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美学衍变: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

 中土闲鹤堂 2021-01-23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就美的历程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

随着两汉奴隶主统治的崩溃,魏晋封建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不再甘心充当神学的奴婢和经学的附庸,也不再甘心充当政教工具,而是日益成为领主贵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这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如果说,自先秦至两汉,重善轻美倾向一直在美学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对艺术与政教外在联系的考察一直是美学家心目中的中心问题,那么,到了魏晋,一种新的重美轻善的思潮开始出现,对艺术自身本质特征的考察终于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了,此其一。

其二,如果说,自先秦至两汉,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中,对雕缋之美的崇尚压倒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那么,到了魏晋,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开始超过对雕缋之美的崇尚,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心目中,自然之美比起雕缋之美来,已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境界。

感知自然之美

魏晋时期审美和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上述两大变化,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魏晋时期对审美和艺术本质的探讨,与玄学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紧相关联。“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之一。

苟粲的“言不尽意”论、王弼的“得意忘言”论与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交互争辩,不仅涉及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而且还涉及美学中形象思维(艺术)和逻辑思维(哲学)的区别问题。

除与玄学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紧相关联之外,魏晋时期对审美和艺术问题的探讨,还与现实生活中盛行的人物品藻之风紧相关联。

当然,严格地说,人物品藻之风并非起自魏晋。众所周知,战国时代的民问就流行相人之术,汉代的民间就有人物品藻的习俗。

但是,战国时代的相人之术,其体察揣摩人的形貌骨相旨在预言吉凶,是一种迷信活动。汉代的人物品藻偏重于考察了解人的道德品格,目的是表彰德行、选拔官吏,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魏晋时期蔚然成风的人物品藻,着重于人的精神风貌,具有明显的审美意味,从而对文艺作品的审美鉴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刘义庆画像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编,记述汉末、魏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行的《世说新语》中,就汇集了大量人物品藻材料,从中可以窥见魏晋时期此风流行之一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