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 顾吧 今年春上到成都,表弟陪我回黄龙溪为外公扫墓。七十年第一次回黄龙溪,依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出成都,沿锦江一敞向南,40多公里的路,不一会就到了。在黄龙溪镇北的黄龙公墓,为外公做好清明,就赶回黄龙溪古镇。 黄龙溪古镇沿锦江东岸绵延千余米,具有典型川西小镇风格。七条明清时的古街坊,独特的川西廊柱式建筑,独持的红沙石板古道,独特的临江“吊角楼”,加上古树、古桥、古庙,前世今生,似乎见过,无不给人来到外婆桥的感觉。可是如今外婆在哪里?外婆家又在哪里? 近几年耗巨资修缮的古镇黄龙溪,清泉流布于廊亭,飞瀑奔腾于闹市,黄龙隐跃于街心,一派诡奇的汉唐风韵。但是我还是喜欢徜徉于江畔黄龙正街。 这是一条川西老街,中街开敞处是码头,正对鹿溪河汇入锦江处,上街有镇江寺,下街是古龙寺。老街两边木柱回廊式的茶楼店铺鳞次栉比,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古朴生动。江边的古榕树,就像老外婆,满脸的皱纹,满脸的苍桑,满脸的微笑,满脸的故事。 黄龙溪古镇可追溯到东汉,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黄龙甘露碑》记载:建安二十四年,鹿溪河流入锦江,溪水浊江水清,呈现黄龙吉兆,诸葛亮率800名群臣联合上书,劝刘备登基,并沉龙形鼎于黄龙溪,作为刘备登基祭奠。传说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扶不起来的阿斗,葬送了三国鼎立的大好局面。可怜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东吴。” 老外婆的故事岂止如此,家事亦复杂纷繁。外公家大业大、儿女众多,五姨八舅早已离家各奔东西,现在双流连落脚的老屋都没有了。我出生时,在襁褓里来过,又在襁褓里,随父母东归回皖,后父母离异,就再也没有见过外公外婆了。 如今,我也是做外公的人,但此时外公与彼时外公不同,时代变了,孩子都喜欢跟外公外婆过。没有外公外婆,哪有母亲,没有母亲,哪有我?佛教讲因缘,但人间因果,总有这样那样酸涩不尽人意之处,回家,就在黄龙溪茶馆坐坐,陪伴着江边的古榕树,就像陪伴着老外婆。 古榕树边的小茶馆临江,清风送爽,看江上雾起云飞,喝着老酒,品尝着黄龙溪特有的炸小鱼、炸小虾和珍珠豆腐……,微醺,已分不出鹿溪河、锦江合流处的清浊,只见眼前山水依稀、淡泊无痕、水波轻柔,一群白鹅,二只小船,街道上人来客往,茶馆内人声鼎沸,古庙里青烟缭绕,石径弯弯,一路带我走进外婆家,高门大户,青砖灰瓦,满院盛开着七里香,……。我恍惚中又回到母体的怀抱,在羊水中荡漾。“脸上淌着泪,像那条弯弯的河水,弯弯的河水流啊,流进我的心上。”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但蒙胧中似乎还在摇着船,嘴里还在哼着那首《弯弯的月亮》。 世上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路,黄龙溪有山有水有路有人间烟火。江边是一路排开写生的孩子们,寺庙树上挂满了红色求佛保佑的平安结,街市上是终日为生意忙碌的人们,……。快节奏的时代,在这里,人们的脚步也不得不放慢下来。八百年前南宋词人说得好:“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一下午,我和表弟就这样对坐在临江的小茶馆里,酒后上茶,在竹叶青茶汤的氤氲中,打发着人生难得的休闲时光。 “黄龙”卧江,川西小镇,外婆桥头,古朴优雅,沁人肺腑。我寻梦而来,凭添了一种回到外婆家的满足。 顾吧:原名顾乐生,74岁,主任医师、安徽省科普作协委员、安徽省作协会员。业余爱好写作,著有《海石花》《舟行记》等散文集。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