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良:想为世间留下一点理性。

 小飞学长 2021-01-22

“运筹帷幄账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这是汉高祖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对张良的评价。然而张良却推辞不受,原因是“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能遇见陛下,这是上天对陛下的恩惠。我只是恰好被上天选中来充当这一恩惠的使者,并没有什么大功劳。

张良不要做三万的万户侯,主动请求封他在“留”这个地方,人们称之为留侯。于是几百年后苏轼有了篇传颂千古的《留侯论》。

张良字子房,是韩国后裔。韩国被灭亡时,良年少,家四代为韩相国。长大后,他们家散尽家产寻求能人异士为韩国报仇。

终于重金寻得一位大力士,半路埋伏,试图用大铁锤把出游的秦始皇砸死。可惜判断失误,砸中了另一辆马。秦始皇一怒之下,全国搜查凶手,于是张良隐姓埋名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期间,张良遇到了一个让他捡鞋穿鞋的奇怪老人。几经考验,老人认为其“孺子可教”,并送给他一本太史公兵法。张良一一读诵并领会之。

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全国各地起兵响应。(说是响应,倒不如说是浑水好摸鱼,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已。)

张良一路追随了很多Boss,可是他宏伟巨制的蓝图思想始终都没有得到重视。于是换了一个又一个。

终于在留这个地方,遇见了正准备逃亡的刘邦。幸运的是,无奈刘邦知道自己不知道,他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以及对他绘制的新蓝图表示极大的兴趣。

张良留下了,从此一生为刘邦出谋划策。他知道,刘邦就是自己的伯乐,要想给自己的国家报仇,就必须帮助刘邦成功。

事实证明,刘邦不能没有张良,张良也离不开刘邦,这两者是相互需要。

在苏轼的《留侯论》中,苏轼挥笔写道:“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这点,苏轼自己的经历更有可能感同身受吧。

但是,他们没有迷失,没有沉沦,而是在自己的感性中,多了一丝理性的存在。

在那样一个喧闹的环境中,他们依然能够静下来思考。无论是生死危机,亦或还是荣华富贵,于他们来说,皆坦然处之。

也许就是这样的理性,带给了他们有深度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