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西一中李展飞——《最好的教育不显山不露水》

 莱西一中 2021-01-21

    晚上,回家吃饭的间隙,看了看书柜里有没有没看的教育专著,抽出了几本翻了翻,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看完,就翻了一下看看里面的批注写到了哪里,随后决定再温习一遍。于是直接翻到了第100条——《最后一条建议——保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最好的教育来说,教育目的应该尽可能隐蔽起来,苏这样说道: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说来有害无益的,这样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在教育他,教育目的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确实是真知灼见!

 为什么学生不应知道或感觉到别人正在对他进行教育呢?

简单的说,一方面,人的心理上都有一种“防御机制”,如果教师的教育动机过于明显,是有可能触发这种“防御机制”的,尤其是在叛逆期的孩子,这种“防御机制”表现的尤为强烈,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越教育,学生反而越反抗的原因。

 另一方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老师和家长过分的教育,反而会让孩子对这种教育产生一种依赖性,正如有毕业的学生告诉我,还是高中好,所有的事情都有老师帮着你安排,自己什么也不用考虑,只需要学习就行。实际上,这并不利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因为,毕竟他们的人生还是需要自己负责,不能一直靠等待别人的指示来进行。

我一直认为,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换言之,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任何一种教育,学生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

 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越是不显山不露水,越充满了教育智慧。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无痕?

 首先,我们的教育应该有真爱、懂尊重。

 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应该是真诚、了解、尊重、给与、责任、激励、信任、鞭策。真正的爱,一定源于将心比心,一定源于平等对话,一定通过自由交流,一定是充满了耐心和细心的倾听,听到的也一定是来自内心的声音。

 尊重,则源于理解。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经历过一个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我们也就有义务去关爱学生,关注他们的自尊,维护他们的尊严。

 其次,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宽容的人。

 尽管人人都知道“年轻人所犯的错误就连上帝也会原谅”,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宽以待人。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

 宽容,需要换位思考,我经常想,如果我是学生,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时我,又是如何?很多时候想一想,我当年比他们过分多了,所以我就选择原谅,用他们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才能进一步启发诱导。

 最后,身教重于言教。一方面,教师如果能率先垂范,做到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做到,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无声的教育。试想,我们的老师一边抽着烟,一边教育学生“抽烟有害健康”,岂不是有些滑稽么?学生会接受么?

 另一方面,教师如果能够大胆地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敢于分享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说的这些都是真实的,教育的效果自然也坏不到哪里去。

 作为教师,只有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与他们广泛接触、交流,才能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懂得他们的困惑、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教育他们,才能用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他们,达到无声教育的境界。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才能达到“不教而教”的最高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