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教育 (论文)

 江山携手 2016-07-08

论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教育

蒲公英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尤其重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美育对德、智、体、劳诸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寓德、智、体、劳诸方面于教育之中。

1、语文教材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语文课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好课本,是因为它较之其他学科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它以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为美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材。教材中有自然美,《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雪景;《社戏》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朦胧的月色,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稻麦;《荔枝蜜》中碧海似的荔枝树,满野嗡嗡嘤嘤、忙着采蜜的蜜蜂……面对自然界的美丽画面,我们能不为之动情吗?教材中有社会生活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白毛女》中杨白劳蒙冤受屈,悲愤的控诉、沉痛的自责,绝望的抗争;《变色龙》中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回忆我的母亲》中质朴而深刻的母子情;《背影》中的父子情;《荷花淀》中的夫妻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可以说,课文、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这样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形成审美观念。教材中有艺术美。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沁园春.雪》整篇诗句,诗意充沛,有声有色,一开头就十分有力地把人引到一个壮美的诗境里去,想象如喷泉,如奔马。“长城”“大河”“高原”“千里”、“万里”这些崇高伟大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这样一些杰出英雄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缜密真挚地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

语文教材有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呢?

二、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

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美感,就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把美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重视美的熏陶

美读既是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的表情朗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适宜于美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对美再造想象的活力,在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如朗读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较为舒缓、轻柔、欣赏的语调和语气,使学生从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和璀璨的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到图文并茂的意境美、语文的形式美。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对偶句密集,对仗工整,读来极具回环美,整体美,富有音乐感。通过美读,便可使学生感受洞庭湖阴晴变化的自然美,鉴赏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美;学习其结构环环相扣,语言高度凝炼的艺术美。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弊端是忽视美读,在课堂上听不到或很少听到朗朗读书声,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吟诵课文,这是一个重大的失策。

(二)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字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以美的享受。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断”“开”二字传神,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之浩大声势。“断”给人的感觉是,东西天门山原为一体,雷霆万钧的江流将它们冲断的,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波涛汹涌的情景。“开”:山断而后江开,使人的眼界突然变得开阔,能想象出长江中波澜壮阔的图景。又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这段情节中,水生很晚才回来,水生嫂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了”。一个“笑”字显露了水生嫂的温柔、体贴、机敏,将她这一问题所蓄含的深深关切,轻轻责备表现出来。当水生说要报名参军,家中的事只好请她多劳累了,她的回答是:“你总是很极积的”,“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这些话语,既含怜爱又有微微幽怨,但更是深明大义,其中有言之不尽的深情厚意,活脱脱地凸现了水生嫂她善良而又贤惠的人性美。

(三)注重美的感染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在抽象的思想”。美,寓于形象之中,它首先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注重形象感染,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有血有肉的分析,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秀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形象美也表现在对整体画面美的欣赏上,如:月色朦胧的荷塘、虚无缥缈的海市、喷薄欲出的红日,风狂海啸的暴雨,戈壁滩上的沙漠驼铃……事实证明优美的艺术形象可以匡正粗俗或妄动;壮美的艺术形象,可以激起人们战斗的激情;悲剧之美,可以帮助人认识落后的、丑恶的事物,使人们哭着和过去告别。

(四)“披文入情,以情悟文”以情动人。

美感除了具有形象性以外,还有感染性的特点。好文章总是情深意切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如教材展示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怀念之情;《我的老师》的师性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积极、健康、的送别之情;《白毛女》中表达了作者对黄世仁的虚伪、凶狠、贪财好色,骄奢淫逸的丑恶灵魂的厌恶之情;《最后一次讲演》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无比愤慨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感染。

三、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美、创造美。语文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表现美的欲望充分表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时候,当然美感无从产生,但是一旦通过自己的思考读懂以后,就必然产生美。这种美感的获得,是对他自己表现美的赞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本身成为评价美、欣赏美的途径。老师的讲解虽有必要,但不能越俎代庖,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讲,关键是讲什么,什么时候讲。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或与教学目的无关的,就要放得下,丢得开,不讲,“惜墨如金”。对重点、难点,又要拿得起放得开,“用墨如泼”,让学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一种美的享受,它像是攀登高峰后的徐徐清风,又如同奋斗攻关后的一顿丰盛的晚餐!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因此,语文教学还要在说写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语言去创造美。这就需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表现“美”的方法,来表达对生活的各种美的感情。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的有效方法,在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言为心声,说话文明,有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所以要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一方面训练优美的音质、音律,使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另一方面训练他们说话得体,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句子的语气,力求达到语言美。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的智力训练。用书面语言描绘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更大的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以读促写,由模式到创造,逐渐达到创造美的境界,另外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挖掘思想深度,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下功夫。也许这样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它也会有许多不足,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创造,它显示了创造美的能力。

 

原载《鄂西教研》2000年第3期,转载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冬季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