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概述肺痈(lungabscess)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脓血为主要特征。发生与机体内在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在肺经痰热素盛或原有肺部疾病的基础上,外感风热毒邪,内外合邪所致。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早治疗在疾病初期即可阻断病情发展,预后较好。但体质虚弱或素有肺部郁热,未及时治疗,容易迁延不愈或发生其他变证。西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属本病范畴。 是否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呼吸内科、急诊科、中医科 常见症状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脓血痰 主要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检查项目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CT、核磁共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若出现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脓痰等症状,应及早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而出现脓胸,窒息等危重变证. 临床分类1、初期 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嗽时疼痛加重、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2、成痈期 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越来越明显、时时有寒战、继而出现高热热势不退、汗出,烦躁不安、咳嗽气急、胸满疼痛、翻身困难、咳吐浊痰、呈黄绿色、且气味腥臭,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3、溃脓期 主要表现为咳吐大量脓痰、痰液粘稠,或如米粥、异常腥臭、有时咯血、胸闷疼痛、翻身困难,严重的气喘不能平卧、伴有面红,身热、烦渴不安,口渴喜欢饮水;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4、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身热逐渐消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逐渐减少少、痰腥臭味减轻、痰液转为清稀、精神逐渐恢复正常、饮食转好。或伴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午后或睡觉时汗出、低烧、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疲惫;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苏惠萍 | 主任医师 呼吸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级甲等 总述肺痈的发生与机体内在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在肺经痰热素盛或正气内虚的基础上,外感风热毒邪,内外合邪所致。病位在肺,其病性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后期可出现气阴两伤。 基本病因1、感受风热 外感风热之邪,从皮毛口鼻入肺;或风寒之邪外袭,未得及时表散,郁而化热,在肺经痰热素盛或正气内虚的基础上,热邪薰灼于肺,而肉腐为痈。 2、痰热素盛 (1)平素饮食不节,长期过度饮酒,或过度偏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油腻食物,造成脾胃运化食物的功能失调,酿生痰热,上干于肺,形成肺痈。 (2)原有肺部疾病,肺脏宿有痰热,以及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痈。 总述本病临床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特征。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四个阶段。若正气逐渐恢复,痈疡逐渐愈合。若溃后脓毒不尽,正虚邪恋,则病情容易迁延不愈。 典型症状1、初期 痰白或黄,量少,质黏,无特殊气味,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 2、成痈期 痰呈黄绿色,量多,质黏稠,有腥臭,出现高热、寒战、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热瘀毒蕴肺的证候。 3、溃脓期 表现为排岀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质如米粥,气味腥臭异常。 4、恢复期 痰色较黄,量减少,其质清稀,臭味渐轻。 并发症1、脓胸 如脓肿破溃流胸腔,可出现脓胸,可出现突发性胸痛,明显气急,呼吸困难,发绀的症状。 2、咯血 成痈溃脓时,若病灶部位有较大的肺络损伤,可出现咯血。 预计检查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听诊、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CT、核磁共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痰液颜色、神态、面色、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咳嗽的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肢体了解胸部心肺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听诊器进行肺部听诊,来初步判断心肺功能。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有咯血还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 2、痰液检查 痰液的涂片、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体的确定和敏感抗生素的选择。 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 对肺部结构的观察比较直观,可明确脓肿的部位及范围大小,以及肺部的其他并发症。 2、CT和核磁共振(MRI) 肺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提供肺部的确切成像,能够更准确地分清肺脓肿脓腔的位置,并能发现体积较小的脓腔,有助于指导体位引流及外科手术治疗。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有助于肺脓肿的病因、病原学诊断以及治疗,除对治疗提供依据外,尚对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价值。 其他检查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诊断原则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此外需要与风温、肺痿加以鉴别。 诊断依据1、临表表现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恶寒或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吐黏浊痰,继则咳痰增多,咳脓痰或脓血相兼。随着脓血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若脓毒不净,则持续咳嗽,咳吐脓痰,低热盗汗,形体消瘦,则为转成慢性。 2、病史 多有感受外邪的病史,且往往有原肺部其他疾病。 3、检查 胸部X线或肺CT检查有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1、风温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2、肺痿 病程长而发病缓,形体多虚,肌肉消瘦,咳唾涎沫,脉数虚。另一方面,若肺痈久延不愈,误治失治,痰热塞结上焦,熏灼肺阴,也可转成肺痿。 治疗原则肺痈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具体处理可根据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则应扶正祛邪。 对症治疗1、初期 (1)发热明显,咳嗽痰黄,口渴的患者,可加用生石膏、炒黄芩。 (2)咳嗽痰多的患者,可加用杏仁、川贝母、前胡、桑白皮、枇杷叶。 (3)胸痛,呼吸不利的患者,可加用瓜蒌皮、广郁金。 (4)头痛的患者,可加用菊花、桑叶。 (5)燥热伤津的患者,可加用麦冬、天花粉。 2、成痈期 (1)热毒内盛的患者,可加用金银花、连翘、鱼腥草、金荞麦、蒲公英等。 (2)痰热郁肺,咳痰黄稠的患者,可加用桑白皮、瓜萎、射干、海蛤壳。 (3)胸闷喘满、咳唾浊痰量多的患者,可加用瓜萎、桑白皮、葶苈子。 (4)伴有便秘的患者,可加用大黄、枳实。 (4)胸痛剧烈的患者,可加用枳壳、丹参、延胡索、郁金。 3、溃脓期 (1)脓出不畅,脓痰量少的患者,可加用皂角。 (2)气无力排脓,气喘乏力、无力咳痰的患者,可加用生黄芪。 (3)咯血的患者,可加用白茅根、藕节、丹参、侧柏叶等。 4、恢复期 (1)溃处不敛,咯吐血痰的患者,可加用阿胶、白蔹。 (2)脾虚饮食减少,大便溏稀的患者,可加用白术、山药、茯苓。 (3)如有低热,可适量加用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 (4)若邪恋正虚,咳痰腥臭脓痰,反复迁延久不愈合的患者,应当扶正祛邪,益气养阴,配合排脓解毒,可适量加用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等。 药物治疗1、初期 (1)方药:银翘散加减。 (2)常用中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3)中成药:羚翘解毒丸、羚羊清肺丸、清肺消炎丸。 2、成痈期 (1)方药: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2)常用中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 (3)中成药:穿心莲片、清开灵口服液、清开灵泡腾片。 3、溃脓期 (1)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银花、黄芩、芦根。 (3)中成药:西黄丸、金养麦片、紫金锭。 4、恢复期 (1)方药: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养血和营;贝母、冬瓜仁。 (3)中成药:养阴清肺丸、润肺膏、百合固金丸。 相关药品羚翘解毒丸、羚羊清肺丸、清肺消炎丸、穿心莲片、清开灵口服液、清开灵泡腾片、西黄丸、金养麦片、紫金锭、养阴清肺丸、润肺膏、百合固金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1、少数病人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 (1)肺脓肿病程超过3个月,经内科治疗,病变无明显吸收,脓腔不缩小,或脓腔直径>5cm不易闭合者。 (2)反复感染、大咯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危及生命者。 (3)伴有支气管胸膜瘘、脓胸,经抽吸冲洗疗效不佳者。 (4)支气管阻塞限制了气道引流,疑为支气管肺癌需做外科手术者。 2、对病情重、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经胸壁插入导管到脓腔进行引流,并应坚持长期积极的内科治疗。术前应评价患者一般情况和肺功能。 其他治疗针灸治疗 壮热不退者,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太冲等穴,用泻法以透邪泄热。 治疗周期肺痈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肺痈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肺痈的预后与热毒的轻重,正气的强弱,诊治是否及时,辨证是否准确等因素有关。大部分患者经初期、成痈期而进入溃脓期,此期为病情顺逆的转折点。凡患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若在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危害性1、若破溃后脓毒不尽,体质虚弱,邪气不能完全去除,则病情迁延,日久不愈,而转成慢性。 2、若脓破溃后流入胸腔,形成脓胸,出现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证,为危急证候,需及时处理。 3、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大量脓血,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若不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 治愈性疾病早期,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预后良好。 复发性若引起肺痈的饮食、外感和基础疾病等因素没有彻底纠正,或者恢复期调护不当,可能会使肺痈再次发作。 总述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进行保持乐观情绪、适当的锻炼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 心理护理本病来势凶猛,症状严重,病人常有烦躁不安,故应及时了解疾病知识,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每日1剂,分2次温服。初期用辛凉透表的方剂不宜久煎。 2、应注意按时遵医嘱服用药物,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3、初期汤药热服,服药后应休息,盖衣被,或给热饮料,使周身微汗出,为防止汗出过多,而伤津耗气。服中药期间不应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西药。 4、恢复期中药汤剂宜早、晚凉服,服药期间忌用苦寒药(包括西药抗菌素及中药清热解毒药)。因苦寒的药品可损伤阳气,又使化燥伤阴,均能加重病证。如服此药见效,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生活管理1、环境宜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免烟尘等刺激性异味,禁止吸烟。 2、由于本病痰液腥臭,病人呼吸也有臭味,故应经常开窗换气,并定时使用芳香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 3、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下床活动,促使脓痰排出。 4、胸痛严重时,应取患侧卧位,或用宽胶布于呼气状态下紧束胸部,以减小呼吸运动幅度,减轻胸痛。 5、咳嗽痰多时,可以进行拍背叩击法。喘咳时应取半卧位。 6、因痰多有腥臭味,应加强口腔护理,晨起、睡前均应刷牙,餐前餐后20%一枝黄花液或甘草银花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7、汗出较多时应注意更换衣裤,切勿受凉,以防复感。 病情监测1、观察体温、咳嗽、胸痛、咯血和痰的颜色、性状、痰量、气味和分层情况。 2、咳吐淤血块或有痰液阻塞气道征兆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大量咯血后出现心烦、胸痛、汗出、面色苍白、血压骤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患者体温突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伴紫绀、冷汗出、四肢不温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复诊须知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血常规、痰液检查、X线检查、CT、肺功能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预防措施肺痈的发生与机体内在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注意饮食调摄,生活起居有常,增强体质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气候变化,生活起居有规律,防寒保暖,以防受邪致病。 2、饮食不宜食用辛辣刺激和肥腻食物,严禁烟酒,以免燥热伤肺。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根据自己体质选择活动项目,如三部、太极拳等。 4、根治口腔、上呼吸道疾病。积极治疗肺外化脓性病灶,防止肺痈的发生。 5、一旦发病,则当及早治疗,力求在未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 急诊(120)指征1、出现咳吐瘀血块或有痰液阻塞气道征兆时。 2、大量咯血后出现心烦、胸痛、汗出、面色苍白、血压骤降。 3、体温突然下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伴紫绀、冷汗出、四肢不温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1、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吐黏浊痰。 2、或咳痰增多,咳脓痰或脓血痰。 3、或持续咳嗽,咳吐脓痰,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呼吸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听诊器听诊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1、有没有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等症状?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发热、胸痛、汗出等? 3、之前是够有其他的肺部疾病?都经过哪些治疗?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平时吸烟吗?吸烟多久了,每天吸多少? 6、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7、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是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