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验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

 木香草堂 2021-01-22

王玉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对于当代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对他们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与净化。因而,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兴趣出发,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音乐和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

新课程标准的着眼点就在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比过去音乐教学侧重强调德育和智育方面的价值目标,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也更为全面,更加科学。

一、全新的音乐理念

通过两年多采用新教材进行音乐教学的实践,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我们看到了音乐课发展的广阔天地和美好前景,并对全新的音乐课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1、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是在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新课标音乐教材在这一原则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也便于教师去体现这种理念。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演唱歌曲《青春舞曲》,用健康快乐的旋律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们用朝气欢快的声音表达他们珍惜时光的决心。一首好的歌曲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涵着一个美好的寓意,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2、以兴趣为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把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新教材特别注意了降低知识的难度,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中还增加了许多手的活动,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撷英》中,让学生动手制作京剧脸谱,通过他们喜欢的绘画、小制作等途径,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并激发了他们对京剧的关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更让他们学会了“学海无涯‘乐’做舟”。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3、以创造意识为目的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而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特殊功能,这是因为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有专家称其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在学生的表演和欣赏过程中,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即同一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有专家提出音乐不需要谋求统一答案。

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有独特的理解。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管弦和鸣》音乐小编辑练习中,要求学生在欣赏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后,写出乐曲的解说词,就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意识的充分挖掘。

新教材还安排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灵活的渗透性的内容,如:探索某个问题、发挥想象力、收集信息等;也有专题创造的内容,如:“用声音编织故事”、“为故事、诗歌选配音乐”、“音乐剧”、“创编旋律”等,把创造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

4、以宽泛的素材为内容

新教材在内容标准上,强调音乐与社会及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新教材在欣赏、歌唱、演奏中所选用的曲目包括了民族音乐、传统艺术、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国外经典音乐,如:河北民歌《茉莉花》,澳大利亚民歌《理发师》,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豫剧《花木兰》选段,及富有现代气息的《橄榄树》等等。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大众、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内容宽泛,教材丰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5、以相关文化渗透结合并进一步进行拓展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到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其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通过演唱歌曲《歌唱祖国》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可要求学生谈谈所了解的新疆,让学生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及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再如: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夏日泛舟》的配乐诗朗诵,将朱自清的散文与优美的旋律联系在一起,在音乐的旋律美中进一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如史地,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拓展了知识面,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习。

二、独特的音乐要素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收的感情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为教育目的之一。那么音乐课就显现出它独有的特性。

感情要素。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它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参与要素。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在听赏古曲《梅花三弄》时,教材要求学生背唱其优美动听的主旋律,学唱《青春舞曲》时,可教给学生几个简单、典型的维吾尔族舞蹈动作,让他们边歌边舞,全面地感受维吾尔族歌舞的魅力。

愉悦要素。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快乐和美感。正是因为音乐具有愉悦性,人们才有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所以说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学的必备要素之一。

协作要素。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比如:合唱歌曲中就需要两个声部间和谐、默契地协作完成;再如:在进行一些节奏和节拍的训练中,也需要各小组间协作进行,这样的协作也为将来进行器乐演奏打下基础。这种群体协作性的音乐活动,也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期待更加完善的音乐教材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目标明确,理念清晰,无论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形式、要求等方面,都向学生、教师、社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降低和淡化了音乐教学知识技能的目标及内容要求,重视并强调对学生音乐兴趣、学习态度、自信心的培养,重视学生合作与共处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和实践意识。音乐课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喜、希望,更多的还是期待和思考。我们期待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音乐教育作用于人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以及改进和完善音乐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更加成熟和完美。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将在遵循音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同时,广泛采集学生的要求和心声,结合我们西北高原的地域特色,做各种不同的音乐课堂尝试,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寻找一条适合高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路子来,用创造性的劳动和出色的成果为素质教育、为课程改革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