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富二代一心修仙,找到劳山道士拜师学艺,却被妻子无情嘲笑

 随手谈诗 2021-01-22

“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舐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

◆ ◆ ◆

来源 | 《聊斋志异》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种信仰,是古人在鬼神崇拜的基础上,以黄老哲学为理论基础,承袭战国时代的神仙方术,演化而来的道教信仰,古代帝王和士人大多信道,认为用道教仙术炼制而成的丹药,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因此,道与神仙、法术紧密相连,民间传说故事中,也有许多求道成仙的故事。
《聊斋志异》中的《劳山道士》,就讲了一个富家子弟王生,上山求仙学道的故事,《劳山道士》非常短小精炼,虽不足千字,却充满了讽刺戏谑,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是整部《聊斋志异》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

01

访仙求道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邑就是县城,说县城里有个王生,在家行七,是个故家子。什么叫故家子呢,就是家中世代为官,或世代富贵的子弟,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富二代甚至富N代蒲松龄年轻的时候就给当时一些富贵家庭做过家庭教师,比较著名的如毕家,和许多朝廷大员联有姻亲,蒲松龄曾在他们家呆了30余年,蒲松龄在这些大富人家前后几十年的教师生涯,自然见过了许许多多的故家子,这篇充满讽刺的短文,也许就是为某些不争气的故家子而写的。
王生从小仰慕道术,听说劳山上有许多仙人,于是背着小书包就跑去劳山访仙学道:
“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王生在家行七,就算不是小儿子,也算是父母老来子了,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王生又是故家子,想必从小娇生惯养,估计在学习上也不怎么用心,所以才会“少慕道”,世人慕道,目的各有不同,真正的修道之人,是为了清心净欲;秦皇汉武慕道,是为了求长生;魏晋名士慕道,是为了玄谈和隐逸;对普通人而言,则大多是因为听说了修道的各种法术和成仙,王生慕道,想必也是为了这个原因。
崂山顶上,有一座幽静的道观,一个白发披肩、精神烁烁的道士,在蒲团上打坐:
“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一个“幽”字,给人感觉此处幽静安详,十分适合清修再看那道士,素发垂领,神采奕奕,好一派仙风道骨,或许他就是传说中的“劳山仙人”也未可知?
王生上前与道士交谈,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那道士认为王生“恐娇情不能作苦”,在家娇气惯了,吃不得修行的苦,王生却拍着胸脯表示,求道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我一定能成功!于是道士收下王生为徒,并与众师兄一一见礼。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道士丢给王生一把斧头,叫他同师兄弟一起去砍柴,刚开始,王生还小心谨慎,也比较认真刻苦,但没有坚持几天,就有点受不了了,一个月之后,王生的小嫩手上,竟然都磨出了茧子,王生再也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了,“阴有归志”,暗暗地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02

美酒幻境

你说巧不巧,正当王生暗生退意的时候,他暗中窥见师傅和另外两个人饮酒,当时已经日暮,屋内尚未点灯,于是:
“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师傅把纸剪成镜子的形状,挂在墙上,一会儿镜子就变成了月亮,月光照亮了整个屋子。
蒲松龄把这个法术写得如临其境,但这其实并非蒲公原创,剪纸成月早在唐朝传奇小说中就有了,唐代张读的《宣室志》和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中,就有《取月》、《留月》、《纸月》的故事,《取月》是说有个人把月亮取下来,放在自己怀中,随时拿出来照明;《留月》则是一个人把月亮放在篮子里,也是用来照明;《纸月》和本故事中的做法如出一辙。
吸取民间传说,借鉴前人故事,本就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聊斋志异》中看到已有的故事原型,并不为其。
一个客人说,今晚的月光这么美,那一定要和所有人一起分享,于是他拿起酒壶,给服侍的弟子们都倒上了酒,让他们尽情畅饮:
“于案上取壶酒,赉诸徒,且嘱尽醉。”
问题来了,这么一小壶酒,怎么够七八个人喝呢?结果发现,不论众人怎么喝,那小壶总是能倒出酒来,好像取之不尽一般。
这时第三个人说: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
您借来月亮的光辉,您拿出美酒佳酿,但就这么喝,未免有些寂寞,不如把嫦娥叫来,同我们一起赏月饮酒?于是他把筷子往“月亮”中一扔,紧接着月亮中就走出来一个仙子,先还很小,不满一尺高,等她落地就和常人一样高了。嫦娥仙子苗条秀美,婀娜多姿,跳了一支《霓裳羽衣舞》,唱道:“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唱完,嫦娥飘然跳上桌子,又变成了一支筷子。
众人哈哈大笑,其中一位客人又说:不如我们到月宫中去吃吧!话音刚落,只见师傅及客三人和酒席一起,慢慢飞到了月亮中,在王生看来,他们的眉毛胡须都清晰可见,过了不久,月亮渐渐暗淡,有弟子进屋点上蜡烛,却只有师傅一个人在屋子里,客人都不见了,美酒佳肴还在桌上,再看那月亮,依然只是一张镜子形状的纸而已。
道士问:“大家都喝够了吗?”众弟子齐声回答喝够了!道士说:“那就快回去休息吧,不要耽误了明天砍柴”。
王生慕道,本就是为了学习法术,这一场酒宴,虽未亲自参与,但他眼见师傅的和客人的高超法术,怎能不感到惊喜和羡慕,神仙是真的神仙,法术也是真的法术,王生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决定继续学道。

