antibody response in 37 patients with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Infectio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6, 4:477-83.

[21]Guo XQ, et al,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IgG antibodies in SARS-CoV infected healthcare workers, medRxiv, 2020, 2002138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