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温药治失精家的学习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1-22

我经常在坐公车空闲的时候,就会翻开贴吧看看贴子,发现有许多人都在问这个“失精”怎么治。什么叫做失精呢?包括精自出,梦失精等。

那么我观察他们都是拿肾气丸、地黄丸这一类的处方在处理这些症状。其实后世很多处方里面,用的不少补肾药,变化来变化去,还是在地黄类方里面。那么我今天就去看这个肾气丸了,我学医大概有十一二年了,肾气丸自然是很早就听闻,只是向来一知半解。《医贯》我也看过,把六味地黄丸吹到包治百病,以至于这个药一直以来,到今天也是在乱用、滥用。

今天特地去请教师兄弟,为了把这个内容理清楚,肾气丸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肾气丸不是一个所谓的补肾药。我们在上一期讨论温热病的时候,提到了地黄这个药,地黄确实有生津,填骨髓的作用,有清虚热的作用,还有逐血痹的作用(强壮性祛瘀药)。我前段时间到金华听课期间,空闲时整理了地黄这个药出现的方,发现如果老祖师在使用地黄为了走血分,突出地黄“逐血痹”作用时,往往会配合酒在使用。或者用酒来煮药,或者用酒来吞服。而在生津为主的百合地黄汤等方中基本不配伍酒的使用,反而多用新鲜地黄来增强补津液清虚热的作用。肾气丸用了这么大剂量的地黄,可以说既有逐血痹,又有补津液清虚热的作用。肾气丸证有少腹拘急不仁,少腹的问题往往和瘀血还有水饮有关,而肾气丸的组成中,有茯苓泽泻桂枝,这是半贴的五苓散,肾气丸证有消渴、小便不利等症状,可见,肾气丸证是有处理水的,水代谢的异常,导致坏水泛滥,身体反而缺少正常的水液。从肾气丸的组成,又可以发现,寒药多,温药少,说明有虚热,有水热。同时又有表的虚寒,用桂枝附子来温通。肾气丸表现为少腹不仁拘急,腰痛,短气,小便不利,消渴,饮一尿一等。后世拿来当成“补肾”方,从一个学习经方者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

我们反过来去看失精有关的方子,到《金匮要略》虚劳篇里面看,代表方剂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建中汤,还有我们现在运用不多的天雄散。那么,我们再去翻开《千金方》、《外台》等书,汉唐时代在处理失精这个问题,都是温药多,桂枝等药常常出现。而反观后世,则以地黄等药为主。我们不能说地黄类方就不能补肾,而是我们必须要把这里面的道理说得清楚一些。

首先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头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啥叫芤脉呢?芤就是类似于葱的东西,脉书上面怎么写呢?浮大中空叫做芤。浮大就是这个脉,你一把就能感受到,但是稍微一用力,就空了,大家去拿手捏一下葱就明白了。

我们知道,桂枝汤证是浮缓,在《伤寒论》第12条,就说,阳浮而阴弱。这个太阳中风不是纯粹的表证,而是里面有荣气的不足,属于表里同病。桂枝汤的脉浮,往里面按一点,会感觉脉减弱了一些,因为里面荣气津液稍有不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情况要严重一些,荣气津液更加不足,以至于脉都空掉了。所以说,这个脉,就是桂枝汤浮缓脉的进一步发展。

再看,桂枝汤是自汗出,汗是津液输布的一部分。我们学经方,是很注重津液的,津液是血、精的基础,亡血、失精会带走大量津液,换句话说,也就是亡津液。津液不够了,脉会空掉。那么我们一般的亡津液,脉往往不会浮起来,而是会沉下去,变得虚弱。这里的脉反而是浮起来,浮大中空和葱管类似,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有虚热的上冲,气往上往表走。

我们对比上图,可以发现,桂枝汤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基本框架是很像的,只是症状的表现方式、轻重不同。所以这是桂枝法的变证,用的还是桂枝汤法,加入了龙骨牡蛎,治的方位更加深入。

桂枝汤自汗出,我们叫做表虚,精气不够,津液往外走。到了失精,其实两者根源是差不多的。当失精,呈现出桂枝汤法为基底的时候,我们用的就是温药,更加虚寒,往阴发展的时候,或许会动用到附子这类药,比如说《金匮要略》里面的天雄散。天雄散以天雄(和附子乌头是同一个植物,目前往往会用大附子来代替)、白术为主,这类温补的方,在汉唐时代的治虚劳方中还是较为常见的。天雄散在《金匮要略》里面没有具体的条文,但是我们可以在《外台》看到,这里的天雄散是没有加龙骨的。

《外台》的条文也十分简单,就说这个方子拿来治失精。没有给你讲任何的症状。从药的组成来看,虚寒更加重,用到了附子,更是陷入了阴证。

以地黄为代表的方子呢?可以视为虚热传变而来,虚寒和虚热有时会分不清,寒会夹杂着热,热也会夹杂虚寒,但本质是虚热,津液不足,以里证为主。

闲话少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建中汤,以及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的条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结合《伤寒论》里面的两个条文,综合起来看,就更加完整了。

《伤寒论》的条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先看上面一条,阳脉涩,说明津液虚,血少,阴脉弦,这是提示有拘急,所以先救里,用小建中汤来治,然后还有外证未解,用小柴胡汤来处理。从病位来说,小建中汤证比小柴胡汤证要更加里。

下面一条,乍看之下,非常奇怪,不知所云。这里的心下悸是虚引起的。和《金匮要略》的条文互参就明白了。

我们回来看《金匮》的条文。虚劳里急,腹中痛。我们看《伤寒论》太阴篇的桂枝加芍药汤,本来是太阳病,被误下以后,出现了时有腹痛,这时用桂枝加芍药汤来表里同治。这里呢,有里急,有腹痛,病位和桂枝加芍药汤是类似的,用芍药来缓解痉挛。里急,往往是腹部、小腹的拘急,腹证有腹直肌拘急、抵抗感。建中汤多出来的症状是,虚热上冲变多了,有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衄。但他的本质还是虚,不是实。虚热的上冲,咽干口燥提示津液的不足,桂枝加芍药汤有腹痛,而无建中汤中这些显著上冲,两方的差别在于饴糖一味。而建中汤饴糖用到了一斤,可见本方以饴糖为主,加强了滋润的力量。

饴糖是甘温,这里用甘温来滋润,是因为小建中汤本质是虚寒。和用甘寒药的虚热是不同的。虚寒是本,虚热是标。

饴糖,甘温

《名医别录》:主补虚乏,止咳,去血。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失”为主,所以加强了固的力量;建中汤以“虚热”为主,加强了滋润的力量。

黄芪建中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这个条文很省略,把小建中的若干症状给省略去了,诸不足,提示了比小建中更加“不足”。黄芪这个药是属于解表药,解阴经之表证,又能治水。当建中汤再引发水气问题的时候,自然就更加不足了,一旦形成水气问题,坏的水不能代谢,就势必影响好的水吸收利用,愈加让津血不足。

后记:暂时就记录这么多,这些内容也都是学习前辈后,自己凭记忆加上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的。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多加补充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