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美育问题

 江南稻米 2015-11-20
刘奎华(莱西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莱西 266601)
摘 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美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有意地渗透美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
  美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的四育之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教材由于选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自然更不例外。《大纲》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
  一、在教材中挖掘美
  音乐教材的确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照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美分为三类: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无论哪一种美,音乐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材料可以提供。
  在描绘自然的作品中,既有描绘中华大地的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太行颂》、《长江之歌》、《太湖美》),又有描绘家乡身边的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等着我,小河》、《沂蒙山小调》、《浏阳河》);既有描绘壮丽的美(《长城长》),也有描绘秀丽的美(如《我说你会爱上她》、《我的爱恋在山里》);既有描绘明艳的美(《谁不说俺家乡好》),也有描绘朦胧的美(《三峡情》、《春江花月夜》)。
  而且山水含情,草木有意。如《长江之歌》、《太行颂》、《三峡情》,无不倾注着作者随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名胜古迹的仰慕;马奶子葡萄、哈密瓜、小河,寄托着作者深深的乡思(《我说你会爱上她》、《等着我,小河》)。学习这类歌曲,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渐形成其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丰富其生活,培养其情趣,而且通过欣赏音乐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感受渗透在旋律中的作者的深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在直接反应社会美的音乐中,有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有歌颂人间美好纯真感情的《梁祝》、《夫妻双双把家还》;有赞扬同窗之间纯真友谊的《友谊地久天长》、《相聚》;而《爱的奉献》勾画出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画面。在这些歌曲中爱与憎,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表达得是那样分明。学习这些歌曲,学生可以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理智上得到启发,灵魂得到净化,促使他们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这又达到了学校美育的目的。
  至于艺术美,几乎每首歌曲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比如《春江花月夜》,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又体现艺术美,动静结合,动(月上东山、桡鸣远濑、风洄曲水、洄澜拍岸),静(鲜花簇拥,静立两岸);有惊有喜,惊(洄澜拍岸),喜(渔歌唱晚),烘托了微波荡漾由近及远的船桨击水声以及渔翁满舱收获,悠然自得地哼着小曲在归途中的轻松气氛。整首曲子无论在力度还是在速度上都体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曲调由慢到快再到慢、由弱到强再到弱,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纵观全曲,不能不说是件完美的艺术品。
  好些歌曲往往同时体现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比如《十五的月亮》,既可以使学生感受月亮阴晴变化的自然美,又可以使学生从“万家月圆,才是我的心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中,感受到社会美,还可以使学生从各系环环相扣的写作结构、凝练优美的语言中领略到艺术美。正如罗丹所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只要我们善于去发掘,音乐教材中确实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
  二、在教学中体现美
  音乐教材中虽然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可如果不在教学中体现,那么还是发挥不了美育的作用,针对目前音乐教学情况来看,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改变为了音乐课而上音乐课的教学模式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有表情的歌唱和欣赏优美高尚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比如,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这是一首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春风如煦,皓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交辉,渔舟晚归,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情境的民族器乐合奏曲。首先,按乐曲的十段小标题,一边介绍曲意,一边欣赏曲子,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之后,再连贯地复听一遍全曲,进一步理解标题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随便选择一个标题,绘制一幅图画。有的同学选择了《月上东山》:夕阳落山后,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的选择了《渔歌唱晚》:渔翁驾舟在归途中,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栩栩如生;有的选择了《回澜拍岸》:春江微波荡漾,冲击江岸,浪花飞溅迂回的情景。总之,同学们都沉浸在美丽的遐想中,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从来没有这么好过,而自己也从来不曾这么热爱平平常常的周围世界。那么这节课不只是单纯地欣赏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让学生创造了美。
  2.要充分体现“三主”原则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去,“经历”里面的事,“接触”里面的人,“感受”里面的景。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歌(乐)曲的创作背景和特点,从歌词(旋律)入手,抓住作者的传神之手,通过对环境、人物、山河的描绘,把完整的人物形象、优美的意境再现出来,激发学生体会深寓的情感,从而让他们忘掉“自我”,进而去欣赏美、鉴赏美,感情上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最后再从歌词与旋律的结合上,体会艺术的奥妙与匠心,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比如学唱《长城长》,只那么短短的几句歌词,却与客观存在的长城具体丰富而雄伟壮丽的景象相比是十分概括的。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让他们仿佛置身在图画般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之上,神游于天地合一、莽莽苍苍的壮阔境界里,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既可以在轻松愉快中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崇高的精神品质净化学生的灵魂。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原则。
  3.要善于表达美
  音乐课不但要求学生感受美,同时,还要让学生善于表达美,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从音乐教育和生活实践中获得审美能力,而且在表达中进一步接受美的教育。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改革开放中的许多社会现象也是美的。让学生把这些美人、美事、美景通过歌曲、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善于发现美进而表达美,乃至创造美呢?笔者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平时要多接触音乐作品。人非生而知之,不管做什么事情,掌握什么技能技巧,总要有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表达也是这样,只有多接触音乐作品,学习模仿里面的动作、表情,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其次,精心观察生活。艺术是生活的缩影,它来源于生活,浓缩了生活的精华,只要精心、细致地观察,美育材料丰富得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不仅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
  再次,尽情倾注感受。只有多体会、多观察生活中的美,才能真正地感受美,无论是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还是在歌曲的演唱上,都能做到眉目传情,声情并茂,把生活中的美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表达出来。
  总之,美育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有意地渗透美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