03

再生退意

王生留下后,又过了一个月砍柴的日子,没有学到一点微末的道术,这回他真受不了了,直接向师傅提出了辞职,师傅说:“我早就说了你不能吃苦,果然如此,你要走就走吧。”
王生表示:我就算不能学得长生之术,但毕竟来这儿砍了几个月柴,您传授我一点小小道术,也不枉我跑这一趟吧。我经常看到您穿墙而过,不如您就教我穿墙术,我就满足了。
师傅笑着点点头,传给王生穿墙术的口诀和身法,并让他对着一面墙试试。王生依样画葫芦,果然穿墙而过,可把他高兴坏了,连忙回去拜谢师傅,并辞行。
临行前,师傅给了他一点路费盘缠,并说:
“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回去后,要洁身自好,不能仗着法术做坏事,否则就不能成功——这是师傅对王生最后的教诲,也是对每个修道之人的警示,不论修道还是学习其他本领,一定要把本领用在正道上,这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句至理名言。
可惜王生并没有听进师傅的话,他一回到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和妻子炫耀,妻子当然不信啦,就让王生表演一个瞧瞧。于是王生手上拈了一个诀,口中振振有词念动咒语,猛然冲向墙壁,只听“嘭”的一声:
“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
古代的坟墓,上面封土成丘,曰坟,这里说“额头坟起”,就指额头上撞了一个包,有巨卵那么大,王生的妻子估摸着也是个门当户对的千金大小姐,不懂得疼人,丈夫都额头坟起了,她不吹吹包包散散也就罢了,还揶揄自己的亲爷们儿。
真是莫名的喜感。
王生又气又羞,跳着脚骂道士无良。

04

异史氏曰

最后,蒲松龄还不忘嘲笑王生一番,说:凡是听说这件事的人,没有不哈哈大笑的。
王生这样的人不是个例,世上大有人在,有蠢人“喜痰毒而畏药石”,喜欢疾病毒药,却畏惧治病的良药,比喻喜欢阿谀奉承,却害怕直言忠告,便有一群专门拍马屁的人,投其所好,帮他想各种逞威风的办法,以迎合他的心意,还欺骗他说:“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只要您使用我的方法,从今以后无往不利,横行无阻!
“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他们哪里知道,这些旁门左道,起初未必没有效果,但时间久了,便认为天下都是如此,这些愚蠢的人,不撞得头破血流,“额头坟起”,是不会醒悟的
蒲松龄先生这篇《劳山道士》,在中国家喻户晓,被改编成了歌曲、电影、动画片,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不但生动有趣,而且颇具讽刺,寓意深刻。
我们把王生的修道之路,看做是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好的同学,要吃得寒窗十年之苦,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而王生吃不得苦,更无任何基础,自然学不了道。
更重要的是,无论任何一种形式的修行,都需要以“善”为前提,然后要把修行当做一种伟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修道的动力,而王生的修道动力是什么呢?一开始是为了长生,后来受不了苦,要放弃,却又看到了“剪纸成月、召唤嫦娥”等法术,产生了羡慕——这种肤浅的动力不足以支撑他坚持下去,所以没几天又放弃了,他的修道目标从长生,降成了小小法术,以穿墙术结束了自己的修道之路。
回家后,一些小小的“成就”,便是他的炫耀资本,最后,在额头坟起痛苦中,妻子的揶揄中,世人的嘲笑中,一个充满讽刺味道的喜剧小人物,就这样诞生了。
P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 END /  ————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