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灵魂

 自赏一枝花 2012-11-14

郭庆澄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要做到两个“全”:一个是使受教育者全体成员得到发展,另一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在教育实际中,“美”的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显得十分薄弱。与美育有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也免不了常被视同无物的厄运。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这一严重缺陷,是造成语文教育被一些人指责为“误人子弟”“误尽苍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语文误人说”失之偏颇,但其不尽如人意又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深感没有“美”的教育,是有缺陷的语文教育;只有充满“美”的教育,才有可能称为成功的语文教育。下就此论述。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处于追求美最为强烈的萌动期的青年学生,它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目的应该包括美的教育

学校教育,必须有考试,但不是为了考试,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做人的教育,发展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也应当是一种“做人的教学,发展人的教学”而不是其它。因此,教学活动必须是智力、知识与思想、情感两个方面相互统一的整体,以任何一种借口摒除后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中学教育,则更应该如此,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其对象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渴望得到美的++滋润,他们需要教育者给他们以美的熏陶,美的培养。语文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格修养。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熟悉人类的优秀文化,体验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促使学生内化为自己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其可塑性极强,学校教育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塑造优秀人才的责任。我们的语文教育,如果仅仅采用通过单纯的知识传授,繁琐的问题分析、机械的练习考试,或者生硬地说教灌输,都不能取得“内化”的功效,都不能达到“内化”的的目。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术性方面的知识必须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初始而又深刻的人生美感;不是让他们每天对着语文课本便皱着眉头,咬着笔头,冥思苦想什么语文学习的规律规则,深挖细究什么主题思想、什么重大的教育意义等等。换句话说,中学生学习语文,最恐惧的是枯燥、刻板和无聊,最喜欢的是有血有肉,生动有趣的美感享受。中学语文教育,需要美的教育,呼喊美的教育。

二.中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教材内容决定其教学任务必须有“美”的教育

如上所述,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有美的教育,而语文学科的美学属性更为显著,更强烈地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强化美的教育。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我国的语文教材内容因为种种原因而不重视美育,致使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令人难堪的误区,因之,这种忽视美育的语文教材,当然是很难鼓舞广大教师开展语文美育的。近几次的语文教材改编,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审美的内容。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篇目的大幅度增加,其它文体文章的选择,也重视其审美含量,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现行语文教材要求语文教学把语文审美教育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上加以实施的倾向。

可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绝大多数课文,都蕴含有着美的因素。不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应用文。从内容上讲,或是事物事理的美,或是人情人格的美;从形式上讲,或是语言艺术的美,或是谋篇布局的美。美在语文教材中,是十分丰富的。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以语文学科知识外,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把蕴含在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尽可能大地挖掘出来铺陈、展现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将美的种子播种于学生心田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审美中尽情地吮吸“美”的甘露,教师则在学生享受美的同时,完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如此,不仅在语文教学中促进了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其它素质紧密地融合,而且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有机地吸收并转化为语文能力。

比如,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大多数未曾远出家门的学生领略祖国的山水风光,异域的珍奇异宝;可以让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感染骚人墨客的才情风骨,感受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也可以让学识尚浅的学子体味孟子论辩的汪洋恣肆,老庄论道的庄严冷峻;可以让胸怀初开的稚子领悟苏轼性格的豪放豁达,品味杜甫情怀的淳厚沉雄,仰慕李太白风度的飘逸潇洒,慨叹李易安的哀婉凄恻……总而言之,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能使学生感触到一幅幅情境丰富的山水画图,直面于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欣赏到一串串优美的语言珍珠,品尝到一杯杯沁人肺腑的生活美酒,聆听一曲曲聪明睿智的思辨乐章,从而领悟到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感情到魅力无穷的人格力量等等。 

三.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审美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可以并且应该运用审美为教育手段

根据语文有着丰厚的美的因素,我们肯定地说,审美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也正是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鲜明标志。如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科强调其必要性、强制性,教学手段多采用灌输式;而语文教育则凸现其渴求性、主动性,教学手段多采用感染式。通过语文的感染式审美教育,其效果虽然未必能立竿见影,但一旦受教育者经由渴求美,追寻美,以美悦己的内化途径,则审美效应将终生不移,坚若磐石。这种结果,当然要归功于语文学科所独具的审美性质。

因之,语文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审美手段的运用。语文教学,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当自觉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语文美感,让学生摆脱抽象枯燥地接受语文学科知识的困境。具体的审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则须依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选用。而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哪一种手段,都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嗅觉,还有心理活动等等,对课文进行感知。诱使学生产生形象的直觉,直至产生感觉兴奋,取得精神上的愉悦。比如说,画图给人以视觉上的静态美,音乐给人以听觉上的动态美,戏剧则听觉、视觉相结合,给人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美。一般认为,听觉视觉的调动最常用,但本人认为,感知主体的“感觉”更为重要。它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学生阅读文本的主动性,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说具体一些就是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面经验,通过想象、联想,对文本信息进行形象的、情感的思维,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如识其理等等。如是,则学生感知文本信息,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内化为主体认知以至于认同,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震共鸣的美感效应。

审美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学生带着强烈的主体认知色彩,不仅能获取文本所给予的同一性信息,而且能产生出更多的其它个别性信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情境体验到了,课文的语言神韵感悟到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再者,学生在审美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多方面地发展了自己的素质。如是的语文教学,美不胜收,乐在其中。

总而言之,美育,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灵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