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老破小没有春天吗? 先说一个神奇的例子:我司隔壁的一个老破小——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泰阳硅谷公寓。 虽以「公寓」为名,这房子却是住宅性质小户型,房龄刚过30岁。 这样的老破小今年居然房价翻倍涨:6、7月份,房价还在7万+元/m²徘徊;到了11、12月份,房价一路狂飙直到14万+元/m²。 半年翻倍! 这,简直是一个老破小的突围奇迹! 深圳南山区硅谷公寓6、7月份的房价(数据来源:链家) 深圳南山区硅谷公寓11、12月份的房价(数据来源:链家) 老破小的突围奇迹 带着痛失两百万的感伤,我默默感叹:人类总是一种后知后觉的动物。 我曾经怀疑,它的大涨价是因为「818政策大红包」,但是它的涨幅像极了一匹脱缰野马,把深圳的大势远远甩在了身后。 我也怀疑,它的大涨是业主坐地起价蓄意哄抬,但是被请喝茶的新闻在各大媒体曝了一圈,房价依然还在那里。 真相只有一个——学区房! 硅谷公寓带了南山外国语大冲学校的学位,而这个学校今年的中考成绩异常优秀: 2018年,南外大冲中考排名全深圳第64名; 2019年,南外大冲中考排名全深圳第16名。 (按照430分比例) 去年的南外大冲,还是深圳学校里的普通黄麻雀,今年竟然飞上枝头变凤凰,带着这所学校学位的老破小,也因此一飞冲天,追上了隔壁华润府、大冲花园的次新房。 泰阳硅谷公寓两年价格走势(数据来源:房天下) 这里的业主们,真是捡到了宝——在深圳,以两百万元的白菜价给子女弄到了名校学位。再加上,这里本身靠近就业中心,每月四千的租金可以抵上不少月供。 你看,这桩逆天好生意,怎能让人相信——老破小没有春天?! 学位房的暴起,并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 在合肥,均价只有1.2万元/m²的老城区里,名校南门小学的学区房高达4万+元/m²。 在中山,百年名校中山一中旁边的某新楼盘坐地起价,双合同把单价怼到了全市最高的3万+元/m²。 在沈阳,下图这个无物业、破旧、无电梯、采光的老破小,二手房均价在5万元/m²以上,因为它是辽宁省实验学校的学区房! 沈阳的学区房 为什么总有人劝你「别买学区房」? 然而,如果你觉得学区房是嫩笋,可以随便收割回家再如上文所述翻炒几遍,那你就真掉坑里了。 还是以深圳为例子。 1. TOP2福田区深圳外国语学区房 该学区的最小户型——景尚雅苑1室1厅(数据来源:链家) 景尚雅苑近两年价格走势(数据来源:房天下) 2. TOP4福田区明德学校小户型学区房 ![]() ![]() 香荟雅苑近两年价格走势(数据来源:房天下) 3. TOP7福田区深圳高级中学南校区小户型学区房 ![]() 该学区的最小户型——竹园小区1室0厅(数据来源:链家) 竹园小区近两年价格走势(数据来源:房天下) 结论大致有三: 第一,小户型单价贵。 出于性价比的考量,小户型学区房往往广受欢迎,因此单价也会很高。深圳单价平均才六七万,学区房单价动辄十五六万。 第二,学区房比市价贵。 学位的大泡沫,把学区房房价堆了上去,三个学区房均价基本高出区域房价两三万左右。 第三,学区房房价会跌。 买学区房保值吗?并不。这两年的深圳大行情在涨,但学区房却时涨时跌,深高学区房竹园小区甚至还出现了逐年下跌的颓势。 可见,南山区泰阳硅谷公寓的翻倍涨,只是一个稀有的「深圳奇迹」,只是南外大冲学校的异军突起。 除了价格不稳定的因素之外,也有可能潜藏着风险,让你买了老破小学区房,也买不了名校门票。 或许,政策突然变了风向,原来锁定的名校学位,眼睁睁地就变成了普通学校学位; 也或许,房子的学籍早就被用过,有些地方贯彻的是「小学六年一学位」「初中三年一学位」,学籍再用就要等几年。 说到底,学区房是钻了政策的空子。但是对政策摸不清道不明的你,也可能被政策问题玩一把。 政策的空响炮 确实,影响学区房最大的因素是政策无疑。 政策,无疑也是击溃学区房的最强武器。 这两年,枪声在北京响起:
这一连串政策一出,就有人做了解释: 「多校划片」瓦解了老破小和学区的勾结,在「房住不炒」和「淡化学区房」大背景下,这个政策会推行至全北京,甚至更大范围。 不过,这个观点仅仅解释了政策的初衷,却没有解释政策的杀伤力。 北京的多片区政策,真的降低了房子和学位的绑定吗?真的削弱了老破小的价值吗? 答案是否定的。 要在北京混到学籍,要么是有京籍,要么是有房。京籍金贵,北京的房就算不绑定名校,也是入学门票没错。 北京所谓的「多校划片」,充其量只是要和吴彦祖约会,还是和约会的差别而已。 北京战局惨烈,在大陆最南端的一线城市深圳,也是半斤八两。 ![]() ![]() (数据来源:深圳贝壳研究院) 关于学区房的地方政策还有很多,最常见的比如:电脑派位、九年一学位、多校划片等等,各地有各地的方法。 不过,政策可以增加炒作学区房的难度,却无法撼动其根基——优质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 学位,是老破小最后的春天 稀缺的教育资源,让学区房的火难以扑灭。 为什么教育资源会和房产捆绑在一起呢?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五十年代初,原本我国的法律是奔着教育公平的想法提出「就近入学」,才诞生了一个一个绑定某校的某房。 如今,房子变老了,政策还是那一套。优质资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集中,一个城市也才那么一两个好学校,老破小学区房也因此得以保价。 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有的家长会屈从于滥用权力,有的家长会想着花大价钱把子女送进私立学校,也总有那么一撮家长,无奈地投入全副身家买学区房。 ![]() 两年前,有一篇火爆全网的文章《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 全文我已忘光,只记得一位看清事实真相的知友宅心仁厚地补全了标题: 文章的完整标题应该是《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是因为这趟带你出去玩已经花了100w了,所以只能给你700w的学区房了,别担心,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勤俭地笑着活下去的》。 诙谐的长标题道出了社会真相——面对孩子的教育,家长的购买力强大到难以想象。谁不想让自家孩子成龙成凤? 两千三百多年前,孟母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成就了孟轲的流芳百世。 而这两千三百年来,「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经久未绝,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家长的范本。 又老又破又小的房子为什么会迎来最后的春天?因为学位还健在。 你看,主导房价的,永远是人性!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